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氣象辦公室和美國國家海洋氣候署發布的最新氣候報告顯示,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全球變暖。 150年來,科學家依賴各地氣象站在地面測量的溫度來證明全球變暖。但自從發生了“氣候門”后,有不少懷疑者質疑這些數據。 最新報告首次收錄了所有測量氣候變化的方法。10種氣候變化指示器包含了在船上測量的海平面上升,氣象氣球測量的大氣上層溫度以及實地考察的冰山融化。新技術還意味著吸收地球90%熱量的海洋溫度也可以被測量。 報告顯示,“毫無疑問,全球正在變暖,而且已經持續了30多年。” 美國國家海洋氣候署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曾發表聲明稱,今年前半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半年。 去年11月,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中心資料被盜后外泄,曝出科學家捏造氣候變化結論的“氣候門”丑聞。部分懷疑者質疑科學家操縱了地表溫度、夸大氣候變暖。可如今,多種測量方式均顯示出全球變暖的跡象。而且為了保證準確性,每種氣候變......閱讀全文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2012年,歐盟對區外國家飛往歐盟地區的民用航空器征收碳排放稅,多哈會議召開……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形式,問題一再凸顯,氣候談判涉及全球各國,利益沖突錯綜復雜,一些矛盾根深蒂固。然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公平等基本原則要在談判中堅持不動搖,要堅持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同
氣候問題備受人們關注,其中,全球變暖是經常被人們提及的氣溫問題之一,它使許多國家與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極端天氣。那么,全球變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呢? 全球變暖的問題日趨嚴峻,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北極熊卡通雕像巡展期望引發社會對瀕危物種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關注。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日前在京聯合發布2013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以下簡稱綠皮書)。綠皮書主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提出,有更多的觀測和研究證明全球氣候變暖,并進一步確認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影響。此外,報告還預測未來地球的氣溫將繼續上升,并對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自然》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溫幅度將超出預計的“紅線”。專家表示,升溫4攝氏度,是在人類不減排溫室氣體前提下的一種可能性,但我們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國《自然》雜志2013年12月31日在線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最新氣候變化預測模型顯示,如果人類不立即減少溫室
來自11個國內外機構的14名科學家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繼2017、2018年海洋創紀錄變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過去五年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五年、過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發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海冰銳減,一只北極熊母親和她的兩只6個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記者1月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 分析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上層2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從氣候變化到基因編輯倫理,研究人員在2015年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他們還作出了重要發現,包括冥王星上的冰山、量子怪誕性的證據以及關于細胞內分子機制的細節。 通往巴黎之路 今年,全世界開始認真對待氣候變化。隨著12月聯合國氣候峰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首次承諾控制或減少溫室
圖片來源:JASIEK KRZYSZTOFIAK/NATURE 在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工作,Doug Smith發表了一份詳細的預測——在未來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氣候將如何變化。他和同事預測,全球變暖在經歷短暫的停滯后,速度會顯著加快,在幾年內,世界氣溫將會突破有記錄以來的
多個國內外機構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2018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狀態高了19.67×1022焦耳,比歷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當于中國2017年全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宇(NASA)公布的最新衛星檢測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今的5年時間里,由于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格陵蘭島、南極洲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共有約2萬億噸冰川融化。更加糟糕的是,這一融化趨勢截至目前沒有任何變緩的跡象。 5年融化2萬億
都是氣候變暖惹的禍!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最新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晚到2050年,北極圈一直到北極地區,樹木覆蓋率將增長52%。不僅如此,北極冰蓋融化還帶來歐洲、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以及北極熊的“自相殘殺”。 遠在北極5000公里開外的中國未能“逃脫干系”,除冰川融化產生新航道帶
都是氣候變暖惹的禍!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最新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晚到2050年,北極圈一直到北極地區,樹木覆蓋率將增長52%。不僅如此,北極冰蓋融化還帶來歐洲、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以及北極熊的“自相殘殺”。 遠在北極5000公里開外的中國未能“逃脫干系”,除冰川融化產生新航道帶來機
如何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世界各國一直爭論不休。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甩出一顆重磅炸彈: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需要再下降45%,在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才能使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左右。7月末,《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9年)》在北京發布。2018年的
應聯合國秘書長要求成立的國際獨立審核委員會日前發布報告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需實施根本改革,但該機構的氣候評估報告“總體上是成功的”。這個先被神化、后遭妖魔化的機構最終得以還原。 去年底,IPCC爆出“氣候門”,即所謂有科學家篡改數據和干預同行評議過程,以夸大
7月份的熱浪讓巴黎人蜂擁到特羅卡德羅噴泉避暑降溫。圖片來源:SAMUEL BOIVI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氣候變化懷疑者喜歡拿氣候模型說事兒。他們聲稱,幾十年前進行的計算機模擬并不能準確預測當前的氣候變暖,因此,公眾應該警惕新模型的預測能力。 近日,研究人員在《
在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代表的見證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日于瑞典斯德哥爾摩正式發布了關于全球暖化趨勢的第五次評估報告,稱全球變暖的事實不容置疑,而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 這份長達36頁的報告指出,在1901~2012年的100多年間,全球地
據路透社報道,8月30日,聯合國將發布一個針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調查報告。業內專家認為,IPCC的科學家們在強調全球變暖的趨勢以及更正錯誤方面,應該采用更加靈活、謹慎的方式。 近年來,由于IPCC工作欠嚴謹,招致學術、輿論界批評頗多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共同體的命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那么,這樣的結果是如何得出的?這對人類而言又意味著什么?記者日前專訪了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里京。 記者:公眾對氣候變化最
《自然》12月19日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人物”。 《自然》每年遴選出10位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雜志特寫版主編Rich Monastersky表示:“本年度十大人物的故事囊括了今年最重要的科學事件,從發現超導態到飽受批評的人類基因編輯。” 1. 曹 原 年僅21歲的物理學家曹原協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3月10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朱江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進的歷史(1960-2015)海洋熱含量變化估計》(Improved estima
世界氣象組織28日說,今年北極海冰融化面積超過1183萬平方公里。這一組織認為,海冰面積急劇減少是2012年最值得關注的極端現象之一,顯示氣候變化正“在我們眼前上演”。 急消融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大會正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世界氣象組織當天發布報告,列舉2012年全球
2018年,因化石燃料和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預計將連續第二年增長,幅度超過2%,刷新全球碳排放紀錄。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長,特別是石油、天然氣使用量的增加,抵消了為去碳化作出的努力。此外,增長的煤炭消費以及增加的個人交通、航運、航旅及航海運輸等的需求,助長了2018年的碳排放。 12月5日,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