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以及其它許多物種種群正迅速萎縮,對此,聯合國剛剛發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警告說,地球上生態系統的這種自然退化很可能會迅速開始打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 該報告認為,某些生態系統可能很快就將達到“崩潰臨界點”,從而迅速變得對于人類來說益處無多。這些崩潰臨界點包括森林系統的枯萎消失、水體被各種水藻充斥占據以及大量珊瑚礁的死亡。 上個月聯合國的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已經確認,世界各國政府未能完成到2010年控制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既定目標。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制定簽署了到2010年控制全球生物多樣性流失速度的目標。但是這一目標目前看來顯然沒有實現。 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做出結論說,作為2010年整體目標的21個輔助指標沒有一項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完成,也沒有一個國家向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組織提交報告表明全面完成了2010年目標。 ......閱讀全文
“不知什么原因,過去我們在野外經常能看見的金錢龜,現在幾乎沒有了蹤影,其他如緋胸鸚鵡、鷯哥等鳥類也很少見到了。”對于這一變化,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農民林友和非常疑惑。 近些年來,在海南省,許多人都有著類似的感受。 作為全國唯一的島嶼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海南的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生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已經開始未有定論,但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是不爭的事實。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近日指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相比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容易被忽視,卻非常關鍵。 歷時兩年,由魏輔文領銜的合作團隊收集和整理了已發表的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的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數據,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言論,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事實”。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博士介紹,目前,來自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在對物種進行觀測和保護,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期,而且由于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0日在內羅畢發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全球未能實現此前承諾的到2010年使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顯著放慢的目標。地球生態系統所承受壓力正在逼近若干“臨界點”,如不迅速采取根本和創新性行動保護并可持續地利用地球的多種生物,支持全球經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7月13日,“全球生物多樣性與商業論壇”在英國倫敦召開,此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報告,呼吁更多的企業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在聯合國和各保護生物多樣性團體大聲疾呼中,在地球生物多樣性種種隱憂的背后,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被擺上了評判臺。 生
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物種滅絕,這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危機之一。據專家估計,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是其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至10000倍,這意味著每年有200至2000個物種會滅絕。為了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途徑,世界各國的政治家、科學家共同倡導通過經濟手段來阻止生物多樣性下降
每年的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又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針對公眾關心的生物多樣性話題,記者專訪了國家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金鑒明院士。 記者:請您談談什么是生物多樣性,人類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金鑒明:通俗
我們今天生活的地球,面臨來自人類的嚴重挑戰。工業革命后,人口增加、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化、大氣臭氧層消失等生態災難,制約了人類的發展,生物多樣性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減少。目前,全球人口已急劇增長到超過67億,最新增長的10億人口僅僅用了12年,伴隨的嚴重問題是自然生態破壞和大規模的
“全球未能實現至2010年使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大幅度減緩的目標,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速度遠超預期!”5月26日上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高新科學技術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金鑒明表示,當今世界正在遭遇一場全球性的物種滅絕危機,生態環境及生物系統正遭受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究竟為什么要關心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種動物?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來保護它們? 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自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系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她在《生
海洋保護區內的珊瑚礁(上)和允許捕魚的藻類覆蓋的珊瑚礁(下)。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全世界的珊瑚礁如今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團滅”,光芒漸失。 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珊瑚物種多樣性的加速減少。但我們卻并不了解這將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后果。 近日,澳大利亞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有關數據顯示,在陸地面積僅占全國陸地面積0.37%的海南島上,野生分布維管束植物3900種,占全國已知種類的12.5%,喬灌木樹種占全國總數28.6%,藥用植物達3100多種,約占全國的30%,素有“天然藥庫”之稱。 而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十年間,海南共有200多個物種
生態保護專家呂植野外考察。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呂植,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自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系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保護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生物保護》刊發了一篇關于全球范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道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將導致生態災難。 昆蟲減少正發生“復蘇”變難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保護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生物保護》刊發了一篇關于全球范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道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將導致生態災難。 昆蟲減少正發生“復蘇”變難
我國大陸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的黑松上首次發現松材線蟲病,當時僅在1省1市1區發生,病死樹僅256株。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松材線蟲病疫情已擴大到12個省區,累計致死松樹3500多萬株,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間接損失高達250億元。目前疫情已逼近黃山等
長期以來受攔河筑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域生態功能明顯退化,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凸顯。長江白鱘的悲歌呼喚更多保護行動落地,應廣泛凝聚共識采取行動。 不久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讓“長江白鱘”登上了熱搜。網友留下“從
人類或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作出上述結論。 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這一說法到現在,這個事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頗具爭議的話題。因此,不難理解這項研究一經刊出便成了熱點,而且再次“勾”出了人們關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一串串疑團。 依舊是場爭論
日前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2010年瀕危動物名單”。名單顯示,面臨危機的動物種類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種,33%的動物種類面臨滅絕危險。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威爾遜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此次調查公布的名單,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有滅絕危
瀕危動物羊駝 在地質史上,由于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進入第6次大滅絕時期。7月18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在首都科
主題為“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也是我們的生命” 由聯合國發起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活動1月11日在德國柏林正式啟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敦促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和每一位公民增強緊迫感,加入保護地球生物的全球聯盟,并盡快制定出明確切實的行動目標。 潘基文在致詞中指出,過去半個多世紀中,
物種滅絕速度揭示熱帶地區存在物種滅絕風險 通過將過去2300萬年中海洋物種滅絕速度的數據與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人員確定了地球上未來可能特別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特定的物種分類群和地區(它們絕大多數位于熱帶)。這些結果可幫助量化人類活動對海洋物種滅絕的影響,因為它們提供了一條人類出現
物種滅絕速度揭示熱帶地區存在物種滅絕風險 通過將過去2300萬年中海洋物種滅絕速度的數據與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人員確定了地球上未來可能特別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特定的物種分類群和地區(它們絕大多數位于熱帶)。這些結果可幫助量化人類活動對海洋物種滅絕的影響,因為它們提供了一條人類出
今天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召開2020年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碧水保衛戰的進展情況,并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
新華社東京7月21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龍谷大學20日發表一份公報說,其研究小組通過數學方法證實,生態系統依靠不同物種間的互利和敵對等多樣化的關系來調節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越復雜,生物的個體數越不會出現大的變動,越容易維持多樣性。 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多樣化的生物物種,但很少出現某個物種
我國物種數量居北半球國家之首,但據相關媒體報道,我國有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今年歷史罕見的旱情令亞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魚大面積死亡……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多個物種、一個星球、一個未來”,人類活動使物種滅絕正以比自然淘汰高達1000倍的速度進行。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衣食住行密切相關 談到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薛達元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與人類衣食住行的關聯性非常大。 比如,在食用方面,我們吃的東西涉及農作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穿的方面,棉花和許多纖維植物都是經濟植物資源;住的方面,離不開森林產出的木材等;行的方面,
全國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空間差異大,以草地、森林、農田和荒漠為主,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82.8%。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對人類活動的干擾十分敏感;同時,悠久的歷史、巨大的人口數量和高速的經濟發展導致的高強度資源開發,對我國森林、草地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