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6日消息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近日,歐洲赫歇爾太空望遠鏡首次拍攝下銀河系內孕育新星的照片。天文學家指出,銀河系處于“一個非常騷亂的狀態”,持續不斷地形成新一代的恒星。 “赫歇爾”太空望遠鏡(Hershel)于今年5月發射升空,通過捕捉遠紅外波信號來觀測宇宙。它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射的最大的遠紅外線望遠鏡,主要用于研究星體與星系的形成過程。據悉,“赫歇爾”太空望遠鏡是利用英國“斯皮爾”照相機并結合搭載其上的“帕斯”照相機捕捉到銀河系內恒星誕生照片的。 “斯皮爾”照相機和“帕斯”照相機不僅揭示了銀河系內部的新宇宙物質,還向宇航員提供了銀河系內宇宙物質的信息,其中包括它們的質量、溫度和成份,以及這些宇宙物質是否崩塌形成新的恒星。 英國卡迪夫大學馬特-格里芬(Matt Griffin)教授是負責“斯皮爾”照相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他說:“我非常期望赫歇爾太空望遠鏡能夠進行此類觀測,結合使用兩個照......閱讀全文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測
北京時間5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一顆恒星要到生命盡頭并發生爆炸時,它會發射出一顆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00萬英里(800萬千米)的“宇宙子彈”,這就是N49超新星殘余物新照片中顯示的內容。這張照片與其他的一些照片成為本周太空活動的焦點。1.太陽“疤痕”
哈勃從發射之初,就滿載了天文學家的期望,試圖通過它來進一步了解宇宙中的奧秘。在20年的服役歷程中,它幫助天文學家們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并且引導著天文學界產生新的整體理論來解釋這些結果,推動了天文科學的進步。以下列舉了哈勃的重
科學界對于黑洞行為一直有一個爭論:光子從黑洞的冕傳播到吸積盤所需要的時間縮短,究竟是由于冕的收縮,還是吸積盤的內半徑變小? 近日,一個由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黑洞行為最新觀測結果的文章。研究者采用放置在空間站上的中子星內部組成探測器(NICER),觀測了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遠鏡。陳穎為攝138億年間宇宙化學組成的演化示意圖。資料圖片 浩瀚星河中,有類金屬含量極低的恒星——貧金屬星,它們如同宇宙的化石,攜帶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對它們的研究,被稱為恒星考古。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的巡天數據,挑選出一萬余顆金屬含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的貧金屬星候選
浩瀚宇宙,群星璀璨。 人類所處的銀河系中,有上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以及上千億顆像地球一樣的行星,而整個宇宙中則有上千億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這些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人類的未來在哪里?”這是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彭影杰(上圖。資料照片)每天都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美望遠鏡拍到5000萬光年外星系似太空眼 北京時間7月27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拍攝的一張非常壯觀的圖片上顯示了一個距離地球大約5000萬光年的螺旋星系,它像我們的銀河一樣呈盤旋狀。這個眼狀
日食帶里最佳觀測點在自家陽臺 主持人:剛才您也講到了處在陰影帶(日全食帶)里面,如果陰影帶(日全食帶)非常狹窄,日全食的時間當然會比較短這一次大日食的(日全食帶)在中國境內覆蓋的省市有沒有一個簡單的統計? 張燕平:日食帶首先從不丹國西邊進入我國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隨后掃向四川和重慶
日前,由世界各地8個天文臺的亞毫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虛擬望遠鏡網絡“視界面望遠鏡”,結束了對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星系M87中的黑洞的觀測。科學家們將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分析相關數據,預計2018年黑洞會首次向人類露出“真容”。不過遺憾的是,在這次的全球協作中,沒有看到中國科學家的身影。黑洞為何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集中展現了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及其他國家航天機構最新捕捉到的星系“化石”、宇宙全景圖以及瀕死恒星最后狂歡等壯觀景象。1.船舶航跡 船舶航跡 在這張美宇航局7月4日公布的假色照
哈勃望遠鏡發現船底星云巨大氫氣柱狀物 北京時間9月22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道,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近期公開的一幅太空照片顯示,在距離地球7500光年外的船底星云中,出現數個巨大的氫氣和塵埃柱狀物。科學家認為,這些濃密的柱狀結構可能是恒星托兒所。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領導的一個聯合團隊,在星團中恒星星族形成模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于1月2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這項工作是繼2014年在《自然》雜志發表星團中復雜恒星星族的研究之后,國家天文臺在天體物理焦點問題研究中取得的又一突破。 幾乎所有的恒星(包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之上的星空。FAST攝影團隊提供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反射面上的測量靶標。FAST攝影團隊提供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之上的星空。FAST攝影團隊提供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反射面上的測量靶標。FAST攝影團隊提供
天文學家表示,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拍到的這些照片展示了這些燃燒的光是大爆炸后形成的最早的星星。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藝術概念圖。該望遠鏡2003年升空,位于外層空間。 在線銀河項目的志愿者展示了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銀河系巨大紅外線照片(左)的一小
7月,一個光學干涉儀的10個直徑1.4米望遠鏡之一將觀測天穹。圖片來源:M. COLLEEN GINO/《科學》 與當天文學家用直徑達30米的鏡面建造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望遠鏡相比,今年7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南巴爾迪山頂安裝的直徑1.4米的天文儀器似乎有點像是“兒戲”。但在接
與當天文學家用直徑達30米的鏡面建造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望遠鏡相比,今年7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南巴爾迪山頂安裝的直徑1.4米的天文儀器似乎有點像是“兒戲”。但在接下來幾年,另外9架相同的望遠鏡將會與它在這個海拔3200米的覆蓋著綠色植被的山頂會合,形成一個“Y”字形的陣列,從而在細節觀察上超過任何其
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內,中外科學家聯手首次發現了氧氣。這是人類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的蹤跡,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最多的氧氣。近日,這項研究發表于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王均智表示,氧氣是對宇宙星際空間中物質演化
示意圖:在行星狀星云中發現的石墨烯和富勒烯。在這樣一顆類似太陽恒星的周圍空間探測到這些分子暗示像石墨烯這類碳的同素異形體可能廣泛分布于宇宙空間。這是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大麥哲倫星系中的行星狀星云SMP48,它是這項研究中被觀察的目標之一。從這張照片上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為什么它們會被稱
這是此次新發現的96個星團中的30個 北京時間8月5日消息,借助歐洲南方天文臺的VISTA紅外巡天望遠鏡,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日前成功地在銀河系中新發現了96個原先被塵埃掩蔽的疏散星團。其中的30個被合成進了文中所附的這張圖像中。 這些暗弱的星團在原先進行的可見光搜尋中是看不到的
河北興隆,一個寧靜的小縣城。縣城境內,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組巨大的白色建筑靜靜佇立。在那雄偉的建筑里,藏著一雙仰望星空的明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8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由其管理和運行的LAMOST已經圓滿完成了一期光譜巡天觀測。 1997
春節,這個國人最注重的傳統習俗,對大部分人來說意味著休閑放松,意味著開心過年。 然而,對高校中的部分科研人員來說,春節是他們無數個科研日中的一段平常時光。中國引力波探測工程、膽堿能神經元纖維研究、球狀星團中年輕的恒星如何形成……這些科研工作沒有假期。 在萬家燈火、家人團聚的節日,有許多科學家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外專千人”教授瑞奈爾?斯普澤母(Rainer Spurzem)率領的、中歐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利用國家天文臺“老虎”小型GPU集群,以及德國馬普計算與數據裝置的高性能GPU集群,首次實現了對百萬恒星組成的球狀星團的多體模擬。這是迄今為止, 國際上規模最大、最為逼真的星團
夏威夷的Pan-STARRS PS1天文臺日出照片 北京時間6月2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位于夏威夷的哈雷阿克拉(Haleakala)休眠火山頂部的PS1望遠鏡已經開始了全天候運行,該望遠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數碼攝像機,在掃描天空以捕捉太空巖石和奇異的恒星現象的過程中,
青海省德令哈市以東35公里海拔3200米的戈壁灘上,一只巨大的白色“高爾夫球”聳立在光禿禿的群山之間,里面包裹著一臺望遠鏡,日夜不停地巡視著璀璨星河,要描繪出一幅壯闊而精細的銀河畫卷。 30多年前,21米高的白色圓頂剛剛立起時,遠遠看去也很像一座巨大的蒙古包。附近的蒙古族牧民很好奇,騎著馬或駱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研制團隊17日宣布,鑒于衛星目前運行狀態依然良好、關鍵科學數據仍在累積,衛星科研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讓“悟空”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到12月17日,衛星發射已滿3年,達到預期使用壽命。截至這一日,“悟空”已在500公里外的太陽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宇宙網絡成像儀,拍攝到前所未有的星系際介質(IGM)圖像,即彌漫在整個宇宙中連接星系的氣體。 迄今為止,IGM的結構大多是理論推測。借助設置在加州南部帕洛馬山天文臺5.08米巨型反射“海耳望遠鏡”的宇宙網絡成像儀觀測,研究人員獲得了第一個三維的IG
我國科學家發現人類已知鋰元素豐度最高恒星 距地球約4500光年圖為LAMOST發現富鋰巨星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圖中巨大火球是這顆恒星的示意圖,它從白色圓形區域的星場中被發現。左下角展示這顆恒星由LAMOST所拍攝的光譜。背景是這顆恒星附近區域的真實銀河照片。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由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