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蛙的生存正受到威脅 聯合國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稱,由于人口增長和隨之而來的消費需求增加,世界上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21世紀末將有三分之一的物種面臨滅絕危險。 報告中稱,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主要生態系統,樹蛙、珊瑚礁以及河豚等物種受到的威脅最大。這份報告首次將物種滅絕率與經濟增長之間聯系起來。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專家艾哈邁德·道格拉夫說:“如果我們繼續以現在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生活,地球將出現問題。如果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達到90億,并且以現在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生存,人類可能需要5個地球。那時,人類將遭受災難,因為許多受到威脅的物種都是人類重要的食物和原材料來源。” 道格拉夫還補充說,生態系統受到的破壞遠比想象中更嚴重,現在生物滅絕幾率比自然條件下生物滅絕率高1000倍。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的最新研究發現,在47677種接受評估的物種中,有17291種面臨著滅絕威脅。這些物種包括21%的已......閱讀全文
澳大利亞著名微生物學家預言,由于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長、天然資源耗盡,以及控制不了的氣候變化,人類將在100年之內滅絕。不過,反對者稱,這種說法太過悲觀,芬納只考慮到科技發展給人類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沒有想到科技也會為人類提供幫助,足以化解可能發生的危機。澳學者:人類還有一百年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言論,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事實”。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博士介紹,目前,來自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在對物種進行觀測和保護,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期,而且由于生
自生命起源到現在的數十億年間,地球上大約出現過數十億個物種,而現存的物種只有大約數百萬個,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物種,99%以上都已滅絕。沒有一個物種能夠永世長存,現存的物種以后也會一個一個地滅絕。物種滅絕是一個一直在發生的過程,大部分(約占三分之二)的滅絕是由于不同物種之間的競爭、環境的
布卡多山羊是西班牙野山羊的一種,大約于2000年在地球上滅絕。西班牙科學家幾經努力要將其克隆復活,但難達預期目標。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道,目前,該國科學家在一份剛剛簽署的協議下獲得資助,開始測試是否可將保存十幾年的這種已滅絕野山羊的細胞再次進行克隆試驗。 在克隆滅絕物種的態度上,
人類或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作出上述結論。 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這一說法到現在,這個事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頗具爭議的話題。因此,不難理解這項研究一經刊出便成了熱點,而且再次“勾”出了人們關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一串串疑團。 依舊是場爭論
物種滅絕速度揭示熱帶地區存在物種滅絕風險 通過將過去2300萬年中海洋物種滅絕速度的數據與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人員確定了地球上未來可能特別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特定的物種分類群和地區(它們絕大多數位于熱帶)。這些結果可幫助量化人類活動對海洋物種滅絕的影響,因為它們提供了一條人類出現
物種滅絕速度揭示熱帶地區存在物種滅絕風險 通過將過去2300萬年中海洋物種滅絕速度的數據與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人員確定了地球上未來可能特別容易發生物種滅絕的特定的物種分類群和地區(它們絕大多數位于熱帶)。這些結果可幫助量化人類活動對海洋物種滅絕的影響,因為它們提供了一條人類出
這是上個世紀的侏羅紀公園之夢。 現在,生物學家們打算用新技術來復活滅絕動物。 不過,這真的好么? 侏羅紀公園之夢:生物學家打算用新技術來復活滅絕動物 已滅絕的大海雀 日本科學家Katsuhiko Hayashi在實驗室里,用編輯過的老鼠上皮細胞造出了八只小老鼠。現在
近幾十年來,生物多樣性下降一直都是環保人士以及科學家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作家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在1960年代出版后,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更是獲得廣泛關注。進入1980年代以來,一直有觀點認為我們處在一個物種大量消亡的時代。然而,在1900萬種生物中,僅僅記錄了799種是滅絕的,
瀕危動物羊駝 在地質史上,由于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進入第6次大滅絕時期。7月18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在首都科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保護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生物保護》刊發了一篇關于全球范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道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將導致生態災難。 昆蟲減少正發生“復蘇”變難
生境千萬處,保護第一條,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近日,“小不點”昆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保護生物學領域國際期刊《生物保護》刊發了一篇關于全球范圍內昆蟲減少現狀及其驅動因素的綜述報告。英國《衛報》報道稱,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將導致生態災難。 昆蟲減少正發生“復蘇”變難
長期以來受攔河筑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域生態功能明顯退化,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凸顯。長江白鱘的悲歌呼喚更多保護行動落地,應廣泛凝聚共識采取行動。 不久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讓“長江白鱘”登上了熱搜。網友留下“從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1月27日報道,最新研究顯示,發生在2.51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現已找到,科學家稱海洋苔蘚大范圍死亡,引發一系列的生態反應,影響地球大氣層的變化,氧氣減少,硫化氫氣體增多,氣溫升高,最終在這種連鎖生態效應下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滅絕消失。 海洋苔蘚
胃育蛙 很多物種從這個地球上消失了,一些是由于大自然的行為,另一些是由于人類自古以來的活動。現在,當技術手段已發展到能將消失的動物帶回地球的時候,人們也必須正視這種“回歸”。復活已滅絕動物,會危及現有物種嗎?這樣做究竟是對是錯?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回答一道關于“復活已滅絕動物”的是非題。 抵抗滅絕
日前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2010年瀕危動物名單”。名單顯示,面臨危機的動物種類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種,33%的動物種類面臨滅絕危險。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威爾遜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此次調查公布的名單,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有滅絕危
據媒體報道,生活在紐約和新澤西州間的哈德遜河中的大西洋小鱈,由于數十年來受到河道中排放的毒性污染物影響,在短短幾十年內就進化出了抗藥性,可以將毒素保存在脂肪中而不會對自身造成損害。科學家認為,雖然一般來講長期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這也是一個污染驅動進化的典型例子。 進化是個漫長的過程,為什么
據媒體報道,生活在紐約和新澤西州間的哈德遜河中的大西洋小鱈,由于數十年來受到河道中排放的毒性污染物影響,在短短幾十年內就進化出了抗藥性,可以將毒素保存在脂肪中而不會對自身造成損害。科學家認為,雖然一般來講長期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這也是一個污染驅動進化的典型例子。 進化是個漫長的過程,為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據《參考消息》2月7日報道,【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月5日報道】題:下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后巨型老鼠可能統治地球 一些科學家稱,一旦未來發生大規模生物滅絕,老鼠可能是重新稱霸世界的不二物種。 科學家還稱,如果老鼠在物種大滅絕后“接管”地球,那么它們的個頭很可能迅速膨脹。 在地質學歷史
3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科學研究所和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聯合在Science雜志發表評述文章,文章肯定了中國政府采取十年禁漁制度將會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積極的幫助,日益增長的公眾環保參與將進一步促進相關保護的效果。與此同
大多數亞馬孫物種尚未滅絕 砍伐森林會啟動物種滅絕的進程,但一個物種的完全消失需要花數個世代的時間。研究人員報告說,巴西的亞馬孫目前處于這一過程的早期,但“滅絕債務” 正在快速地累積。Oliver Wearn 及其同事研發了一個數學模型,以棲息地喪失量為依據,預測物種多快會在某個
印度西部德干地盾堅硬的熔巖流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GERTA KELLER 誰殺死了恐龍?自從幾十年前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以來,答案似乎很簡單: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同時塵埃遮住了太陽,導致全球氣溫驟降。 但這顆小行星并不是當時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自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系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她在《生
“不知什么原因,過去我們在野外經常能看見的金錢龜,現在幾乎沒有了蹤影,其他如緋胸鸚鵡、鷯哥等鳥類也很少見到了。”對于這一變化,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農民林友和非常疑惑。 近些年來,在海南省,許多人都有著類似的感受。 作為全國唯一的島嶼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海南的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生
我國物種數量居北半球國家之首,但據相關媒體報道,我國有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今年歷史罕見的旱情令亞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魚大面積死亡……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多個物種、一個星球、一個未來”,人類活動使物種滅絕正以比自然淘汰高達1000倍的速度進行。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封面故事: 光敏感通道嵌合體的X射線晶體結構 光敏感通道是藻類中的光控離子通道,它們作為光遺傳學藥物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迅速為人們所熟悉:表達光敏感通道的神經元的活動在復雜性達到活哺乳動物同樣程度的系統內可以通過光來控制。現在,由兩個光敏感通道構成的一個嵌合體的X射
據《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科學家近日經研究發現,地球每2700萬年要經歷一次物種大滅絕,而我們人類還剩下1600萬年的時間。 美國堪薩斯大學和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的科學家將過去5億年間地球上發生的重大物種滅絕事件進行研究,并將其列成一張曲線圖,他們99%的肯定,在這漫長的5億年中,每
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 人類科學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氣候系統之間的關系,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運用科學模型和現實觀察進行科學研究。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又把眼光放到了遠古時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過去24億年里,活火山不斷釋放大量的二
樹蛙的生存正受到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0日在倫敦發布《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第三版。參與發布會的英國專家說,報告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減少的勢頭并未放緩,地球可能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人類活動是主要原因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席發言人尼克·納托爾在當天新聞發布會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