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干細胞幫助大腦新皮質增厚增大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腦的大小”與智力的關系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現在,經過一系列突破性研究,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可以讓人類大腦變大的方法,未來大頭人將比現代人更聰明。 人的大腦是人體中最微妙的智能器官。人腦和動物腦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從解剖學上看并無太大區別。首先,與其它幾乎所有的動物相比,從大腦在體重中所占的比率來看,人類的大腦是比較大的;其次,人腦雖然只有1.5kg,但是卻由140億個神經元組成,極其復雜細致;第三,人類大腦的結構也遠遠比其它動物的復雜,大腦成比例地擁有更多的與處理更高級的腦功能相關的區域,例如認知與記憶。因為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人類成為地球上的優勢物種。與其他動物不同,靈長類動物和人類有一個非常龐大和發達的大腦皮質,這對進化非常重要。人類有些高級智力行為是由這個皮層區域控制的,包括意識,語言等能力。據悉,人腦從內側往外分原皮......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皮膚中的調節性T細胞促進毛發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開展小鼠實驗發現作為一類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轉眼間5月份就快要過去了,這個月又有哪些研究論文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點擊量、研究領域、熱度篩選出了5月份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 【1】Mol Ther:重磅!科學家成功利用CRISPR/Cas9消除活體動物的HIV-1感染 doi:10.1016/j.
上世紀70年代,催產素廣受科學家的關注。當時研究表明,催產素不僅促進母親行為的形成,對一系列社會行為也有所調節。這些社會行為包括:田鼠的一夫一妻制,羊的母嬰聯系,甚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催產素由腦垂體后葉分泌。通常,人們認為催產素的作用就是為孕婦催產和刺激乳房泌乳。催產素實際上還有一種男女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
一轉眼3月即將結束,那么3月Nature有什么亮點研究呢?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本月Nature雜志的亮點文章,以饗讀者。 【1】Nature:重磅!發現CD4 T細胞HIV病毒庫的標志物---CD32a doi:10.1038/nature2171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法國研究人員發現一
有研究人員認為,近乎80%的新生兒出生缺陷他們目前并不清楚發病機制,影響新生兒健康狀況的因素非常之多,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新生兒健康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報道進行梳理,分享給各位,讓我們共同關注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1】震驚!80%的新生兒出生缺陷 研究者并不清楚發
【1】PNAS:重大進展!發現胎盤干細胞能夠再生心臟,有望開發出新型干細胞療法來治療心臟病 DOI:10.1073/pnas.181182711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動物模型中,來自胎盤的稱為Cdx2細胞的干細胞能夠在心臟病發作后再生健康的心臟細胞。
本文為大家帶來再生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幫助大家了解再生醫學領域近期的重大研究成果,希望大家喜歡。 【1】PNAS:重大進展!發現胎盤干細胞能夠再生心臟,有望開發出新型干細胞療法來治療心臟病 DOI:10.1073/pnas.181182711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機體衰老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該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Fouquerel et al. (2019). Mol
11月8日下午,騰訊2014 WE大會在京舉行。12位科技精英從全球各地匯聚到一起,圍繞“Nothing but the Future”這個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描繪了一幅幅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 產品是什么樣子?能感知腦電波,自動推送精準服務。 交互是怎樣?空氣交互,無需各種平板、眼鏡.
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在發育小鼠大腦中LSD1共抑制因子Rcor2協調了神經發生。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1月2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高紹榮(Shaorong Gao)教授,
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長期以來都夢想著通過構建新神經元來幫助受損大腦修復自身,發表在今天《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的一項創新研究朝著實現這一目標又靠近了一步。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治療技術顯著改善了中風誘導腦損傷小鼠的神經細胞生成。 這一治療技術將有望成為中風誘導神經系
《自然—神經科學》 科學家發現大腦形成決策的區域 《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大腦中負責編碼進攻和防御策略的區域。該研究選擇日本象棋選手的大腦活動作為監測對象,得出的結論或能為科學家研究人類如何作出復雜決定提供新見解。 大量與大腦決策有關的研究所聚焦的都是在各種不同成本和風險之間,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其重要作用。這類物質由于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雖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須經常由食物供給。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現階段所知的維生素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美國一研究小組7月25日在《自然·方法》雜志線上版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人類干細胞創造出了第一個具有髓鞘生成功能的腦類器官。這個“迷你大腦”能更精確地模擬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有助科學家更深入地觀察大腦發育過程,研究大腦疾病并測試新藥。 所謂類器官,實際上是一種三維細胞培養系
美國一研究小組25日在《自然·方法》雜志線上版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人類干細胞創造出了第一個具有髓鞘生成功能的腦類器官。這個“迷你大腦”能更精確地模擬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有助科學家更深入地觀察大腦發育過程,研究大腦疾病并測試新藥。 所謂類器官,實際上是一種三維細胞培養系統,
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濱州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ole of the adipose PPARγ-adiponectin axis in susceptibility to stress and depression/anxiety-related behavi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肺泡發育之謎揭開 本報北京2月21日電 日前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育細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湯楠實驗室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采用活體成像技術,直觀、實時地觀測了肺泡的發育過程,提出了一個機械力和生長因子共同調控肺泡發育的全新模型。 肺泡的發育過程非常復雜,湯楠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時至歲末,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在這一年里干細胞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性研究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學習。 【1】Stroke:干細胞療法可有效治療中風 doi: 10.1161/STROKEAHA.116.012995 患有中風的患者在經過向大腦中注射干細胞治療,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在死亡之前,已變成皮膚細胞的細胞仍然是皮膚細胞。在過去十年,明顯的是,細胞身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能夠通過激活特異性的遺傳程序而得以重寫。如今,再生醫學領域面臨著一個問題:這種重寫應當采取常規方法,即成熟細胞首先轉化回干細胞,或者如果可行的話,采取一種更加直接的方法? 術語“終末分化(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