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三號A衛星于2008年5月12日發射入軌以來,至今已在軌穩定運行滿兩年。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掃描輻射計、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紅外分光計及地球輻射探測儀是衛星的主要載荷儀器。在軌工作兩年以來,獲得了大量清晰的衛星圖像數據,衛星整體探測技術已接近并部分超過歐美極軌氣象衛星的水平。 風云三號A衛星成功發射及穩定運行,標志著極軌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升級換代,具備了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探測,實現了中國氣象衛星從單一遙感成像到地球環境綜合探測、從光學遙感到微波遙感、從公里級分辨率到百米級分辨率、從國內接收到極地接收的四大技術突破。兩年來,衛星在北京奧運會的氣象保障、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順利執行、玉樹地震災區監測和冰島火山噴發監測、汛期氣象災害監測和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27號上午11時0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送入太空。記者昨天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這顆衛星可直接為汶川地震災區提供氣象服務。 火箭攜星騰空飛行后,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組織所屬測控站的嚴
今年是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周年。在今天的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介紹說,根據新制定的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發展規劃,未來10年我國將發射13顆氣象衛星,除了對現有風云系列氣象衛星進行更新換代外,還將發射包括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微波探測實驗衛星等新研制的專業氣象衛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觀風云知天象,老型號新本領:風云三號氣象衛星D星升空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胡喆、余曉潔 15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的風云三號D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的第4顆衛星,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16顆風
風云三號A星成功發射,將為抗震救災和北京奧運會提供科技支撐 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據氣象局網站消息,今日11時02分33秒,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A星成功送入太空。20多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近地點高度為815.6公里
據廣州日報報道昨天上午10時16分10秒,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風云三號01星的第一幅HRPT(甚高分辨率)云圖,從中能清晰看到正遭受“風雨洗禮”的廣東上空厚厚的云系。據了解,由于衛星調整等原因,5月27日衛星發射成功后,直到昨天才發回首幅圖片,廣州衛星站以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國內衛星站中第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 至此,我國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國家之一。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后,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
12月11號,風云四號衛星發射成功。風云四號衛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衛星攜帶著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徽光機所)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星上定標器進入預定軌道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對靜止軌道衛星進行全光路的星上定標。”安徽光機所該項目負責人司孝龍告
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5月8日0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云四號”A星數據。此次首批發布的數據包括大氣、云、沙塵、降水、輻射、閃電等23種產品,可為我國及周邊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天氣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
中國風云三號02批氣象衛星使用要求目前已正式通過專家評審。第一顆衛星將在2012年發射升空,衛星設計壽命5年。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11月27日表示,風云三號02批氣象衛星將在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領域發揮顯著作用。 據了解,風云三號02批氣象衛星在01批試驗試用星的
“通過專項科研業務經費的支持,實驗室經過頂層設計,組織和實施了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地表過程的遙感綜合觀測與模擬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近日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施建成研究員介紹說。 對于已經取得的成果,施建成掩飾不住興奮之情:“研究不僅初步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全
1997年6月10日,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二號首發成功。21年后的2018年,6月5日,風云二號最后一顆星——風云二號H星成功發射。 ▲ 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風云二號H衛星(肖杰 攝) 已經89歲高齡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風云二號工程總設
1997年6月10日,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二號首發成功。21年后的2018年,6月5日,風云二號最后一顆星——風云二號H星成功發射。 ▲ 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風云二號H衛星 已經89歲高齡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風云二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來到西昌
“‘十二五’期間,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將進入關鍵階段。”日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已經完成更新換代的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系列將從試驗階段進入業務應用階段,其第一顆業務星將在2012年發射。而靜止氣象衛星也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更新換代,新一代靜止氣象
近期,風云四號微波星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完成了一階段大慣量快速機動與穩定大型三軸氣浮臺試驗(如圖),這是繼風云四號衛星圖像導航與配準全物理仿真試驗后,大型三軸氣浮臺承接的又一整星級全物理仿真試驗。試驗驗證了衛星平臺掃描、轉彎及快速機動姿控方案的可行性與正確性,為型號關鍵技術驗證及技術成熟度提升提供了有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胡喆、余曉潔)記者1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我國將在2018年至2021年前后陸續發射四顆風云三號衛星,包括風云三號上午星和下午星,衛星將適時增加新型遙感儀器,滿足不斷增長的新需求;另外兩顆風云三號衛星分別為晨昏軌道運行的氣象衛星和低傾角近圓軌道降水測量衛星
“當你打開手機查看天氣的APP,就會發現,現在我國的天氣預報已經能精確到一個小時;現在氣象主播在播報天氣預報時,也已經很少使用‘局地有雨’這種說法……這些變化,說明我國氣象預報已經進入了精細
11月5日2時37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B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1月11日23時51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發送微波濕度計開機指令,經在軌自動增益調整,在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接收到了遙測數據,儀器各遙測參數正常,“風云三號”B星科學數據正常,儀器工作正常。
2013年9月24日成功發射的“風云三號”C星,即將在2014年主汛期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在軌運行的“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共7顆。到2020年,我國還將發射10顆氣象衛星,其中包括“風云二號”和“風云三號”的后續衛星及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云四號”。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2011年3月26日北極臭氧總量分布(FY-3A/TOU)2011年3月26日北極臭氧總量分布(AURA/OMI)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風云三號衛星臭氧總量探測儀在北極上空監測到一個明顯的臭氧低值區,在該低值區內臭氧總量是正常情況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區的臭氧總量達
北京時間11月5日2時37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第二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火箭飛行19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經在軌測試合格后,這顆“風云三號”衛星將交付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風云2號F星發射后運行和調控順利,預計將于4月初完成在軌測試,并根據具體的參數和各方面情況確定交付使用時間。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余勇介紹,風云2號F星的監測數據,將應用到天氣預報模式中,從而進一步提高預報的準確力,可以連續地對沙塵災害的發生、輸送的路徑、覆蓋
對于中國人而言,霧霾是“夢魘”。中國衛生計生委稱,2013年年初的霧霾危機,輻射范圍達140萬平方公里,影響6億多人。 如何探測霧霾以尋找應對之策,不僅為老百姓關切,也是中國科學家們致力攻克的技術難題。大尺度衛星遙感大氣污染技術,正成為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新興手段。 傳統衛星觀測氣溶膠受限多
2月27日,國防科工局聯合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的首批衛星云圖。自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至今,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星上兩大光學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先后順利開機工作并進入在軌測試,成功傳回大量氣象探測數據,圖像細
北京時間2017年9月8日12時49分墨西哥沿岸近海發生8.2級地震,9月20日2時14分墨西哥中部附近發生7.2級左右地震,兩次地震給墨西哥人民帶來了重大人員和經濟損失。應墨西哥政府減災機構請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地球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項目組
在已經過去的2016年,中國航天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七號成功首飛,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我國全年宇航發射次數超過了俄羅斯的17次,以22次的成績與美國并列世界第一。 2017年,中國航天將再創新高。記者了解到,
4月中旬至6月底,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擔的“風云三號02批地面應用系統工程大型試驗系統——輻射定標和真實性檢驗外場試驗項目”在敦煌國家輻射校正場開展了第一次試驗,6月28日該項目在北京通過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組織的評審驗收,這也標志著風云三號D星完成了首次輻射校正
無論是高科技“全副武裝”的奧運場館,還是“數字奧運”、“平安奧運”的打造,裝備工業無處不在充實著“科技奧運”的內涵。而“綠色奧運”的主題,也離不開裝備工業的貢獻。 “鳥巢”到底有多強?新能源汽車有多少輛?保障平安奧運的安保設備有哪些?“數字奧運”有多少科技含量?“綠色奧運”需要哪些技術支撐? 2
1月7日至16日和1月28日至31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霧霾天氣。由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自主研制的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利用吸收性氣溶膠指數AAI(The Absorbing Aerosol Index)成功對霧霾進行監測。中國氣象局正是利用該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