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病原之間,也存在著類似人類社會的“攻防戰”。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家發現,水稻在受到白葉枯菌侵害的同時,自身也會產生相應的抗病基因以對抗病害。 由白葉枯病菌引起的白葉枯病曾令全球水稻減產70%。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石平教授認為,了解白葉枯病菌侵害水稻的這一新機理,將有助于設計有效途徑培育抗病水稻品種。 王石平課題組研究表明,白葉枯病菌能分泌一種效應蛋白進入水稻細胞內,該蛋白與Xa13基因的啟動子結合,激活它表達;為了應對這類白葉枯病菌,水稻中產生了啟動子突變的隱性抗病基因xa13,它的表達不被白葉枯病菌激活,使水稻的導管內銅含量能夠抑制白葉枯病菌的生長,從而實現抗病害的目的。有關這次發現的研究論文,已于2010年9月17日在國際植物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頂級雜志Plant Cell在線發表。 ......閱讀全文
1、通過已知基因產物的分析和鑒定這類技術主要通過生物化學和病理學研究分離鑒定有關基因的蛋白產物,并對蛋白質氨基酸順序進行分析,推斷出編碼該蛋白質的基因序列,然后通過抗體、寡聚核苷酸探針或PCR制備的探針對文庫進行篩選來分離目的基因。如植物抗病蟲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蘇云金桿菌殺蟲晶體蛋白基因(Bt基因)、
今天,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同時發表三篇關于作物抗病性的重要論文。它們報道分離出新的抗病基因,并且成功地將抗病基因轉移到小麥、大豆和馬鈴薯中。雙刀片基金會(2Blades Foundation)資助了這些研究。 雙刀片基金會通過針對性地控制作物疾病來解決對全世界農業生產不
白粉病是許多嚴重的植物病害之一,小麥和大麥都遭受這種寄生真菌的危害,每年的作物產量也因此而損失嚴重。德國科隆(Cologne)植物育種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Plant Breeding Research)的大麥白粉病遺傳專家保羅.舒茲列菲特(Paul S
在病菌面前,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發無損”?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機理。這一發現對于未來設計農作物抗病品種、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論。1994年,科學家發現了植物抗病基因編碼抗病蛋白,但是一
在病菌面前,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發無損”?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機理。這一發現對于未來設計農作物抗病品種、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論。1994年,科學家發現了植物抗病基因編碼抗病蛋白,但是一
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過揭示Xa7高抗、廣譜、持久、耐熱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機制,為水稻白葉枯病的長效防控奠定了基礎。 白葉枯病是我國水稻生產中的“三大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前,白葉枯
2012年12月28日,由北京林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及北京林福科源花卉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梅花基因組研究成果在《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上在線發表。該研究解析了梅花相關種屬的進化起源及其相關性狀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探究薔薇科植物的進化關
應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和武漢植物園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心的邀請,美國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的Huang Li博士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彭云良研究員于6月18日至武漢植物園進行學術交流,同時被聘請為武漢
白粉病是一種重要的植物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圍內對農業生產造成重要損失。在先前的研究中,利用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科學家們發現EDR1(ENHANCED DISEASE RESISTANCE 1)基因是調節植物對白粉病抗性的關鍵因子。EDR1編碼一個蛋白激酶,在體外表現出蛋白激酶的活性。edr1突變體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10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成功繪制出了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基因組序列草圖,從基因組學角度提供了一些關于稻曲病菌進化、活體營養(biotrophy)分子機制以及致病機制的新見解。相關成果發表在5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研究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系,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了第一個細菌效應蛋白和植物中對應的抗性蛋白的復合物AvrPto-Pto的晶體結構,基于該結構和相關實驗結果,提出了AvrPto通過解除Pto對防御響應的抑制引發疾病抗性的機制。
摘要:綜述了RAPD技術的一些理論性問題,包括RAPD與其它分子標記技術相比的優點,影響結果重復性的因素,顯性標記產生的原因,條帶取舍的標準等。提出在實驗中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方法:嚴格控制反應條件,采用單倍體和單劑量標記,系統學研究中要結合其它方法進行分析,定位基因時要選用合適的群體等。
為抗條銹病小麥育種提供了新抗源,為高效分子育種提供了選擇標記 經過4年多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一個課題組人工合成了小麥新種質CI108,發現其含有一個抗條銹病新基因YrC108,并利用分子標記對該基因進行了染色體定位。該成果不僅為抗條銹病小麥育種提供了新抗源,而且為高效分
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費萊明首次從青霉菌中發現了具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活性的青霉素,從此進入了抗生素的黃金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霉素作為一線藥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大大降低了由于傷口處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死亡幾率,因此名聲大噪的“神藥”青霉素的價格曾一度比黃金還要昂貴。此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研究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系,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了第一個細菌效應蛋白和植物中對應的抗性蛋白的復合物AvrPto-Pto的晶體結構,基于該結構和相關實驗結果,提出了AvrPto通過解除Pto對防御響應的抑制引發疾病抗性的機制。這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49歲的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源超領導著一支在國際同行眼中既感到“可怕”又讓人“興奮”的團隊。 一項報告顯示,近5年,作物疫病領域發表在影響因子10以上學術雜志的18篇論文中,該團隊貢獻了5篇。他們最近發現的病原菌攻擊植物的全新機制“誘餌模式”,作為該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在國際頂級雜志美國
1月6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戴小楓領銜的加工有害生物創新團隊日前在大麗輪枝菌寄主適應性進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闡明了大麗輪枝菌引起棉花等寄主落葉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于1月4日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科學家》(New Phyt
來自北京大學、耶魯大學和杜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擬南芥雜交種中水楊酸生物合成增強,提高了對活體營養型病原體(biotrophic pathogens)的抗性。這些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鄧興旺(
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應該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特別是調整農產品的品種與品質結構,在確保糧食供應安全的前提下,將大路產品、低檔產品、普通產品、原料性產品為主的生產轉向增加優質產品、高檔產品、專用產品、功能性產品和高經濟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實現上述目標的發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纖維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由于抗蟲基因Bt的應用,我國基本解決了棉鈴蟲危害,相比較而言,抗黃萎病研究進展相對緩慢,近年來上升為棉花生產的主要危害之一。黃萎病菌自1935年傳入我國之后迅速傳播,曾多次全國性爆發,導致棉花減產10%~30%,嚴重棉田減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纖維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由于抗蟲基因Bt的應用,我國基本解決了棉鈴蟲危害,相比較而言,抗黃萎病研究進展相對緩慢,近年來上升為棉花生產的主要危害之一。黃萎病菌自1935年傳入我國之后迅速傳播,曾多次全國性爆發,導致棉花減產10%~30%,嚴重棉田減
近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義琴等人的研究發現,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4對不同生理型黃萎病菌株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抗性,是一個有效的高抗棉花黃萎病蛋白。 大麗輪枝菌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非常廣泛,能夠侵染多達4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很多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全世界
把人類的未來推向近乎末日的絕境,是不少科幻大片所津津樂道的故事背景。最近熱映的電影《星際穿越》在這方面也不免俗。影片中,激發人們穿越蟲洞尋找新家園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高溫、干旱和疫病席卷了全球,人類只能依靠種植玉米茍延殘喘…… 在這部聘請了多為知名科學家作為科學顧問的影片中,蟲
結核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目前全球有約20億人被感染,每年新出現結核病患者約800-1000萬,每年因結核病死亡人數約為 200-300萬。而帕金森病則是最常見的一種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疾病,每年全球也有數百萬人受累,其中主要是老年人。然而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兩種危害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