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名字命名的陳嘉庚科學獎,六月二十五日在中國“兩院”院士大會上頒發二○○八年度獎勵,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金融研究院院長彭實戈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侯建國教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研究員,分別獲本年度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和地球科學獎,每人獎金三十萬元人民幣。 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頒獎儀式,并與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一道,向三位獲獎科學家頒發獎章和證書。 數學家彭實戈主要從事隨機控制理論、概率論、隨機分析、金融數學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他以“倒向隨機微分方程和非線性數學期望”項目獲獎;物理化學家侯建國主要從事表面物理化學領域研究工作,包括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的制備和表征、分子納米結構的自組裝研究等方向,他的獲獎項目為“表面吸附單分子的高分辨表征與選控”;地質學家安芷生主要從事全球環境變化、第四紀地質學以及環境治理......閱讀全文
林國強(右一)在指導科研人員。 位于上海市零陵路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著60多年的歷史。 每天早上7點多,在很多人剛準備出門上班的時候,有位75歲的老人已經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辦公室里開始一天的工作了。他就是這個所的老所長、中科院院士、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主任、有機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5月15-17日,由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色譜學會協辦和分析測試百科網承辦的"2018第二屆色譜網絡研討會" 圓滿落幕,此次大會歷時三天,邀請到近30位色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色譜盛宴。來自全國色譜界2000
2012年10月27-29日,第十一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在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召開。本屆大會由中國化學會主辦,青島科技大學、臨沂大學承辦。此屆參會人員達1600余人,征集論文1500余篇,是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 大會上,汪爾康院士、俞汝勤院士、陳洪淵院士、姚守拙院士等專家學者,
根據《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條例》(試行)的有關規定,經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201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現將有關建議名單予以公布,同時在中國科學院院網站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1個月內為異議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評審結果如有異議,應以書面
在過去的100多年里,合成化學在人類健康、生命科學、現代農業、材料科學等方面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200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古屋大學的野依良治(R. Noyori)教授曾將化學比作現代科學的中心,而將合成化學視為化學的中心。“合成化學區別于其他學科最顯著特點就在于它具有強大的創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近日,由我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光電子技術研究所陳德應教授承擔的“高速平面激光誘導熒光成像診斷儀”項目獲科技部批準立項。這是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自2011年正式啟動以來我校第二次獲得立項支持。 “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啟動兩年來,全國共有120余個項目獲批,
2019年開年不到1個月,上海科技大學迎來“開門紅”——北京時間1月25日凌晨,國際頂尖期刊《Cell》同時發表了上海科技大學的兩項重大科研成果,分別是: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藥靶蛋白MmpL3以及“藥靶─藥物”復合物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創新藥物殺死
業界人士翹首以盼的第十八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19)將于2019年10月23-26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屆展會將繼續堅持“分析科學 創造未來”的方向,圍繞“生命 生活 生態——面向綠色未來”的主題組織學術報告會、專題論壇和儀器展。 本屆大會主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2月17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共同承辦的2016年全國生命分析化學學術大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召開。 開幕當天的大會報告分別由俞汝勤、陳洪淵、萬立駿和梁文平主持,柴之芳、葉朝輝、張玉奎、楊秀榮、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9月22日,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糖復合物專業委員會主辦,復旦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糖生物學會議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邀請了國內糖化學及糖生物學研究領域知名的專家和學者,介紹糖化學生物學合成、糖生物學、糖藥物、糖組學、糖鏈結構分析、糖生物工程與技術等糖相關領域的
樊春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上海市政協委員。2019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6歲,他獲得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33歲,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 42歲,他的團隊發展了DNA自組裝結構誘導納米尺度精確礦化的新方法,在N
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舉辦。 活動現場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2月9日,由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主辦,廈門大學承辦,中國質譜學會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協辦的“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舉辦(相關報道:千人質譜會再次來襲 看“高
世界首例轉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誕生 聽到“開個微博或微信公號來講講轉基因”這樣的提議,一些科學家臉色一黯。 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對于普通的科學問題或許有效,但要是談轉基因,恐怕處境難堪。 這種疑慮也許會在2016年有所改變。1月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對農業轉基因技術“在確保
龔岳亭(1928~2014年) 生物化學家。1949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化學系。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上海分院圖書館館長。是我國多肽激素合成與應用、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965
關于UHPLC的爭論到此結束 安捷倫舉行Agilent 1290 Infinity 液相色譜儀新產品發布會暨技術講座 北京,2009年5月25日——全球領先的跨國高科技公司安捷倫科技(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A)今天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酒店隆重舉行Agilent 1290 In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藥物質量分析與過程控制分會成立大會 暨藥品質量源于設計高峰論壇會議 (第三輪通知)各位有關單位代表、各位專家: 在十九大報告精神指引下,藥品質量進入了新時代。圍繞健康中國戰略契機,加快構建醫藥工業體系的國家需求,為進一步推動藥物質量分析與過程控制技術的發展。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已于1月1日啟動,2019年將增選71名中科院院士,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6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5名。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應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為物理生物學、化
8月20日,北京大學合成與功能生物分子中心(Synthetic and Functional Biomolecules Center, SFBC)成立儀式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化學生物學系成立十周年慶祝活動在北大化學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數十位來自國內外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領域的著名學者與北大
2013年12月12日,由北京色譜學會主辦,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承辦的以“色譜在環境和藥物分析中的應用”為主題的2013年北京色譜年會在京東賓館隆重召開,來自北京周邊地區的政府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400余人參加了本屆色譜年會。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原子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大理大學藥學院、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六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在大理隆重舉行。本次會議共有238人出席、參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充分發揮有機化學的創造力,強調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的交叉融合,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等方面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十三五”的發展方向 一組數據充分說明了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卓越的合成科學在我國的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會聚了一支由9
經中科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位 8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具體如下: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
中國科學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這145名初步候選人中,最大的76歲,最小的只有40歲。最終將從中選出不超過60人
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創新成果調查:啟動交叉科學發展“探路燈” 王大珩院士和《現代科學儀器》主編胡柏順在《加速發展我國現代儀器事業 迎接21世紀挑戰》一文中寫道: 當今科學儀器技術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在生物、醫學、
作為我國科研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促進我國整體基礎研究水平提升、基礎學科建設與發展、優秀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已成為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實力的重要標尺。 據悉,2018年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受理2391個依托單位的約22.53萬
近年來,中國在引進和培養科研人才方面投入巨大,各大部委相繼推出一系列的人才項目,包括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國家優青項目等,加上已經評選多年的兩院院士、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人才項目,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高層次人才支持體系。 縱觀中國的各類人才計劃和項目,有一個現象就是幾乎所有的人才計劃和項目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