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種型號15顆衛星為抗震救災提供支援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震后立即轉入衛星管理應急響應模式,確保風云、資源、北斗導航等9種型號15顆衛星的運行安全,及時為災區提供氣象云圖、衛星通信、地貌普查等應急援助服務。 在開展抗震自救的同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調集核心專業測控專家組成應急分隊,按衛星用戶需求調整測控計劃,加大跟蹤圈次,完成大批量數據加工處理工作。震后4天時間里,連續向各型號衛星準確注入上萬條應急應用指令,確保衛星按災區需求提供持續、快速、精確的云圖、衛星通信等信息及數據服務。 截至5月16日,我國在軌運行的所有衛星運行正常,應急應用的衛星運行安全有效。......閱讀全文
衛星系統將加速地震預警
地震波的痕跡記錄了地震的震級——衛星能夠更快、更精確地得出這些數據。? 日前,美國宇航局(NASA)和一個名為“READI網絡”的大學聯盟開始測試一個基于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數據的地震警報系統。據《自然》雜志網站報道,相關科學家指出,該系統能夠幫助日本政府將發布精確地震預警的時間比201
抗震救災,各部門都在行動
中國地震局汶川地震不存在因奧運而瞞報問題針對網友“是不是因為要召開奧運會而瞞報地震”的疑問,中國地震局副局長修濟剛表示,地震預報有其程序和發布規定,不存在瞞報的問題。 環境保護部“化工廠泄露污染成都水源”屬謠傳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上流傳的“都江堰市一化工廠發生危險化學品泄露、污染成都市
9種型號15顆衛星為抗震救災提供支援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震后立即轉入衛星管理應急響應模式,確保風云、資源、北斗導航等9種型號15顆衛星的運行安全,及時為災區提供氣象云圖、衛星通信、地貌普查等應急援助服務。?在開展抗震自救的同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調集核心專業測控專家組成應急分隊,按衛星用戶需求調整測控計劃,加大跟蹤圈次,完成大批量數據加工處
科技部緊急部署科技抗震救災工作
今天,科技部發出《關于做好科技抗震救災有關工作的緊急通知》,部署相關工作,并已安排專項經費,優先支持相關科技項目立項。據悉,科技部調配500萬元,作為緊急專項資金,支援四川地震災區。同時,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再安排3000萬元,對抗震、防災、減災科技項目給予支持。 《通知》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明確要求。一
衛星遙感影像監測汶川地震前后景象
2006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縣 2008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縣(中新社發 國遙萬維攝) 中國科學院遙感所所屬北京國遙萬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于5月14日接收到四川汶川地區最新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數據以及5米雷達數據。國遙萬維根據NSPO及中國臺灣“國立”師范大學NUTU積極為國內重大災情及時
“地球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項目組
?? 北京時間2017年9月8日12時49分墨西哥沿岸近海發生8.2級地震,9月20日2時14分墨西哥中部附近發生7.2級左右地震,兩次地震給墨西哥人民帶來了重大人員和經濟損失。應墨西哥政府減災機構請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地球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項目組于9月10日通過“國
氣象部門全力做好四川瀘定抗震救災氣象保障
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磨西鎮附近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發生后,中國氣象局第一時間部署抗震救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立即進入地震災害氣象保障服務三級應急響應。 四川省氣象局于當日13時30分啟動地震災害氣象服務三級應急響應,相關領導赴應急管理廳參加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和
“風云”之戰現彩虹
“風云”之戰現彩虹——我國首顆“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發射側記 北京時間今天11時0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約19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高度為807公里、傾角為98.8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遙感科技:抗震救災顯身手
不是抗震一線,勝似抗震一線。自5月12日晚上以來,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和遙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辦公樓內一直燈火通明,上百名研究人員緊張而有序地日夜忙碌:全神貫注地接收、處理地震災區的遙感數據,一絲不茍地解譯、分析圖像,馬不停蹄地把一幅幅清晰的遙感影像送遞給抗震救災的有關部門和災區
科技界積極投入玉樹災區抗震救災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科技戰線緊急部署,迅速行動,積極投入科技救災。在全國哀悼日之際,我們擇要報道科技界為抗震救災作出的努力,以告慰在地震中罹難的同胞。——編者科技部 為發揮科技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科技部拿出100萬元抗震救災專項經費,支持青海
科技部針對汶川地震-公布第一批抗震救災實用技術
5月12日四川省地震發生之后,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李學勇,黨組成員、副部長劉燕華立即組織有關司局、事業單位召開辦公會議,研究布置科技抗震救災工作,要求有關單位根據災區的科技需求,立即開展工作,提出科技救災的實用技術、實用產品和相關人才的清單,提出科技救災的具體措施。有關單位在地震當晚就從技術儲備庫
揭秘地震救災的3C科技-不可或缺的救命工具
四川地震,眼前最緊迫的是對人員的救助,如何在光纖通信中斷后與外界取得第一次聯系,如何在發不出短信時告知救援人員準確的受災者方位,如何在與親人失散后盡快得知他們的下落……這些成為地震后牽掛人心的問題。當這些問題擺在面前又被解決時,我們看到了這些本大多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娛樂中的3C科技,在災難降臨后第一
地災隱患重大-航遙判讀結果直送總理
5月15日清晨,一份14日災區飛行獲得的航片判讀結果送抵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迅速主持召開會議,組織專家進一步解譯四川省地震災區航空遙感影像圖。?經初步解譯顯示,北川、汶川兩縣縣城及周邊災情嚴重,后期隱患重大。兩縣縣城及周邊倒塌房屋69片,每片面積500~1萬平方米不等;10萬立方米體量
科技部啟動遙感數據“蓄水池應急平臺”
記者今天從科技部獲悉,在蘆山地震發生后,科技部緊急召集相關司局和中心負責人,部署抗震救災相關科技工作。 據悉,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會同高新司迅速啟動國家空間數據獲取與應用應急協同體系和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簡稱“蓄水池應急平臺”),建立科技部與總參謀部軍民遙感信息應急交流機制,積極協調相關資源,
關于印發《農村地區抗震救災應急技術手冊》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發揮科技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科技部真分析四川地震災情,組織多學科專家認真篩選適合災區當前抗震救災工作應急技術和產品,在篩選出的第一批、第二批應急適用技術和產品的基礎上,針對地震災區抗震救災的迫切需要,組織專家編寫了第三批農村地區抗震救災應急實用
武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中心準確解算日本地震精確位移量
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日本大地震后,該校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施闖帶領課題組,第一時間對日本境內的GPS數據進行了精密處理和分析,準確解算了地震發生時的地面震動狀態。結果顯示,地震發生時刻水平方向有兩次強烈震動,造成日本GPS觀測站MIZU站向東2米、向南1米的永久性位移,USUD站向東約2
50名頂級專家院士赴川建言恢復重建
親赴震區考察 掌握一手資料 凝煉報告主題 震后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一批科學家團體,7月25日在成都開壇討論,建言獻策恢復重建。50余名參會專家中包括了25名兩院院士,吸引了400余名聽眾悉心聆聽、提問。 這次名為“科學技術與抗震救災”技術科學的論壇,由中國科學院攜手四川省科協主辦,成都理工、中科
廖文根:抗震救災-感受“科學”二字的分量
從5月12日14時28分開始,“汶川”成為人們共同的牽掛。 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帶給我們的不光是悲痛,更有感動、信心和力量。其中,我們特別感受到“科學”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決策中體會“科學”的力量。“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地震發生后,胡錦濤總書
衛星雷達觀測揭示地震后滑坡的動態加速和恢復
山體滑坡作為全球常見的自然地質災害,每年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滑坡可以由地震、火山、降雨或人類活動所觸發,其中由地震觸發滑坡導致的人員傷亡尤為嚴重,特別是在地震活躍地區。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地震期間快速倒塌的同震滑坡和在余震或降雨作用下失穩的震后滑坡,這些滑坡地表變化顯著,較為容易探測。
風云衛星惠及“一帶一路”沿線
記者24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數據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37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應用于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領域。 自然災害是“一帶一路”沿線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國際災害數據庫的統計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
青川縣城后山出現重大山體裂縫-近9000人疏散
新華網四川青川5月20日電(記者伍曉陽、王江)記者20日從廣元市青川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獲悉,青川縣城后山出現重大山體裂縫,情況危急,威脅5萬受災群眾和救災部隊的安全。目前直接受災害威脅的近9000名群眾已被緊急疏散。 青川災民向外疏散記者從縣抗震救災指揮部了解到,山體裂縫位于青川縣城西北的獅子梁,5
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成立-30位專家中有13位院士
溫家寶強調要為抗震救災提供科學支持 5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成立會議。 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開展災害評估工作,組織地震科學考察和研究,為抗震救災和災區恢復重建提供科學
救援隊攜搜救犬、醫療檢驗儀器災區救人
民政部部長隨總理赴災區 國家減災委啟動二級響應 快,登機去災區!北京南苑機場,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隊員準備出發。 據新華社電 汶川發生地震后,國家減災委緊急啟動國家二級救災應急響應,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已隨溫家寶總理緊急趕赴災區,另組成救災工作組即赴災區,協助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國家有關部門
上海科技傾力支援抗震救災
汶川地震災情牽動著上海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在上海,兩院院士、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們時刻關注著受難同胞的命運,也陷入了深思——我們的所學與專長,如何轉化為重建災區的力量?答案是明確的:發揮上海科技在抗震救災中的科技支撐作用,“創新為民,科技救災”,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災情發生后,上海市科委立即緊急安排
瀘定縣6.8級地震:國家地震應急三級響應啟動
據應急管理部官方微博消息,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接報后,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立即啟動國家地震應急三級響應,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 地震發生后,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副指
云南保山5.2級地震暫無人員傷亡
記者3日從云南省保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新聞中心獲悉,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5.2級地震造成震中民房、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同程度損壞,目前暫無人員傷亡情況報告。 5月2日23時27分,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北緯25.35度,東經99.28度)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保山市、大理州等地
青海玉樹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10萬災民需安置
救援人員在瓦礫中搜救。 消防官兵在廢墟中搶救傷亡人員。 中新網4月15日電 綜合報道 據青海玉樹抗震指揮部報告,截止15日2時,14日早晨發生的7.1級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8000多人受傷,1.5萬戶民房倒塌,有10萬戶災民需要轉移安置。 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
地震局:中國地震預警工程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中國地震局賑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苗崇剛4月18日在國新辦舉行聞發布會上說,中國地震預警工程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苗崇剛說,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地震局正在實施國家地震安全工程項目,這個項目里,涉及到一部分地震預警的工程建設。 他介紹,今年的1月份,國務院專門召開了全國防震減災工作會議
中科院與中國地震局開展重大地震災害應急遙感合作
7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地震局重大地震災害應急遙感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陰和俊、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出席儀式并講話,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主持簽署儀式。 陳建民在致辭中對中科院在汶川、玉樹地震中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的重要貢獻表示感謝,并高度評價了中科院
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死亡-受傷247645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授權發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5月20日18時,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死亡,受傷247645人。 相關鏈接: 李成云:地震致四川39577人死亡236359人受傷 新華網 李成云:地震致四川39577人死亡236359人受傷htt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