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科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位 8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具體如下: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位,現予公布。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145位,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共21位)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王恩哥 50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2 鄧學鎣 66 空氣動力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3 龍以明 58......閱讀全文
■不可否認,對院士制度的質疑體現了人們希望推動這個制度向更透明、更公開的方向發展,而理性客觀的質疑顯然更能發揮正能量的效用 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又引起了廣泛關注。尤其是最近中科院、工程院將院士候選人名單公示,這種正常的程序行為卻成為了輿論焦點。 焦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工程院院士候選
原本是中科院院士熱門人選的段振豪,卻因發妻在網上爆料其包養情人而陷入“捐精門”事件,隨后,又被單位查出涉嫌將科研經費中飽私囊。2月13日上午,52歲的段振豪因涉嫌貪污100余萬元在北京市一中院接受審理。身著號服、戴黑框眼鏡的段振豪被帶到法庭門口等候庭審 “2004年,他們夫妻在一個餐廳里看
9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張曙光在庭審中。 三天前,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法庭上一席供述,引發輿論嘩然。他稱當年收受企業2300萬元,是因參評院士“需要花錢”。中科院次日發聲明稱,張曾兩次參評落選,未曾收到過與張“花錢參評”相關的投訴。 根據新京報記者調查
這件事情,時間是最好的邏輯。11月12日,網絡上出現了一份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的不完全名單。在這份廣泛流傳的名單中,增選院士為24人。 記住這個時間點。 11月18日,《東方早報》報道,中科院新聞處就網上流傳的“2009年院士增選結果名單”表示,真正的名單將于下月公布,網
145位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落選 昨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初步候選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選人名單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數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今年新當選的兩院院士年齡普遍低于60歲,70歲以上的只有4人。工程院新增選院士中,“高官”和“高管”的身影減少,只有三人入圍。而此前引發媒體關注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而南京大學的掐架教授雙雙落選。 年齡 新當選最年長者77歲 新當選的53名中科院院士中,年齡最小的是中國科技
昨日(8月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初步候選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選人名單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數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中顯示,145位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76歲,最
中科院網站昨天公布,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于4月30日結束。經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并經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有效候選人391人,最終將增選院士不超過60名。在有效候選人中,當選美國雙院院士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列。此外,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也是候選人之一。清華
二、 回過頭來看北大在本次院士增選中的成績,6位當選院士當然可喜可賀。其實從本年伊始 ,北大就行顯示了良好的態勢:27位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3位教授候選中國工程院 院士。無論是被提名人數或者是進入第二輪(中科院稱為初步候選人)的人數都位居各 高校第一位。但鑒于北大歷來在中科院院
2015年11月13日,兩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新增名單發布,共計61名杰出科學家入選此次院士榜單。其中,備受生物界矚目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名單也新鮮出爐,從30位候選名單中歷經“終選”機制新增院士12名,包括三名女科學家。12名新增院士中,有5位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地方研究院,1位(王福生院士)來
2013年5月20日,中科院公布了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于4月30日結束。經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并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91位。其中化學部有效候選人5
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產生外籍院士16人,其中有兩名諾
中國科學院今天(8月1日)發布公告稱,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157人進入初步候選人名單。 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3人、化學部25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0人、技術科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等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院士代表這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因此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但近些年來,在院士頻頻成為新聞人物或輿論焦點的同時,院士制度也遭到了非議。有人甚至認為院士制度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障礙,應該予以取消。 今年又逢兩年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57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在這份名單中,今年的初步候選人里,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只有39歲,是清華大學教授顏寧。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產生后,還將對初步候選人材料進行公示,公示結束后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官方網站公布評選出2014年院士名單,76歲的張興棟名列其中,為今年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國人。 美國國家工程院媒體事務主管蘭迪·阿特金斯日前接受書面采訪時表示,選舉過程是嚴格保密的,張教授獲選主要是因為其“對肌肉骨骼的臨床實驗以及發展生物材料上的貢獻。”
中科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45人名列其中。此前因涉嫌貪污被刑拘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段振豪,毫無意外地沒有出現在這份最新出爐的名單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初選出局,昨天(17日),他更新博客稱,今后將不再成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
本月,兩院院士增選名單成為全國科教界關注的焦點。 名單一出,上至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下至普通地方高校,幾乎都第一時間報道了相關新聞。“熱烈祝賀XX教授當選院士、XX校友當選院士”,在各大高校新聞網和官方微信公眾號中頻繁出現。 不過,與頂尖名校和頂尖科研機構不同的是,大多數普通地方高校報道并非
一邊是私生女、八卦娛樂、“包二奶”“養小三”;另一邊是地球科學、博士生導師、中科院候選院士。這兩派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詞匯,最終在網絡上匯為一體,并明確指向一個51歲的男人,迅速將他推向公眾矚目的前臺。 昨天,一紙來自官方的聲明宣布:他已被刑事拘留。 段振豪:捐精生下“私生女”
昨日(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57人“榜上有名”。 民生周刊(msweekly)在這份名單中發現,157位初步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39歲。其中,年齡最小的就是即將前往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清華大學教授顏寧。 顏寧(圖片源自網絡)
中國工程院昨日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共560人入選,有多名港臺科學家入圍。 中國工程院表示,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遴選工作于4月25日結束。經形式審查和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有效候選人共560人。自即日起,每位有效候選人的提名材料將按《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材料公示辦法》
隨著雙一流的期中考核和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到來,牽動著所有高校的心,有雙一流高校的也有非雙一流高校的,尤其是那些有很強的學科實力,卻因為各種因素沒能入選雙一流名單,勢必會抓住一切機會,奮勇向前。 眾所知周,院士、院士候選人、國家杰青等高層次人才,對于各大高校發展和入選雙一流、學科評估等都具有重大影
8月17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145人的名單上沒有出現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名字。隨后,饒毅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出一篇題為《》的聲明,稱“從2011年8月17日后將不再成為候選人”。 饒毅是目前國內生命科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2007年,45歲的饒毅放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CAS)公布了兩年一屆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名單。在這些參與候選的頗有聲望的科學家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Shi Yigoing)成為了最受關注的焦點,2年前他第一次參與中科院院士評選最終卻沒有獲得成功。 施一公的專長是蛋白質晶體學,其研究組主要致力
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名單出臺,呼聲很高的幾位“海歸”榜上無名,不僅引發廣泛關注,也引起部分落選“海歸”科學家的不滿,他們中有人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不公”,要求中科院“改正錯誤”,并稱中國科學界學風浮躁、教授搞關系不搞學術,“海歸”科學界“最怕的就是處理國內關系網”,甚至表示“從今后不候選
據報道,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享有國際盛譽的神經學科學家、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落選。8月17日,這個“頂級海歸”在科學網上發博客稱“從今以后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對于饒毅的落選,中科院新聞發言人表示,“具體原因并不是很清楚。” 饒毅的首輪出局和宣布不
為了促進我國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促使生物技術產業的領軍人物不斷涌現,經國家科技部批準設立“談家楨生命科學獎”。2017年度“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按照《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章程》和《談家楨生命科學獎評選辦法》開展工作,共收到82份申請材料,經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管理辦公室的資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U-Box E3 Ubiquitin Ligase TUD1 Functions with a Heterotrimeric G α Subunit to Regulate Brassinosteroid-Medi
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國科協學術部共同組織評選的2007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1月31日揭曉,11項科研成果名列榜首。 據介紹,在本次評選中,被推薦符合條件的科研成果共有197項。經初步篩選之后,有31項進入候選名單。組織者將候選入選項目分別寄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了促進我國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促使生物技術產業的領軍人物不斷涌現,經國家科技部批準設立“談家楨生命科學獎”。2017年度“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按照《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章程》和《談家楨生命科學獎評選辦法》開展工作,共收到82份申請材料,經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管理辦公室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