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們與在我們的身體上或身體內生活的多種細菌之間的關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正在對所有這些微生物基因組進行測序。他們研發了對在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大規模基因組測序的標準化方法,他們目標之一是為至少900種人體寄居的細菌制作出參照基因組序列。研究論文發表于5月21日在線發表于《科學》雜志。 由Karen Nelson領導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uman Microbiome Jumpstart Reference Strains Consortium)項目組已經公布了他們對頭178個與人類宿主有關的細菌基因組序列的最初的分析。 到目前為止,這些結果給未來的分析工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線,盡管這些研究人員說,他們只是剛剛觸及了人類“微生物組”的表面而已。 人類微生物組指的是在人體上發現的所有不同的微生物的總和。 這些研究人員將與其他人共享他們的數據,這樣,其他的遺傳學家如果試圖從自然環境中對大量的......閱讀全文
2月17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路生領銜的江西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了目前為止國際上規模最為宏大的豬腸道微生物基因集和基于宏基因組組裝的基因組。該成果的面世,為豬腸道微生物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擴展資源。 家豬是
5月28日,北京諾賽基因組研究中心(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在北京師范大學就“十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組計劃”達成合作協議。據悉,中美雙方將共同參與十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組計劃的研發,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綜合數據庫
16SrRNA基因測序和宏基因組測序是現在微生物檢驗中的兩大新型武器,它們在微生物研究中共同發揮著極大的作用,都是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方法。但是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接下來將做一個簡單說明。 定義 16SrRNA基因測序:就是指從微生物樣本中提取16SrRNA的基因片段,通過克隆、測序或酶
宏基因組學技術(Metagenomic approaches)正快速拓寬我們對微生物代謝能力(microbial metabolic potential)的認識。 長期以來,對微生物(microorganism)功能開展的研究主要依賴的都是以在實驗室里培養的單一物種(individua
近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線發表了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關于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gcType的論文。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模式菌株(t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自武漢衛健委首發肺炎疫情情況通報后的短短一個星期,新型冠狀病毒就在實驗室中被檢出,并獲得了該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如此快速地確定病原體搶占研究先機,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以環境樣品中的微生物群體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美國國家生物防衛分析和反制中心的研究人員近日在《Genome Biology》上發表文章,介紹了SMRT技術在微生物基因組組裝上的應用。他們認為,單分子測序數據能降低測序費用,并帶來更多完整的基因組,改善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的質量。 隨著測序費用的不斷下降,測序項目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G
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但目前被人們所培養利用的僅僅占1%~10%,還有大量的微生物沒有被人們所了解和利用。隨著基因組學在生物技術領域的不斷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學的研究憑借基因組研究(TIGR)所利用鳥槍法成功地對流感嗜血菌(Haem ophilus influenzae)的全基因組序
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但目前被人們所培養利用的僅僅占1%~10%,還有大量的微生物沒有被人們所了解和利用。隨著基因組學在生物技術領域的不斷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學的研究憑借基因組研究(TIGR)所利用鳥槍法成功地對流感嗜血菌(Haem ophilus influenza
微生物宏基因組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科研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微生物發揮著重要的健康作用,但大部分多樣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尤其是在除腸道以外的身體部位及非西方人群。 在今日發表在Cell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由意大利特倫托大學Nicola Segata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不同地理位置、生
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研究組和黃力研究組共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該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生化反應體系微縮在一個納升體積的油包水微液滴體系中完成。針對這一技術創新,團隊申請了多項中國發明專利和美國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研究組和黃力研究組共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該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生化反應體系微縮在一個納升體積的油包水微液滴體系中完成。針對這一技術創新,團隊申請了多項中國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杜文斌研究組和黃力研究組共同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納升注射技術(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該技術可以將傳統的生化反應體系微縮在一個納升體積的油包水微液滴體系中完成。針對這一技術創新,團隊申請了多項中國
在人體中最大的微生態庫是生活在人體消化道微生物復合群落組成的腸道菌群,別看人體腸道所占體積不大,但是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它們能影響體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還能控制人體對癌癥治療藥物的反應。 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能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
從DNA重組到細菌基因組計劃,從微生物代謝工程到酶工業,從微生物肥料到土壤修復。可以說,現代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微生物。 “憑借著生長速度快、結構簡單、易操作等特點,微生物學成為生物技術的基礎學科,微生物也是生物產業中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
1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基因組學實驗室趙方慶團隊題為MetaSort untangles metagenome assembly by reducing microbial community
美國白宮13日宣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這是奧巴馬政府繼腦計劃、精確醫學、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個重大國家科研計劃。小小的微生物,為何能成為美國的國家級大型科研計劃?美國政府將如何實施這個計劃?最終的目標又是什么? 啟動資金超5億美元 微生物存在于人體、植物、土壤、海洋等各種環境中
11月11日,精彩紛呈的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在一片掌聲中落下了帷幕。作為此次年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微生物組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籌)與商圖信息BMAP共同主辦的2018人體微生態與健康論壇聚焦近年來大熱的微生物研究與產業轉化,開展了12場精彩的專題講演。中國科學院微生
中國農業微生物研究在微生物修復等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10月19日在長沙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討論會上獲悉,目前中國農業微生物領域在農用微生物資源、重要農用微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和微生物修復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中國微生物學會秘書長肖昌松介紹,目前中國
由美國、英國、中國等12國科學家參加的大洋鉆探旨在打穿地球殼幔邊界。1月16日,美國微生物學家在“決心”號大洋鉆探船上分析微生物樣品。5月22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上,科考隊員順利回收我國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署于3月1
對環境樣品(如海水、醫院表面和人類腸道)直接進行微生物測序,已經闡明了我們世界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然而,一個微生物物種可能存在遺傳多樣性,而在宏基因組分析中往往捕獲不到這種多樣性。最近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工具,來檢測細菌物種內的遺傳差異,并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一條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樓前的石頭上。從那里路過的人大都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塊石頭多看幾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還有對“微生物”的幾分好奇。而近日,美國白宮以總統名義發布“國家微生物組計劃”之舉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關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更
2015年7月28日,北京協和醫院和華大基因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了類風濕關節炎(RA)口腔和腸道微生物元基因組研究。本項研究揭示口腔和腸道微生物菌群異常是RA病理生理和疾控的重要環節,并且為元基因組學輔助的RA個性化診療方案提供基礎。研究成果于今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 RA是一種致
文章導讀 感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病原體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快速發展的NGS技術因其不依賴于已知核酸序列,無需特殊探針設計,可直接對未知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打破了傳統微生物檢驗的局限性,在臨床微生物領域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中國微生物領域頂尖研究機構、院校和企業組成的“萬種微生物基因計劃”,八月一日在深圳啟動。 據悉,該計劃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后啟動的又一重大基因組計劃,目前該計劃的地位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該計劃預計在三年內完成一萬種微生物物種全基因組
2016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預言《2017十大醫療創新科技》,其中利用微生物組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領域高居榜首,這表明全球已掀起微生物研究的新熱潮且取得矚目成績,同時在市場潛力與應用前景方面,微生物組學將煥發無限生機。 我們知道,所有機體包括人在內都與微生物是共生體,人體身上有超過1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學家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鑒別出10
關于印發十二五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計〔2011〕5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加
我們身體里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基因組,數量比我們本身的基因組多得多,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我們肚子腸道里的微生物基因組,就如同人類DNA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一樣,也是大不相同。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分類記錄腸道微生物遺傳變異的研究成果,腸道是我們人類攝取營養成分,合成維生素,防止感染,以及生產天然降低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