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威脅著全世界的糧食作物。如今科學家正在把他們的努力重新集中到作物耐性而不是產量上來。 氣候變化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就是它對全世界糧食供應的影響。最壞的設想情況非常嚴重:非洲荒漠草原地區的谷物產量減少,亞洲的水稻栽培將受到威脅,蔬菜也會減產——土豆和豆類有可能滅絕——而畜牧業和漁業將受到嚴重的壓力。 氣候變化正在讓農作物科學家重新審視他們的研究議程。此前,他們的重點主要放在改進產量上。但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幾份報告相繼警告干旱和洪水的增加將改變作物系統,“抵御氣候變化”的作物已經變得至關重要。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的各個研究所正在研究如何讓作物更加耐受環境壓力。 非洲的荒漠草原地區將由于氣候變化而造成糧食減產。 當前的無知 但是這些努力面臨著阻力,因為幾乎沒有氣候模型能預測單個地區的變化,這讓預測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每個區域的特定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的工作變得很困難。 IPCC的聯合主席......閱讀全文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征集指南 一、項目說明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下屬10個中心(研究所),即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年度大會12月3日~7日在京舉行 世界最大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聯盟——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年度大會于12月3日~7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向大會致信祝賀,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可持續農業的科技進展”。 近年來各國取得的一批農業研究成果亮相2007國際農業研究磋商
挪威是斯瓦爾巴德全球種子庫的所在地 一個收集全世界主糧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麥和馬鈴薯)的野生親緣物種的種子的國際項目已經收到了第一筆資助。 12月10日挪威承諾為該項目提供5000萬美元,預計它將用10年完成。挪威的位于北極地區的斯瓦爾巴德群島是全世界最大的種子庫的所在地。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一、項目說明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下屬11個研究中心(研究所),即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
一、項目說明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下屬11個研究中心(研究所),即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國際干旱
背景資料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成立于1988年,是一個附屬于聯合國的跨政府組織,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由于IPCC的工作提高大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推動了氣候公約的談
我們想弄清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的影響…… 我們正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變化。 侯瑞興(音譯)在一塊塊的冬麥田間曲折地前進著,最終駐足于懸掛著紅外線加熱器的橫梁下。為了模擬氣候變化,中國山東省禹城綜合農業試驗站每隔15米就會安置一盞燈,這些臨時使用的設備可以將室溫升高1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當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農作物又將受到怎樣的影響?事實上,更為精準的評估方法應該被拓展到重要糧食作物預測中。 南京農業大學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教授朱艷領銜的科研團隊,將農業信息學與作物栽培學相結合,發展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和生產力預測預警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及智能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一、項目說明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下屬11個研究中心(研究所),即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示了最新批準與八個國際組織合作的研究項目,共計55項。詳情如下:一、中國-日本 2019年雙方在“環境可持續修復”領域聯合征集合作研究項目,支持兩國科學家開展實質性的創新研究與合作。經過公開征集、專家評審及雙方機構共同協商,以下4個項目獲得批準,項目執行期限為5年(2
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全面部署“十二五”農業科技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農業科技發
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將共同資助雙方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經公開征集,并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關規定,分別共有19項和1項申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前段時間,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度?轉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帶著疑問,《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許智宏。 許智宏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如此強烈,其實是因為利用轉基因技術來進行作物育種的歷史畢竟較短,公
中儲糧:目前糧價上漲仍在可控范圍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談中國的糧食調控 三聯生活周刊:最近國際米價出現大的漲幅,表面看,由于我們國家在糧食問題上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而亞洲米價此番上漲幾乎沒有影響,但從一個相對更長的周期,它對國內稻谷供需市場是否仍然構成潛在
把人類的未來推向近乎末日的絕境,是不少科幻大片所津津樂道的故事背景。最近熱映的電影《星際穿越》在這方面也不免俗。影片中,激發人們穿越蟲洞尋找新家園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高溫、干旱和疫病席卷了全球,人類只能依靠種植玉米茍延殘喘…… 在這部聘請了多為知名科學家作為科學顧問的影片中,蟲
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下屬8個中心(研究所)將共同資助雙方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經公開征集,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關規定,共有以下25項申請通過初審:&nb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美國拉巴斯市籠罩在森林大火形成的霧霾之中 在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美國,農作物科學家在思考一個奇怪的問題: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危險是否只是高溫而已?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采集并綜合關于氣候變化的數據,將關注點放在冰川融化以及水循環的其他明顯變化上,也因此,季節性降雨和
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下屬8個中心(研究所)將共同資助雙方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經公開征集,共收到20項申請。根據我委有關規定,共有以下17項申請通過初審: 序號 科學部編號 項目名稱 申請人依托單位
談到重金屬污染,公眾首先想起的就是鎘大米及其危害,而這只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起點。他們想搞清楚,受到重金屬污染時,植物內部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植物的哪些響應機制與重金屬污染有關。更現實一點,有沒可能讓重金屬污染集中在蔬菜或水稻的非食用部位,從而減少其對人體的影響? 這些正是廣東省首批領軍人才、華
基因庫幫助保存生物多樣性 農業科學家M. S. Swaminathan說,基因庫在保存培育抵御氣候變化的作物所需的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關鍵作用。 全球糧食系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少數作物,諸如水稻和小麥。Swaminathan說,但是遺傳同質性讓它們很容易受到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壓力
隨著氣候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各國政府和商業團體也越來越關注對作物產量的預測。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2日報道,一個由日本、美國、英國等多國人員組成的國際小組提出,氣候數據可以在收獲前的幾個月幫助預測某些農作物的歉收情況。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1日的《自然·氣候變化》上。 該研究由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
技術轉移對于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 [新德里]從能效高的爐灶、太陽能燈到低排放的發電廠,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技術都是對氣候變化之戰的核心。 需要廉價而能夠獲得的技術從而實現低碳生活與適應氣候新秩序。 而技術轉移已經成為了下個月的哥本哈根峰會之前預備階段的一個關鍵問題。全世界希
理論上,中國需要生態恢復的土地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如用來種芒草,按10噸/公頃的保守產量計算,一年干芒草產量能達10億噸,如用于燃燒發電,即能達到2007年全國總發電量的45%;而如果拿出5億噸轉化成乙醇,則能取代中國2010年全年的汽油用量。 在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提法正變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的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