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影響著星系的形成,無處不在卻難以捉摸。最近,美國和加拿大物理學家提出,為我們提供城市導航的GPS(全球定位系統)設備有可能成為直接探測和測量暗物質的強大工具。研究小組在今年召開的科學會議上提出了這一理論,被科學團體廣為接受,相關論文提前在線發表于今天的《自然·物理學》雜志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7日報道,美國內華達大學科學學院教授安德烈·德拉維安科和維多利亞大學、加拿大理論物理學周界研究所的馬克西姆·珀斯拜洛等人提出了一種新方法,用GPS衛星及其他原子鐘網絡來尋找暗物質,對比各鐘的時間以找出差異。 “對于暗物質,我們除了欠缺實體的觀察證據,連它的屬性也不甚了解。有些粒子物理學研究設想,暗物質是由類似重粒子的物質構成,但這種設想未必是真。”德拉維安科說,“現代物理學和宇宙學只能解釋宇宙中5%的普通物質和能量,對剩下的部分還無法解釋。” 有證據顯示,在這些神秘物質能量中,暗能量占約68%,剩下的27%就是通常所......閱讀全文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暗物質 暗物質被喻為現代物理學天空上的一朵烏云,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中國物理學家們在暗物質探測實驗和理論上有頗多建樹,“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開展的暗物質粒子探測等,都為解開“暗物質之謎”貢獻了中國力量。不僅如此,在地下實驗室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認識到極深地
身在波爾比鉀鹽礦的肖恩?帕林和尼爾?羅利博士。鉀鹽礦地下深處就是一座科學實驗室。礦井的地道又高又寬,足以并排擺放兩輛路虎汽車。天體粒子物理學家帕維爾?馬耶夫斯基走進被塑料布包裹的ZEPLIN-III探測器 波爾比鉀鹽礦位于約克郡荒野北部邊緣地帶,實驗室座落于地下0.68英里(約合1.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DAMPE)團隊日前在北京發布首批科學成果。首席科學家常進宣布,“悟空”衛星在軌運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約28億顆高能宇宙射線,其中包含約150萬顆25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基于這些數據,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能譜將有助于發現暗
盡管科學家用了精確的宇宙測量方法,但據目前所知,宇宙能量中僅有約4.6%是由重子物質(正常原子)構成,23%由暗物質構成,剩下約72%由暗能量構成。而且,在可見宇宙中,幾乎所有的重子物質都是物質(重子帶正電荷)而不是反物質(重子帶負電荷)。物理學家最近提出了一種新機制,能同時解釋宇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5%。這和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空氣,不知道有電場、磁場,不認識元素,以為天圓地方相比,我們的未知世界還要多得多,多到難以想像。世界如此未知,人類如此愚昧,我們還有什么物事必須難以釋懷? 1、施一公教授的演講 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
關于暗物質的電腦模擬圖。該圖演示了不可見暗物質是如何在光環中結合的。 據英國媒體報道,美國“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項目組科學家近日發表聲明稱,他們已經在一個廢棄的地下鐵礦中捕獲到暗物質粒子。如果這一發現最終得到證實,它將成為近百年來物理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近八十年來,暗物質一直是
目前,讓科學家們備受困擾的一個重大謎團是:占據宇宙物質總量85%的暗物質究竟是“何方神圣”?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假設,但都未獲證實。一種新理論認為,暗物質或與一種已知的普通粒子——介子無異。如果這一觀點獲得證實,那么將開啟新的物理學時代。 現在我們看到的天體,要么像太陽一樣發光,要么像月亮一樣反
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衛星在軌運行前530天采集的數據在Nature雜志發表。“悟空”有充分數據證實,在太空中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波動此前從未被觀測到,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一項開創性發現,且有可能與暗物質相關。 宇宙中暗物質比普通物質多5倍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1日報道,宇宙中堪稱最為神秘的暗物質,其結構目前已被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出來,數據顯示暗物質密度最大的部分是在內部中心,而被稱作“吸引區”的暗物質暈,是維系暗物質粒子“團結一致”結構的關鍵。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通訊》上。 暗物質并不能為肉眼和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再次為暗物質線索的發現給出了一個時間節點——2024年。他認為,屆時關于暗物質的來源,“應該能有個決定性的結果出來”。 2024年也是國際空間站可能的退役時間。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尋找暗物質和反物質的,是阿爾法磁譜儀。它也是首個安
隨著量子衛星上天,有關量子的事科普一下:當代科技最前沿發現了什么?竟然顛覆人類世界觀!下文概括: 我們的世界,因為幾個最新的科學,全亂了。 一、攪亂了世界的3項科學成果 (一)暗物質 1、怎么發現有暗物質? 我們原來認識的宇宙的形態,是星球與星球之間通過萬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繞我轉,我繞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基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以及其他實驗提供的數據,提出了所謂的“抹大拉假設(Madala hypothesis)”。該假設認為,存在一種名為“抹大拉玻色子(Madala boson)”的新玻色子和場,它會與暗物質相互作用,這一玻色子或有助于揭開籠罩在暗物質
2016年12月8日,正值阿爾法磁譜儀(AMS)進入太空運行的五年之際,該項目的主持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AMS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丁肇中認為,AMS項目做了五年,得出了很多不一樣的結論,顛覆了我們對宇宙線的認識。這次發布的太空實驗結果,表明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瑞士蘇黎世理論物理研究院科學家首次通過計算機模型,模擬了6000多萬個暗物質和氣體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經過超級計算機9個月的漫長運算,仿照銀河系生成了相同形狀的旋臂星系結構。該模型解決了當前主要宇宙模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成為該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期間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4月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
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地下2500米處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一只“熊貓”正茁壯成長。它不會耍寶賣萌,卻在窺視宇宙“幽靈”——暗物質。 這只“熊貓”名為PandaX是“粒子和天體物理氙探測器”的英文簡寫,該實驗利用在空氣中提純的惰性元素氙作為探測媒介來尋找暗物質,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組織。 記者
最新實驗證實暗物質比人們認為的更難被發現 北京時間5月10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一項暗物質試驗得出的早期數據,排除了其他科學家最近給出的一些暗示,這些人表示,他們已經發現把宇宙束縛在一起的這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粒子。然而最新發現顯示,暗物質(宇宙中83
果真有證據說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質嗎?歐洲科學家在研究了大量的X射線數據后相信,他們可能發現了暗物質粒子的蛛絲馬跡。相關研究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系的奧列格·瑞查爾斯基和阿列克謝·波雅爾斯基帶領的科研團隊稱,他們通過分析英仙座星系團和仙女座星系
尋找暗物質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在等待一次足以載入史冊的碰撞。 能不能找到暗物質?誰也無法打包票。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表。唯一肯定的是,這件事情一定要做。 科研人員早已發現,如果僅存在人們已經探測到的物質,宇宙根本不應該是現在這副模樣,一定有什么別的東西在起作用。暗物質,得名于其不發射
英國《自然》雜志3月15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認為,在100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恒星和氣體主導,而非暗物質。此次對遙遠星系自轉曲線的最新測量結果,與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擬結果產生了嚴重矛盾。 在星系內,恒星和氣體(重子成分)被認為與暗物質(非重子)混合在一起。盡管暗
5月8日,清華大學和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在覆蓋層深度達2500米以上的錦屏山引水隧洞旁,設立我國第一個極深地下暗物質探測實驗室,“在這個世界上具有暗物質研究最好環境條件的實驗室,研究暗物質有望為物理學作出貢獻”。清華大學副校長康克軍說。 “暗物質
圖片來源:Matt Kapust 自從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大部分物質都是無形的,他們就試圖找出這些模糊的東西可能是什么。不過三十年日益復雜的搜尋仍未發現暗物質的跡象,導致科學家開始質疑關于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的一些基本觀點。 去年10月,尋找暗物質主要候選組成粒子(理論粒子WIMP)證據
科學界普遍認為,暗物質占宇宙總質量的84.5%,但迄今仍未有人或探測器直接見其“真身”,暗物質也因此成為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謎團之一。現在,有英國科學家認為,暗物質粒子或許比我們所認為的要更加“苗條”,并據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暗物質備選粒子,其質量非常小,無法穿透地球大氣層,因此無法被地面上的探測器直
悟空團隊在編寫分析軟件,左一為總負責人常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丙申猴年的日歷只余下最后幾頁,丁酉雞年就在眼前。歲末年初,我們推出特別策劃我的這一年,聽聽不同領域的翹楚對自己工作的總結與期許,聊聊他們對所處行業的觀察與思考。這些來自個體的感悟與收獲,或許恰恰是對這個時代和社會最敏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9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探測遙遠星系發來的光到達地球的旅行中,經過神秘的暗物質時發生的扭曲,繪制出了迄今最大最詳細的暗物質分布圖,有助于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暗物質的性質。 科學界普遍認為,暗物質占據了宇宙85%的質量,而且,暗物質也是讓星系之間粘合在一起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8/444868.shtm 太空浩渺深邃,驅動其誕生、演化、膨脹的隱秘“暗”物質與能量長什么樣?萬物繁復多變,是否有一種統一而“簡潔”的理論和模型解釋所有現象?宇宙留下“時空漣漪”,如何捕捉這美妙卻微弱的信
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極端不平衡是宇宙中最令人困惑的謎題之一。它們都是在大爆炸期間產生,但如今占統治地位的卻是普通物質,其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要解決這一謎題,最顯而易見的方法便是觀察反物質本身。如果科學家能夠發現反物質的行為有某種不同,或許就能找到解釋這種極端不平衡的線索。 為此,一個研究團隊決定對氫
最新消息,新一期的300萬美元物理學突破獎剛剛揭曉! 物理學突破獎全稱“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屬于“科學突破獎”的下設獎項,獎項由中國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谷歌公司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及其夫人等于2012年共同創立。每人獎金高達300萬美元,以表彰他們在科學領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