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做研究,應該沉下心來
“正如舞者每天都要練基本功,做研究也一樣,一天不思考就會退步。”面對百余名研究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認真地說,“因此應該沉下心來,抵制外界的誘惑。做研究,總要犧牲一些東西。”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近日舉行的一場院士講座中,王志珍敞開心扉,就當前學術界一些浮躁現象和不端行為,與學生熱烈交流。 “當前的社會環境,讓人很難不浮躁。”一位學生說,“結婚成家、買房買車,都將帶給我們很大的生活壓力。” 王志珍引用了王選院士的一段話回答他:“做科學家,就沒有權利過正常人的生活,但卻能從這種生活中感受到常人無法體會的快樂。”同時她向大家建議,應看到社會的發展。“幾十年前流行一種說法,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如今早已不是這樣。”她表示,三十年來我國科學飛速發展,知識分子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尊重,應該認識到這種進步。 除了批評浮躁的風氣,她對學術界的腐敗、造假現象更為痛恨。“國......閱讀全文
王志珍:做研究,應該沉下心來
“正如舞者每天都要練基本功,做研究也一樣,一天不思考就會退步。”面對百余名研究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認真地說,“因此應該沉下心來,抵制外界的誘惑。做研究,總要犧牲一些東西。”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近日舉行的一場院士講座中,王志珍敞開心扉,就當前學術界一些浮躁現象
王志珍:釋放科技創新“她力量”
來自中國科協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女科技工作者規模總量超過4500萬人,較2011年增長了80%,占全國科技工作者比例超過40%。盡管這些年女科技工作者數量出現明顯遞增,但在科技界還是會聽到女性不如男性的偏見,甚至引發部分女科技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和能力存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
王志珍:道德與能力是兩碼事
問題是還有人認為這些搞假是“被逼無奈”,甚至值得“同情”。后者的問題就更嚴重了,難道我們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做人、做中國人要誠實、不說謊都做不到、守不住嗎? 最近聲稱主營各種畢業論文代寫業務的網站和公司竟然堂而皇之地、公開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上門來。我們的社會是否該出手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曾在德國、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做過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一直以來,她對中國的學術和教育環境比較關注,進行過較多的思考探討。因此,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組織“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專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專訪王志珍:在實驗室里我才覺踏實、快樂、幸福
1965年,中國科學家完成了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這一成果深深地震撼了剛從大學畢業的王志珍。1970年前后,探索胰島素的分子結構、功能以及合成機理的研究遜色展開,她抓住這輛疾馳而來的火車,從此與蛋白質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她的幸福與快樂也從此與實驗室緊密聯系在一起。吾家吾國節目組主持人王寧帶你走近蛋白質
王志珍課題組等揭示分泌途徑激酶調控新機制
盡管首個磷酸化蛋白酪蛋白(casein)在1883年就被報道,直到2012年第一個分泌途徑蛋白激酶Fam20C才被鑒定,它催化包括酪蛋白在內絕大多數分泌蛋白的磷酸化。近年來的研究表明,Fam20C參與調節生物礦化、細胞粘附和遷移、激素原的加工、脂質穩態、蛋白質轉運及內質網穩態等眾多生命過程。然而
王志珍院士: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
近日,中國科學報社給我送來一本書稿。為了深入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報》近年來開設了名為“風范”的專欄,每期講述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現在,報社決定以“風范”欄目刊發的絕大部分稿件為主體,按照出版物的要求,經過再編輯與再加工,正式出版《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一書。
王艷麗:做研究就像破案
人類對于基因組乃至生命科學的了解仍只是冰山一角,王艷麗期望更多科研人員加入其中,并保持謙遜、謹慎的態度,持之以恒地投身科研,確保我們的世界最終能向著我們所期望的、健康、美好的方向改變。 CRISPR/Cas系統是源于細菌和古細菌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它是近年來發現的由小分子RNA介導的免疫系統。
第十屆女科學家論壇召開-陳至立王志珍出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89.shtm ?9月16日,作為今年全國雙創周北京會場系列重要活動之一的第十屆女科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主題是“科技女性,圓夢雙創”。原國務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王志珍饒毅施一公梅永紅建言科技體制改革
采訪對象 王志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饒 毅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梅永紅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 創造良好的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專心地研究
王志珍院士:中國科技成果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
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發言時指出,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應盡快制定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分擔、
王志珍:女性不需要照顧,需同等條件下受到平等對待
近日,2024中關村論壇全球科技女性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激發她活力,創造新動能”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志珍在論壇發言中表示,近年來,全國婦聯等單位共同發起科技創新巾幗行動,推動全國所有31個省區市女科協組織實現全覆蓋,提供健康、保健、養
王志珍院士團隊進一步完善“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侶”論斷
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是真核細胞分泌蛋白和膜蛋白的折疊工廠。細胞內外環境的變化會引起ER穩態(包括蛋白質穩態、氧化還原穩態和鈣穩態等)失衡。當ER的蛋白質折疊負擔超過折疊能力時就會造成ER應激,此時ER膜上的三個跨膜“傳感器”蛋白(IRE1、PERK和ATF
王志光研究員當選ICACS國際委員會委員
7月18日-23日在波蘭克拉科夫(Krakow)召開第24屆固體中原子碰撞國際會議(),會議期間進行了國際委員會委員改選,中科院近物所研究員當選為國際委員會委員。 固體中原子碰撞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tomic Collisions in
王志安:我國質檢制度完善之路
???? 幾天來,全國范圍內牛奶檢測報告的結果令人十分憂心,國內知名品牌蒙牛、伊利等產品,均深陷三聚氰胺之中。乳制品行業幾乎面臨全面的信任危機。問題是,這些企業的產品在出事之前,都是經過國家質檢部門檢驗合格的(有的人可能有誤會,免檢產品就是不檢,其實按照目前的規定,免檢也還是要檢的)。為什么原來合格
緬懷!北大黨委原書記王學珍逝世
北京大學黨委原書記王學珍同志,因病于2021年12月13日21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王學珍,1926年生于浙江龍游縣,1947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法律系,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起在北大工作,從事黨務、教務等各項工作,1984—1990年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離休后長期從事北
島津志做世界環保推進器
明年開始北京將實施歐IV燃油標準,環保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汽車廠商的重視。 9月27日,北京市環保局公布了新修訂的《車用柴油北京市地方標準》及《車用汽油北京市地方標準》。從2008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將實施歐Ⅳ燃油標準。屆時,北京所有的加油站都必須提供符合新環保標準的汽油和柴油。環保是本世紀
蘇州大學王志偉教授Nature子刊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蘇州大學、哈佛醫學院和吉林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SCFβ-TRCP通過介導PR-Set7/Set8降解促進了細胞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12月1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蘇州大學的王志偉(Zhiwei Wang)教授與哈佛大學的魏文毅(We
蘇州大學王志偉教授Nature子刊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蘇州大學、哈佛醫學院和吉林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SCFβ-TRCP通過介導PR-Set7/Set8降解促進了細胞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12月1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蘇州大學的王志偉(Zhiwei Wang)教授與哈佛大學的魏文毅(We
王志勇教授解析植物激素指揮系統
陽光不僅是地球的能量源,也是指導植物生長的環境信號。植物對光的敏感性引起了科學家的強烈興趣,了解植物對光和溫度的敏感性能幫助改進農業生產,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糧食。近日,卡內基研究院王志勇教授的實驗室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連發兩篇文章,揭示了植物應對光和熱環境改變的激素效
NIBS王曉東、沈志榮PNAS發表程序性壞死研究新成果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證實,在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過程中細胞溶質熱休克蛋白90(HSP90)和CDC37協同伴侶分子復合物是RIP3激活的必要條件。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4月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
王宏志:用科研力量拴住大數據這匹野馬
“在‘大數據時代’這個互聯網開放共贏、互聯互動的時代,作為從事大數據研究的科研人員,我們的任務是要讓研究成果成為拴住大數據這匹‘野馬’的重要力量,使大數據更好地為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和諧服務。”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宏志笑著解釋了自己從事的大數據研究工作。 20
王琦院士:做科學研究要擺脫“熟視無睹”的習慣
“不同的土壤生長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體質也易患不同的疾病。”4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王琦做客華中師范大學博雅大講堂,在科學會堂一樓報告廳為師生帶來了“從零到一的故事”的專題報告會。王琦院士在華中師大。華中師大供圖“零到一就是從無到有,就是開啟,就是突破。”王琦以青霉
王輝:做學生的知心“大姐姐”
隨著電源接通,電路板上的透明二極管被依次點亮,為了讓這朵帶“電”菊花的造型更加逼真,王輝還向機電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的同事“尋點子”,通過控制二極管位置的高低,菊花的“花瓣”顯得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平添出一份別致的藝術美感。談到教改項目“基于數字邏輯電路的菊花循環彩燈設計實現”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
王自發:做科研要感受時代召喚
編者按:5月4日是中國青年節。隨著科研投入的大幅增加和科技產出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青年科研工作者是推動中國科技進步的生力軍,也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未來。從今天起,本報開辟“青年科學家擷英”欄目,推出一組對優秀青年科研人員的報道。? 2008年8月8日,對于王自發來說是一
近物所王志光研究員當選為ICACS國際委員會委員
7月18日至23日,第24屆固體中原子碰撞國際會議(ICACS)在波蘭Krakow召開。會議期間進行了國際委員會委員改選,中科院近代物理與研究所王志光研究員當選為國際委員會委員。 固體中原子碰撞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tomic C
中科院王志光研究員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5月22日,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主席黃惠良(Huey-liang Hwang)在沈陽向中國大陸2015年新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APAM Academician)的8名學者頒發了院士證。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
王志勇教授最新文章解析重要激素調控機制
來自美國卡內基研究院(Carnegie Institution),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與環境分子生理學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Photosyn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Molecular Physiology),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河北師范大學,斯
王志國:論文事件和楊寶峰院士無關
“如果我真想造假,不會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北京時間9月8日21時,因論文事件受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嚴厲處理的王志國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采訪時一再聲稱,他沒有在這些論文中造假。他同時指控造成論文撤稿的人是一名實驗室技術員,“我們有確鑿證據,至少有兩篇論文的問題出自此人
女科學家與青年學子共話科研人生
近日,由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主辦的2018年“女科學家走基層——貴州行”報告會在貴州大學舉行。 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在致辭中表示,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其中,約占我國科技工作者隊伍40%的女科技工作者、女科學家,是我國科技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