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巴黎5月7日電 歐洲航天局7日公布的最新衛星圖像顯示,冰島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再度噴發后,在大西洋上空形成了長達千余公里的灰云。 歐航局公布的圖像由“ENVISAT”環境觀測衛星運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拍攝,日期為本月6日。圖像顯示,火山噴發形成的煙塵先是向東飄浮,隨后又向南方蔓延,從而形成了長達1600公里的灰云,形狀宛如一根羽毛。 歐航局表示,有關部門正在對灰云的位置和高度進行監控。灰云對位于火山東南部1500公里的愛爾蘭構成了一定威脅。 4月14日,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大規模噴發,致使歐洲大部分地區航空運營受到影響。火山于5月初再度噴發。為此,歐洲航空安全組織7日向各航空運營商通報了火山灰密度及高度等信息,要求各航空公......閱讀全文
俄羅斯克柳切夫斯科伊火山噴發熔巖,上圖為紅外線圖像。 據國外媒體報道,火山爆發之奧秘何在?全球數百名勇敢的科學家正在冒死尋找這一答案。其中一位這樣的冒險科學家就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地質學家邁克爾·拉姆齊,他花了12年時間來研究火山爆發的行為。如今他正利用熱紅外線輻射技術和美國宇航局與氣象衛星的數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本周公布了最新的“每周太空照片”,其中有最遙遠的類星體,厄立特里亞的火山爆發等等,一副構思精妙的土衛六照片也榜上有名。1.最遠的類星體 最遠的類星體(圖片來源:M. Kornmesser, ESO) 這是一張藝術想象圖,模擬天文學家最近發現的距
風云三號A衛星于2008年5月12日發射入軌以來,至今已在軌穩定運行滿兩年。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掃描輻射計、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紅外分光計及地球輻射探測儀是衛星的主要載荷儀器。在軌工作兩年以來,獲得了大量清晰的衛星圖像數據,衛星整體探測技術已接近并部分超過歐美極軌氣象衛星
科學家繪制出最詳細木衛一地圖。圖片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 谷歌地圖當心了。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科學家已經繪制出迄今為止關于木衛一最詳盡的地圖,揭示了木星的這顆大衛星豐富多彩、火山肆虐的壯麗場景。 此次生成的并于3月19日發布的高分辨率圖像,利用上世紀70年代末期的旅行者
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套危機應對的有效機制。奧巴馬與科學顧問在一起。 作為一名種群生物學家,John Beddington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捕魚業,沒怎么考慮過火山問題。但是,2010年4月,時任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的Beddington發現自己不僅要學會冰島艾雅法拉火山的發音,還必須應
3幅新的地圖揭示了地球上哪些地區最容易發生地震,以及生活在哪些地區的人最容易受到地震災害的威脅。 第一張全球地震災害地圖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地球上的哪些地區最容易發生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的“火山帶”。 第二張則是全球地震風險圖,強調了建筑物可能被地震破壞的地區,例如危地馬拉。 第三張地圖是
美國宇航局拍攝的衛星圖像顯示了“卡特里娜”颶風于2005年8月逼近墨西哥灣沿岸的情景。 據msnbc.com網站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遏制工業氣溶膠污染物的排放已經對大西洋變暖造成很大影響,助長了“卡特里娜”這類颶風的威力。 “當工業污染物漂浮到大西洋上空時,對冷
在納米比亞的沿海地區,一年中連續若干月會有一層煙霧持續在低矮的云層上漂移。這是研究氣候科學最棘手問題的最佳地點,這個問題就是煙霧和云層如何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全球變暖。現在,一項空中研究項目已經在這個“自然實驗室”中展開。 來自法國和英國的合作者很早之前就希望可以擴展當地樣本檢測區域,但該
太陽風起源:有科學家認為,是太陽風導致了水的產生。首先提出這一觀點的科學家是托維利,他認為太陽風是太陽外層大氣向外逸散出來的粒子流,電子和氫原子核――質子是其主要成分。根據計算,托維利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從太陽風中吸收的氫的總量達1.70×1023克。我們知道,氫和氧結合就
美國宇航局發現火星生命新證據 北京時間4月30日消息,據英國《太陽報》報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地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美國宇航局27日晚公布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證據,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 前往火星的一項特別探索任務發現了這顆紅色行星上可能存在一種綠藻類層的跡象,這種物質是生
北京時間10月19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本期國家地理精選的圖集包括歐洲探測器最新發回的火星洪水遺跡,美麗的月暈和極光,以及其他來自地球,火星和宇宙深處的美麗圖像。 1、火星洪水遺跡 這是火星阿瑞斯谷(Ares Vallis,即戰神谷)底部古代侵蝕地貌的遺跡,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助教青木陽介率領的研究小組23日說,冰島南部目前正在噴發的火山,實際上在去年夏天已經出現噴發前兆。 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的陸地觀測技術衛星“大地”號拍攝的火山口附近的地表圖像,結果發現,
從2006年3月進入軌道至今,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已經運行了一年零六個月,得到了許多關于火星地表、氣候以及水的重要觀測成果。9月21日的《科學》雜志共發表了5篇論文,報告探測衛星最新的發現。其中一篇論文報告稱,火星地表經歷過特大洪水沖刷
科學家近日首次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個直徑65米的垂直洞穴,可能直通巨大的地下熔巖隧道。 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道,科學家近日首次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個直徑65米的垂直洞穴,可能直通巨大的地下隧道。這一發現證實月球表面以下或存在著熔巖隧道,而這種隧道可以對未來移民月球的人類進行保護,
這是一張卡西尼號探測器獲取的假彩色合成圖像,顯示土星巨型風暴系統的尾部這是一系列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圖像,顯示此次巨型風暴系統的發展過程這兩張假彩色圖像顯示的是在一個“土星日”內這個巨型風暴系統內部一些細小細節上出現的變化這張照片拍攝于2010年12月5日,這是科學家們首
PNAS:人類在使地球變暖時也增加了大氣保持水分的能力 一項基于觀測證據和氣候模型的最新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在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對大氣的總濕量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1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上。 進行最新研究的是美國Lawrence Liv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直徑1200 km的雨海是月球重要的地區,其形成年齡是月球定年的時標,其地質特征對于認識月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著陸于雨海西北部并開展巡視探測。為更好地科學解譯嫦娥三號巡視探測數據,非常有必要從宏觀上認識著陸區地質特征。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
盡管科學發展是一個長期追求的目標,但研究工作通常是在較短時間內進行和完成的,比如一個不連續的實驗,或者一個受到資金周期長短制約的獨立項目。然而,有些研究項目是不可操之過急的,例如研究人類壽命、地殼和太陽表面的變動情況,則需要花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本文列舉了有史以來耗時最長的5個科研項目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認為泰坦是早期地球的縮影,這顆土星的衛星上已經發現了大量的甲烷,還有明顯的動態全球變暖情況發生。有趣的是,土衛六泰坦上還有巨大的沙丘,其存在于巨大的甲烷湖面附近,類似于地球上的納米布沙漠沙丘。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暗示土衛六泰坦上出現了氣候變化,雖然土衛六還不到地球的一半,但如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樣品艙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這是中國探月工程(CLEP)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圓滿實現了第一階段“繞”、“落”、“回”三步走的目標。中國從此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后第三個從月球成功采樣返回的國家。這也是繼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