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至17日,美國國家基金委地球物理項目負責人Paul Bellaire博士與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吳式燦教授一行訪問了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空間中心副主任王赤向來訪客人介紹了該中心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及由我國科學家提出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項目的概況及主要進展。 吳式燦教授和Paul Bellaire博士同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進行了學術交流,并對美國如何加入“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等專題進行了討論,隨后參觀了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子午工程數據中心、運行中心等設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于晟主任專程來空間中心會見了Paul Bellaire博士與吳式燦教授,雙方還就中美自然科學基金空間物理項目的管理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 Paul Bellaire博士與科研人員進行交流 交流現場......閱讀全文
王恩哥 近日,中國科學院人事局網站發布了任免王恩哥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通知。 王恩哥簡歷: 人物履歷 1975年至1978年遼寧省遼中縣烏伯牛公社知識青年。 1978年至1985年遼寧大學物理系本科生、碩士研究生。 1985年至1987年遼寧大學物理系教師,期間赴美國
8月25日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訪問山東大學,并與山東大學能動學院以及熱科學中心的部分學生面對面座談交流。這是丁肇中教授第六次訪問山東大學。 同學們在座談時向丁肇中教授提出了他年輕時的追求和夢想、對做實驗以及進行實驗研究的認識、和山東大學進行的合作項目、是否運用互聯網解
人物簡介 黃鳴龍(1898—1979),江蘇揚州人,有機化學家,我國甾體激素藥物工業的奠基人,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早年研究中藥延胡索和細辛中有效成分,后研究甾體化學,發現了甾體的雙烯酮酚反應,并應用于山道年及其
2017年4月12日是葛文勛先生94歲生日(Prof. Wen H Ko),恰好4月北大張海霞教授去美國參加IEEE NEMS2017國際會議,再次拜訪了葛先生夫婦,有幸看到2014年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University,CWRU)校友會授予葛先生功勛獎時的
Louis Legendre教授作報告 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博士邀請,法國LOV海洋學實驗室主任Louis Legendre教授于2010年12月在南海海洋所進行了近一個月的訪問研究和學術交流。 訪問期間,Louis Legendre教授為研究生講課,作了題為Marine p
據中科院人事局網站通知,中科院近日任命李世杰為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任期服從年齡);免去任小莊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職務。 李世杰簡歷 1970年參加工作; 1978.09-1982.07,南京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地貌與第四紀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放射化學和放射性藥物化學家、中國放射性藥物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伯里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下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劉伯里文集》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放射化學和放射性藥物化學家、中國放射性藥物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伯里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下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劉伯里文集》(2016年
2011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 射洪人李言榮成功當選 遂寧新聞網訊(射洪專刊 記者 賈明高) 中國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選結果近日“出爐”,54名杰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共有2名專家入選,射洪藉的電子科技大學李言榮教授成功當選。據了解,這是射洪藉人士首次當選為中
臺灣質譜學會理事長李茂榮教授來中國大陸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臺灣質譜學會理事長李茂榮教授應浙江工業大學、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和美國瓦里安技術公司等的邀請,來中國大陸進行學術交流訪問,并作了題為“臺灣食品安全現狀與多級質譜檢測技術應用”的學術報告
【導語】提起中國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就會想到方肇倫院士創建的浙江大學微分析系統研究所,這是國內最早從事微流控芯片研究的單位之一。十年來,該所歷經艱辛取得了很多成果,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微流控分析自主研發之路。在第六屆微全分析大會上,分
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管理基礎創新研究組組長莫江明的邀請,美國知名生態學家Frank S. Gilliam教授于7月11日至15日訪問華南植物園。 訪問期間,Gilliam教授在莫江明和魯顯楷博士等的陪同下,考察了鼎湖山長期氮沉降試驗研究樣地的研究進展情況,隨后又考察了鶴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歐洲科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院士曾選結果,中國有三位院士當選,分別為復旦大學金國新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任廣禹教授以及同濟大學張弛教授。 金國新教授 博士生導師,1987年在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享德國洪堡博士后研
Walker Smith教授作報告 應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ED)研究員唐丹玲博士的邀請,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Walker Smith教授于10月上、中旬訪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訪問期間,Walker Smith教授與南海所進行廣泛
兩教授均有雙重專職身份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員工基本信息顯示,“何振立為土水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教授,研究方向為土壤化學與環境、土壤生物與生物化學”。 基本信息顯示,何振立教授1990年至1993年為英國紐卡舍爾大學訪問學者,1993年為英國麥考萊土地利用研究所訪問研究員,199
應環境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劉青泉研究員的邀請,英國Heriot Watt大學Built Environment學院院長Gareth Pender教授于9月14日至16日訪問了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環境力學重點實驗室(LEM)。 Pender教授的這次學術訪問是英國皇家科學院資助的雙方合
“2011 年安塞姆·佩恩獎的獲獎者為來自武漢大學的張俐娜教授,中國!”當地時間3月29日晚,在美國安納海姆市舉行的ACS(美國化學會)年會上,當學會主席最后公布2011年獲獎名單時,全場掌聲雷動。作為國際上纖維素與可再生資源材料領域的最高獎,半個世紀以來,張俐娜教授是第一
白春禮院士接收印度化學研究會榮譽會士證書 10月22~27日,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清華大學帥志剛教授一行對印度化學研究會進行友好訪問。訪問期間,印度化學研究會主席Krishnan教授代表印度化學研究會授予白春禮
11月7日,應華南植物園簡曙光研究員的邀請,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古植物學家David Dilcher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訪問期間,David Dilcher教授作了題為Angiosperms: a product of co-evolution的學術報告。報告
7月12日,著名的空間物理學家Manfred Scholer教授和Martin Lee教授應邀訪問了中科院國家空間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訪問期間,天氣室研究員劉勇向兩位教授介紹了天氣室的情況和自己作為“百人計劃”成員回國以來的工作情況。國家空間中心副主任、天氣室主任
4月10日,曾在美國通用原子公司工作的洪瑞懋(Ruey-Maw Hong)教授受聘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客座教授,所長李建剛為其頒發了聘書。 洪瑞懋教授生于臺灣,后移居美國,是美國DⅢ-D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中性束注入部門負責人,從事中性束注入研究長達40年,有豐富
5月17日,“2016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暨第十一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國際學術研討會”(簡稱“POPs論壇2016”)在西安開幕。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余剛教授榮膺本年度“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杰出貢獻獎”。 清華大學余剛教授榮膺本年度“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杰出貢獻獎”。余剛教
應研究所所長汪增福研究員邀請,9月20日,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計算機與電信工程學院Salim Bouzerdoum教授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訪問。訪問期間,Salim教授和汪增福探討了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等事宜,并與科技人員舉行座談會,研討有關學術問題。 9月20日下午,Salim教
應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進萍邀請,3月3日,兩位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根岸英一教授和鈴木章教授專程赴大連理工大學訪問講學,并受聘為該校名譽教授。 3月3日上午,受聘儀式暨報告會在大連理工大學伯川圖書館報告廳舉行。 至此,已有4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來到大連理工大
9月27日,國際頂級雜志Science(科學)宣布出版自己的數字化開放獲取雜志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該雜志是一個涵蓋所有學術領域包括計算機、工程、環境、生命、數學、物理以及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科學刊物,旨在提供一個頂級的科學研究出版平臺,快速發表在整個科學研究領域的高水平且
1月17日,北京大學藥學院葉新山教授、賈彥興教授和焦寧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并分別作了題為“基于‘預活化’策略的寡糖化學合成及某些基于糖的藥物發現”、“幾種吲哚生物堿的全合成研究”和Highly Efficient Methodologies via Oxyge
當數學猜想遇到論證“騎士” 在數學王國里,有一群“預言家”,他們基于已知理論提出猜想;同時又有一批“騎士”,他們對猜想進行論證,捍衛真理、推動理論建樹。 孫斌勇屬于后者。 2008年,孫與合作者朱程波在阿基米德域情形證明了關于典型群無窮維表示的重數一猜想。 今年,該項工作終于
應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極端電磁環境科學技術部強流脈沖及電源技術組邀請,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大電流所(Institute of High Current Electronic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Victor Tarasenko教授于8月1
當我們考慮學術不端行為時,我們傾向于考慮研究發現的不實陳述。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簡歷上對學術成就的錯誤陳述也是一個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對于他們的實驗,研究人員在一年的時間內收集了一家大型的研究型大學為所有教職職位提交的簡歷。然后,他們讓簡歷擱置18到30個月,以使任何待處理的文章可以驗證
朱曉夏教授作學術報告 9月21日至26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化學系朱曉夏教授來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 訪問期間,朱曉夏教授分別作了題為Biomedical Polymers的專題報告、How to write scientific pape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