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磊課題組與美國愛荷華大學Welsh教授合作,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Neuronal necrosis is regulated by a conserved chromatin-modifying cascade的論文。 神經元壞死廣泛發生于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腦卒中、腦損傷和老年癡呆癥中。然而,長期以來神經元壞死被認為是一種紊亂的細胞衰亡過程,不存在精確的遺傳學調控機制。對神經元壞死分子機制了解的有限,限制了相關藥物的研發,至今尚無抑制神經元壞死的藥物。劉磊課題組通過建立果蠅神經元壞死模型,進行了遺傳學篩選,發現了一條新的調控神經元壞死的通路。在過量鈣離子進入細胞后,ERK1/2被激活,作為激酶ERK1/2進一步激活了JIL-1(小鼠的果蠅同源基因為MSK1/2)。JIL-1對組蛋白H3S28進行磷酸化修飾,這一過程導致PRC1從染色體上脫落,并激活Trx(Trithorex ......閱讀全文
近期Science上報道了由美國杜克大學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來的一種新方法——DART(Drugs Acutely Restricted by Tethering)。這種方法可以將藥物運送給大腦中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從而為研究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前所未有的能力,同時也有望更有針對性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1月19日,第六屆北京地區藥物代謝與藥代動力學學術論壇在首都醫科大學舉行,論壇由SCIEX公司獨家贊助,來自政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企業的專家學者150余人參加了此次論壇。第六屆北京地區藥物代謝與藥代動力學學術論壇現場 會議由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今日,羅氏(Roche)公司舉行了的“羅氏醫藥日”(Roche Pharma Day)活動。這是羅氏公司每年一度向投資者闡明公司未來研發重點,更新研發管線后期項目最新進展,以及介紹該公司熱點項目的重要投資者活動。在本年度的“羅氏醫藥日”上,羅氏的高管們不但介紹了研發管線的最新進展,而且分享了對醫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疾病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l Med: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6870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
2014年10月29日-11月2日全國有機質譜學術會議在江西景德鎮市召開,本屆會議由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主辦、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研究室承辦,會議堅持歷屆有機質譜學術會議注重學術交流,致力于促進我國有機質譜學科發展的方針。來自生物、食品、環境、石油化工及相關
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搶占發展制高點 五年內實施100項重大項目 聚集100家頂尖企業及研發機構實現產業規模500億元 記者從昨天結束的“2009國際生物經濟大會”上獲悉,生物醫藥產業不僅成為本市工業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而且已成為近年來本市發展最為強勁的新興主導產業。未來五年內
一種新的基因療法可以將某些腦膠質細胞轉變成功能神經元,這反過來將可以幫助中風或阿爾茨海默氏癥、帕金森氏癥等神經疾病患者修復大腦。 在一系列動物實驗中,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陳功(Gong Che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療法,對神經膠質細胞進行重新編程——這些膠質細胞包圍著每個
如今美國知名新生兒遺傳學家Diana Bianchi辦公室門口仍掛著Lejeune的親筆寫,她從小對Lejeune的研究深感興趣。Bianchi如今已經60歲,1973年在大學時代她曾寫信給Lejeune博士希望成為他的實習生,直到2012年,她在四十年前的盒子里發現了Lejeune的回信,Bi
近日,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大腦中能夠產生快樂信號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元或許能夠直接控制大腦的晝夜節律中心(生物鐘),而該區域能夠幫助調節機體的飲食周期、代謝及醒睡周期,從而影響機體適應時差和輪班的能力。 研究者
最新一期《Cell》有篇名為“Identification of a Brainstem Circuit Controlling Feeding”的文章。據文章第一作者Alexander Nectow稱,他們確定了2個腦細胞新種群,兩類細胞都負責調節食欲,它們坐落于腦干中被稱為中縫背核(dors
摘 要 圍繞學習、記憶、情緒及應激等心理因素與復發的關系,應用阿片類物質心理依賴研究條件性位置偏愛,條件性位置厭惡,Morris 水迷宮量化覓藥動機模型,行為及條件性行為敏感化等多種動物行為模型,從情緒相關學習、記憶在成癮行為中的作用,不同神經核團與神經遞質系統活動性的改變,應激相關因素易化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我們好像發現了生物節律系統與愉悅感知之間的神秘聯系,”Güler說。 吃飯和睡覺是生命體最重要的需求,千萬年來,人類形成了固有的攝食、睡眠周期,短期打破人體周期平衡,影響也許微不足道,但是長期隨意撥轉“生物鐘”后果嚴重。 現代社會,頻繁的空中旅行、出差、不規律的飲食和睡眠時間等異常外界壓力
科技部近日印發《"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提出打造10-20個產值過100億的生物醫藥專業園區及5-10個產值過100億的生物制造專業園區;生物技術產業在GDP中的比重超4%,使生物技術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 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知名財經網站RTTNews近日發文,2019年3月將有11款藥物在美國監管方面迎來重要審查決定,其中亮點包括:30年來首個新機制抗抑郁藥Spravato、首個三陰性乳腺癌腫瘤免疫療法Tecentriq、首個產后抑郁癥藥物Zulresso、首個治療1型糖尿病的SGLT1/2雙效抑制劑Zynquis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8日(北京時間)報道,最近,意大利帕維亞大學和都靈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神經元的壽命不受生物最大壽命極限的限制,但它必須被移植到一個壽命更長的宿主身上,此時它的壽命能超過原來生物的壽命持續下去。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帕維亞大學的洛倫佐·馬格雷希
由于碳納米管本身具有諸多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 已經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展現出潛在的應用前景。 從納米科技的長期發展而言, 碳納米管的安全應用及其潛在的毒理學評價顯得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 碳納米管用于載藥、診斷或成像等生物醫學領域時, 會與生物體內的各種蛋白質產生相互作用, 進而會改變碳納米管自身
當今中國學術界,最敢說的人是誰?看了今天的內容,你可能會對饒毅教授的“扛”有一個新的認識...... 去年11月份,廣為人知的學術地震是饒毅教授實名舉報了3位重量級人物: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造假。其中針對耿美玉的造假,稱該研究“不造假
近年來,3D 打印在醫療行業的使用比例持續增長,產品也逐漸獲得了監管機構的批準。這主要是因為醫療行業(尤其是修復性醫學領域)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顯著,且鮮有標準的量化生產,而這恰好是3D打印技術的優勢所在。 傳統醫療常見的處理方式是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結合性別、年齡、家族疾病史、實驗室和影像
二十項將改變醫學的生物技術突破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 據《大眾機械》雜志報道,從化驗唾液檢查癌癥,到只打一針,就可使神經重新沿著脊髓生長出來,醫學界取得的這些新成果,幫助我們恢復健康,改善生活,延長生命,使生物學和科技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 1.抗腐細菌 牙齒上的細菌會
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進行的一項新臨床實驗正在檢測一類搭乘“無害病毒快車” 到達神經細胞的治療性基因是否能夠緩解帕金森癥的癥狀。 俄亥俄和其他另外9個地點進行的為期一年的試驗步驟包括將一種叫做AAV2的失活病毒與一個能使神經細胞制造neurturin的基因配對。Neurturin是一種可能改善產多
帕金森氏病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運動神經元的異常振蕩所造成的肢體震顫。目前,有關帕金森氏病患者神經元振蕩活動的特定研究,僅局限于對患者進行微電極和肌電記錄的間接描述。近日(5月2日),華人科學家馮健率領的華人研究團隊在《Cell Reports》發表文章,聲稱在陪替氏培養皿中成功再現了神經元的振蕩。
1950年,Ingalls發現了一種“肥胖基因”(ob),它的突變可以導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別于1956年和1958年發現了脂肪分泌的一種“飽感因子”,它能通過下丘腦控制動物攝食量,調節體重。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科學家通過定位克隆技術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編碼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
伴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大腦細胞會出現逐級改變直至衰老,包括基因表達出現差異,細胞膜開始退化,年輕細胞內的分子開始分化、散亂。這些成熟、衰老的過程有哪些機制呢?腦細胞的衰老與衰退型神經疾病有哪些關聯呢?生物醫學家們一直在致力于解開謎題。 近期,美國薩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將普通皮膚細胞
來自日本岡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用于治療癲癇的膳食操控系統,發現了一種能靶向大腦中特定代謝通路的藥物,這種藥物能抑制抗藥的小鼠癲癇模型中的癲癇發作。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0日的Science雜志上,同期Science雜志上也發表了題為“Metabolic control of epileps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作為一種給患者本人和家屬帶來巨大痛苦和沉重負擔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AD)一直面臨有效治療手段匱乏的局面。巨大的患者群體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全球各大制藥公司在過去的近20年里,投入數千億美元研發抗AD藥物,但均以失敗告終。 一款新
植入式神經假體裝置(NPDs)是腦機接口(BCIs)的關鍵組成部分,直接與局部神經細胞對接。但NPDs可能會被免疫系統排斥而使移植失敗。最近來自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等多家單位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柔性生物兼容腦植入裝置設想,有望降低免疫反應,提高手術成功率,為那些脊髓損傷和使用義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