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未能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0日在內羅畢發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全球未能實現此前承諾的到2010年使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顯著放慢的目標。地球生態系統所承受壓力正在逼近若干“臨界點”,如不迅速采取根本和創新性行動保護并可持續地利用地球的多種生物,支持全球經濟和人類生計的自然系統有可能很快退化和崩潰。 現實―― 一些物種滅絕速度比以往快1000倍 2002年,第六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確立了一個目標,要求各國到2010年時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明顯減緩”。2006年,聯合國把2010年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以期提高對于生物多樣性極端重要性的認識。在此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根據110多個締約國提交的報告,結合獨立的科學研究過程編寫了這份關于全球生物多樣性趨勢方面的最新評估報告。報告的結論將提供給定于今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作為......閱讀全文
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壺菌病將導致全球物種滅絕
自1998年以來,科學家記錄了全球兩棲動物的消失。由于真菌病原體batrachochyum,即通常所說的壺菌,500多種兩棲動物數量下降,其中90種已經滅絕。 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首次表明,兩棲動物的滅絕對蛇產生了連鎖反應。該論文2月14日刊登于《科學》。
海南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近200物種瀕臨滅絕
海南堪稱全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但近幾十年來有200多個物種瀕臨滅絕,且面臨90多種植物入侵。近日,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完成《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下稱《計劃》)編制工作,并通過專家評審驗收。 海南生物物種種類及特有類群均居全國前列,堪稱全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盡管海南
馬達加斯加生物多樣性面臨長期物種滅絕風險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Nathan Michielsen和合作者研究指出,如果瀕危動物滅絕,馬達加斯加的生物多樣性可能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人類抵達前的水平,因此亟需立即開展保育行動以防止長期持續的生物多樣性喪失。 馬達加斯加生活著許多全球獨一無二的動物物種,如環尾狐猴、長尾靈貓,以及世界上最
鳥類多樣性減少不只意味著物種滅絕
氣候變化正在導致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對鳥類而言,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僅僅意味著物種的消失。 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利用統計模型預測,現存鳥類的形態多樣性降低速度大于物種滅絕速度。研究結果揭示了人們可能會失去哪些鳥類,以及哪些地區最容易受到同質化的影響。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研究稱推廣生物燃料加速物種滅絕
歐盟科學家警告說,歐盟旨在推廣生物燃料使用的目標將加速全球物種的滅絕,因為該目標鼓勵將牧場、稀樹草原和森林轉化為新的耕地。 這項研究結果對生物燃料的益處提出了新的疑問。雖然生物燃料一度被視為減少公路交通排放的最有效方式,但其對環境的保護作用正在日益受到質疑。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
有毒微生物助力物種大滅絕
一般來說,科學家們認為,大約 2.5 億年前,即二疊紀末期,西伯利亞火山噴出的溫室氣體主要推動了大規模滅絕事件。這些氣體導致極端變暖,進而導致 80% 的所有海洋物種以及許多陸地物種滅絕。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還無法確切解釋高溫是如何導致這些物種死亡的。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溫
生物多樣性不是只數數物種
Emmett Duffy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此刻他正身處巴拿馬沿岸水域5米深處,他的目光被一大只黃白色刺魨吸引。要不是躲在巨大的樹枝狀鹿角珊瑚下,移動緩慢的刺魨本來應該是捕食者的首要目標。 這個場景讓Duffy突然靈光一閃,他曾經去過加勒比地區,那里的珊瑚更豐富也更多樣,但個頭比較小,生活在那
物種滅絕對馬達加斯加生物多樣性威脅或數百萬年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物多樣性研究論文指出,如果瀕危動物滅絕,馬達加斯加的生物多樣性可能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人類抵達前的水平。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需立即開展保育行動防止長期持續的生物多樣性喪失。 該論文介紹,馬達加斯加生活著許多獨一無二的動物物種,包括環尾狐
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取得成效
汾河是山西省流域面積最大、河道最長和水資源量最大的河流,是三晉人民的母親河,其源頭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對維系全省水資源平衡和生態系統穩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對該區域生態環境的擾動和破壞日趨嚴重,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及其功能持續受損,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針
長江白鱘悲歌,呼喚更多保護行動落地
長期以來受攔河筑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域生態功能明顯退化,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凸顯。長江白鱘的悲歌呼喚更多保護行動落地,應廣泛凝聚共識采取行動。 不久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讓“長江白鱘”登上了熱搜。網友留下“從
物種大滅絕真的會來嗎?專家稱每天滅絕74種
日前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2010年瀕危動物名單”。名單顯示,面臨危機的動物種類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種,33%的動物種類面臨滅絕危險。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威爾遜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此次調查公布的名單,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有滅絕危
聯合國報告稱本世紀三分之一物種將面臨滅絕
樹蛙的生存正受到威脅 聯合國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稱,由于人口增長和隨之而來的消費需求增加,世界上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21世紀末將有三分之一的物種面臨滅絕危險。 報告中稱,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主要生態系統,樹蛙、珊瑚礁以及河豚等物種受到的威脅最大。這份報告首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關系
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正對自然種群產生廣泛的影響,導致豐度、行為、生理與物候等的變化,以及地理分布的變遷,還往往會增加滅絕風險。第四紀(260萬年前至今)以來,全球氣候經歷了多次冰期-間冰期循環,導致物種分布范圍表現出周期性的縮小與擴張,并影響物種形成與滅
用經濟手段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物種滅絕,這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危機之一。據專家估計,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是其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至10000倍,這意味著每年有200至2000個物種會滅絕。為了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途徑,世界各國的政治家、科學家共同倡導通過經濟手段來阻止生物多樣性下降
昆蟲正在減少-而人類并不清楚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保護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生物保護》刊發了一篇關于全球范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道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將導致生態災難。 昆蟲減少正發生“復蘇”變難
昆蟲正在減少-而人類并不清楚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保護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生物保護》刊發了一篇關于全球范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道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將導致生態災難。 昆蟲減少正發生“復蘇”變難
少數民族庭院生態系統能有效保存物種遺傳多樣性
庭院作為一種傳統的混農林生態系統,在西雙版納地區少數民族生活中具有悠久的歷史。當地的少數民族在生產勞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有用的野生植物的種子、幼苗采集引入到庭院中栽培,加以管理,保存了豐富的植物物種。羽葉金合歡?[臭菜,Acacia?pennata?(Linn.)?Willd]
喪失生物多樣性將影響人類發展
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以及其它許多物種種群正迅速萎縮,對此,聯合國剛剛發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警告說,地球上生態系統的這種自然退化很可能會迅速開始打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 該報告認為,某些生態系統可能很快就將達到“崩潰臨界點”,從而迅速變得對于人類來說益
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比以前認為的要多
《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項新的調查生態與環境前沿由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Forest Isbell領導,試圖通過綜合世界范圍內數千名生物多樣性專家的觀點來填補理解上的一些空白。這項調查收到了來自187個國家研究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家的3331份回復,涵蓋了所有主要物種、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在考慮到他們最了解的物
物種多樣性指數
物種多樣性指數類別名稱計算公式物種多樣性指數Simpson指數D=1-∑Ni2Shannon-Wiener指數H=-∑PilogPi備注:式中,N為群落中所有物種個體總數,Pi=ni/N,ni為物種i的重要值,Ni為物種i的個體數。
生物多樣性銳減可能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09.shtm在地球生命的長河上,生物經歷了至少五次大滅絕的洗禮,每次大滅絕最直接的表現是生物多樣性的銳減,與之伴隨的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抗災恢復能力是怎樣的呢? ???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大滅絕
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因素
土地用途改變土地用途改變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退化的最大直接驅動因素。主要包括開墾、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張、采礦、道路擴建、水電大壩以及管線建設等。這些活動造成毀林、生境破碎化等,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和沿海土地利用變化包括沿海擠占生境、近海水產養殖、海水養殖、底拖網捕撈、陸
全球林棲脊椎動物滅絕債務始于第二次工業革命
記者20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匯編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生物、自然地理和生態數據集,用歷史證據表明了全球林棲脊椎動物的滅絕債務始于19世紀中葉,即第二次工業革命伊始。相關科研成果于近日發布于生物學頂級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據了解
COP15謀求達成保護生物多樣性新協議
受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全球1/4的動植物物種將面臨滅絕,生物多樣性危機迫在眉睫。近日,來自190多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和部長們將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參加《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以應對這一緊急情況。 據《自然》報道,從12月7日到19日,各國試圖達成一項保護地球生物
PNAS:物種滅絕率或遠超預期
近幾十年來,生物多樣性下降一直都是環保人士以及科學家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作家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在1960年代出版后,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更是獲得廣泛關注。進入1980年代以來,一直有觀點認為我們處在一個物種大量消亡的時代。然而,在1900萬種生物中,僅僅記錄了799種是滅絕的,
科學家揭示生物在史上最大滅絕事件中形態演變過程
中新網武漢6月12日電 (王俊芳)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12日消息,該校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宋海軍帶領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揭示史上最大滅絕事件中海洋生物形態的演變過程,為理解大滅絕如何重塑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結構提供了新見解。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生態與進化》。地球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生
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未能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0日在內羅畢發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全球未能實現此前承諾的到2010年使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顯著放慢的目標。地球生態系統所承受壓力正在逼近若干“臨界點”,如不迅速采取根本和創新性行動保護并可持續地利用地球的多種生物,支持全球經
我國科研團隊揭秘大滅絕事件中生物形態演變過程
6月13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球科學學院宋海軍教授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模型與幾何形態測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海洋生物門類的化石圖像進行分析,揭示出大滅絕期間形態多樣性的動態變化。相關成果日前在《自然·生態與進化》上發表。在地球漫長歷史中,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最為嚴重的一
研究闡述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物多樣性的多尺度連接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劉慧,聯合群落生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領域的多位科學家,提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狀從不同生態維度分析和預測生物多樣性的新視角,并同時考慮了演化和環境的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植物功能性狀與生
科學家揭秘生物在史上最大滅絕事件中的形態演變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發生在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這次大滅絕不僅導致了大量物種的消失,更深刻地影響了生物形態的多樣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海軍教授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技術,為我們揭示了這場災難如何塑造了海洋生物形態的演變。相關成果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