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成南海北部開放航次預期的任務和目標,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于2009年8月31日離開廣州新洲碼頭,赴南海北部海區執行海上科學調查和研究任務。 本開放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東曉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參加該航次的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上海市地震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13個科研教學單位的57名科研人員。考察內容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流及氣象觀測、上層海洋光學參數測量、海洋生物與生態化學參數觀測、氣溶膠測量、海洋沉積物取樣等。調查區域位于北緯18度以北的南海北部海區,共設站位87個,其中CTD大面站87個、海流觀測潛標系統4套。本次海上調查約22天,總航程2400海里,計劃于9月......閱讀全文
驗收會現場 根據中國科學院創新三期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建設要求,11月3日,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組織有關專家在北京對海洋研究所承擔建設的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黃海站)和東海海洋科學觀測浮標站(東海站)建設項目進行了驗收。 驗收會由資環局副局長常旭主持。驗收專家組組長
針對大連新港輸油管線爆炸起火引發部分原油泄漏入海,對海洋環境造成威脅的情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協調各領域專家,積極調配儀器設備,以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為依托,啟動了大連溢油應急災害海洋環境調查項目。 大連溢油災害發生后,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海翼”號在“探索一號”科考船的螺旋槳附近做了一個漂亮的回旋后,瀟灑地駛離母船,如同游子遠行前的告別。 之后便是12小時的漫長等待。當接收到下潛深度6329米這個數據的時候,大家都激動得歡呼起來。 近日,又一條屬于“世界之最”的消息從中國科學院傳出: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翼”
繼順利完成第一次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應急調查后,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第二次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應急調查,同時開展了暴雨洪水入海后對獐子島海域海洋環境影響調查。 依據前期制定的大連溢油災害應急調查方案,海洋所13名科技人員和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遼長漁科研19
大連溢油災害發生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領導極為重視,在與合作伙伴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緊急協商后,成立了以副所長張國范為組長、所長助理王凡為副組長的“中科院海洋所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調查科技工作組”,工作組由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生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等相關專業人員組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我們往往只聞眾多調查項目轟轟烈烈地啟動,調查船奔赴各大洋考察繼而凱旋,鮮有人關心取得了多長時序的有效調查數據,質量又如何。”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級高工許建平14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發問,“這些年國家海洋調查投入增加,真正產生了多少有價值的數據?” 多名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
6月10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聯合航次啟動,“創新一”號、“創新二”號和“科學三號”、“實驗2”號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別從青島、煙臺與廣州同時啟航,對渤海、黃海、長江口及珠江口海域開展多學科綜合性調查,為開展生態災害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在新世紀提出的宏偉戰略目標。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是關乎國家資源、環境、氣候和國防安全的核心戰略海區,實時或準實時地獲取這一海區不同空間尺度的海洋環境信息,預測未來特定時期內海洋環境、氣候及資源的變化,實現海洋狀態透明、過程透明、變化透明,使海洋成為“透明海洋”, 是建設海洋
近日,膠州灣國家野外站2020年季度月綜合調查航次在青島順利啟航。本航次搭乘“創新”號科考船,針對膠州灣及鄰近海域,聚焦多重壓力下的近海生態系統健康,開展水文、化學、生物、底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與研究。 據介紹,膠州灣國家野外站始建于1981年,是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中唯一一個溫帶海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學”號上的科考隊員將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標緩緩放入海面。這是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計劃自2002年實施以來布放的第400個剖面浮標,也是我國布放的第30個國產北斗剖面浮標。 至此,我國正式建成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這些浮標主
9月29日,青島奧帆中心港口,紅白兩色的“科學”號披著朝霞,靜靜停泊在岸邊。 這艘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目前最先進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總噸位4471噸,續航力1.5萬海里,造價5.5億元,當日由武船集團交付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使用。 “‘科學’號交付使用,標志著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能力上了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3月1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1”號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啟程,赴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南海海洋所相關負責人,研究室及課題組負責人等到碼頭送行。 據介紹,本航次計劃約65天,總航程10500海里,設計觀測站位92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大
8月29日,“科學”號圓滿完成對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的考察任務返航。“這是人類首次對這座海山進行科學考察。”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徐奎棟難掩內心的激動,“我們采集到許多未知新物種,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綿和珊瑚……” 該航次執行的是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
海洋科考船出海費用實在太高了,每天僅油費平均就需7.5萬元。十余年來,當很多海洋科研人員因無錢、無船出海而望洋興嘆時,有船單位也在發愁——船舶和設備即使閑置也需花錢養護。如何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海洋科學考察船運行管理機制,提高船舶使用效率,推進考察船資源和調查數據的共享?5月25日,
劉秦玉教授在指導學生 中國海洋大學八關山氣象觀測站 4月3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星光璀璨,吸引著全球華人的目光,由鳳凰衛視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4~2015年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此舉行。當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王斌第一個上臺領獎的時候,遠在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為這位19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該航次歷經
昨天,由省政府組織的青島海洋科學技術國家實驗室基建方案論證會在黃海飯店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我市首個國家級實驗室已經確定在即墨鰲山衛建設,今年上半年將開工建設。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由教育部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農業部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駛離青島前海海事局碼頭,赴黃海、東海海域執行2010年秋季開放航次任務。 海洋研究所刁新源擔任本航次首席科學家,48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本次科考。本航次考察內容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流及氣象觀測、海洋生物與生態化學觀測、海洋地質等。調查區域位于北緯
11月19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駛離青島前海海事局碼頭,赴黃、東海海域執行2010年秋季開放航次任務。 海洋所刁新源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48名科研人員參加科考。本航次考察內容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流及氣象觀測、海洋生物與生態化學觀測、海洋地質等。調查區域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位于南沙群島美濟礁的中科院島礁綜合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31日正式啟用,為長期開展熱帶海洋環境下的深遠海生態、地質、環境、材料、海洋能利用等現場原位觀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試驗基地。 據悉,該中心始建于2008年,其前身是中科院設立在永暑礁附近海域的海洋觀測潛標站,主
1月5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科學共享航次考察任務,順利返回青島奧帆基地碼頭。 海洋所所長孫松、黨委書記王啟堯等到碼頭迎接。 “科學一號”自2010年11月15日從青島起航,歷時52天,航程8300多
7月9日,2010年中國近海海洋科學考察開放共享航次再度起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代亮和科研處、科考船隊負責同志到碼頭送行。 本航次使用“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航期約10天,將開展多學科綜合性海洋調查,深入認識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洋物理、地質環境與資源變化規律與機制,圍繞“
10月26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境樣品和數據資料。其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剛研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228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
海洋環境工程研究與發展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 9月19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工程研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環境工程中心)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海洋所副所長代亮和各部門負責人應邀參加會議。 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封錫盛院士及副主任、副所長侯一筠主持。代亮代表海洋所致辭,
6月30日,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藍色預警,今年第6號熱帶風暴“溫比亞”7月1日前后在廣東臺山到海南萬寧一帶沿海登陸。而就在上周,今年第5號熱帶風暴“貝碧嘉”波及我國廣東、廣西沿海及海南南部,對當地旅游、漁業等造成較大影響。每年夏季,我國都深受臺風之害,而相對于天氣預報,我國海洋預報在精確度、時效性
“‘海洋二號’衛星裝載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掃描微波輻射計和校正微波輻射計4個主載荷,這4種微波遙感器聯合起來擔任‘主角’,監測和調查海洋動力環境。” 中科院空間中心微波遙感部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表示。 據介紹,微波遙感是新型的對地觀測手段,與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