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年來由于乙肝疫苗的普遍應用,乙肝的發病率已明顯下降;而由于飲酒之風盛行,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卻在明顯上升,長期大量飲酒可以導致酒精性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更加嚴重的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一次大量飲酒也可以導致急性酒精性肝炎。
2015年10月,隸屬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酒精定位致癌物質,與煙草齊名,口腔咽喉癌、食管癌、肝癌、腸癌、乳腺癌也被稱為“酒精相關癌癥”。
雖然酒分為很多種類,但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乙醇,酒精是通過肝臟代謝的,在代謝過程中,酒精會分解成乙醛這種有毒物質,損傷細胞的DNA,甚至引起癌變。
比如在肝臟內,乙醛會使得肝細胞生長速度超常,由此可能會引發基因改變,最終致癌。酒精還會改變人體的性激素水平,對雌激素的干擾尤其比較大,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來自啤酒花中的一對化合物或能幫助阻斷肝臟中危險的脂肪積累,即肝臟脂肪變性(hepatic steatosis)。
此前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黃腐酚(xanthohumol)及其合成衍生物四氫-黃腐酚(TXN)能減緩高脂肪飲食所誘導的小鼠的肥胖和代謝綜合征,黃腐酚是啤酒花中的一種結構簡單的含異戊二烯基的黃酮類物質。
那啤酒花又是什么呢?
狹義的啤酒花是指大麻科葎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蛇麻(網絡檢索出來的忽布實為hops的中文音譯),拉丁學名Humulus lupulus L.,而人們通常所說的啤酒花則是指這種植物的干燥成熟雌花及其加工制品。
啤酒花富含的葎草酮(α軟性樹脂)和蛇麻酮(β軟性樹脂)極大地抑制了細菌的滋生,延長了啤酒的保質期。啤酒花中的單寧酸在高溫狀態下可與麥芽汁中的高分子蛋白質和結合形成沉淀,過濾沉淀物之后的啤酒呈現出澄清透明的特點,同時,單寧酸還能促進麥芽湯中的花色苷參與其他高分子蛋白質形成沉淀物。另外,單寧酸還能吸附加速啤酒花泡沫破裂的SH-蛋白質和脂肪酸等化合物,從而提升了啤酒泡沫的持久性。
介紹完了啤酒花,我們再回到這項研究。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小鼠模型進行研究后發現,黃腐酚(XN)和四氫黃腐酚(TXN)能夠幫助減緩飲食所誘導的肝臟中脂肪的積累。XN是一種由啤酒花所產生的異戊烯基黃酮類化合物( prenylated flavonoid),而啤酒花則是一種賦予啤酒風味和顏色的植物,TXN則是XN的氫化衍生物。
文章中,研究人員將60只小鼠隨機分配到以下五組中的一組,即低脂肪飲食組、高脂肪飲食組、補充了XN的高脂肪飲食組、補充了更多XN的高脂肪飲食組和補充了TXN的高脂肪飲食組。結果發現,TXN能幫助抑制與高脂肪飲食相關的體重增加,同時還能穩定血糖水平,這兩個因素都會阻斷脂肪在肝臟中的積累。
研究者Gombart教授說道,TXN能非常有效地抑制飲食所導致的肝臟脂肪變性的發生和進展,而且其似乎要比XN更加有效,因為高水平的TXN似乎會在肝臟中積累,但XN在較高的劑量下或會減緩疾病的進展和癥狀。這種化合物有效性背后的機制主要涉及PPARγ,其是一種核受體蛋白,能幫助調節基因表達,而且PPARγ還能控制葡萄糖的代謝以及脂肪酸的儲存,其所激活的基因能刺激干細胞轉變為脂肪細胞。
XN和TXN或能作為PPARγ的拮抗劑,其會與蛋白質結合而并不會使其發揮作用,這與PPARγ激動劑不同,后者能將其激活并與之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拮抗作用的結果就是肝臟中脂肪的聚集減少。
研究者表示,肝臟中激活的PPARγ或能刺激機體脂質的儲存。本文研究結果與一些研究相一致,在這些研究中,較弱的PPARγ激動劑在治療肝臟脂肪變性方面要比強效激動劑更加有效,換句話說,肝臟中較低水平的PPARγ或許具有一定的益處。TXN相比XN而言更善于在肝臟中積累,這或許就解釋了為何其能夠在降低脂質方面更加有效,但組織中積累的差異目前研究人員并不完全了解。
研究者Gombart說道,這或許是因為XN相比TXN而言能被宿主及其腸道微生物組更有效的代謝,當然這還需要額外的研究才能夠闡明。盡管XN和TXN都能夠作為在嚙齒類動物體內使用的有效性預防性措施,但后期研究人員需要確定是否這種新型化合物能幫助治療人類的肥胖癥。
肝臟中PPARγ的拮抗作用或許是預防和治療飲食誘導的肝臟脂肪變性和其相關代謝綜合征的合理性方法,后期研究人員將會進一步研究來開發將XN和TXN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治療性措施。綜上,本文研究結果表明,XN和TXN或能作為PPARγ的拮抗劑。
細胞衰老與人體的胚胎發育、損傷再生、癌癥和衰老等生理病理過程緊密關聯。不過,同樣是“年邁”的細胞,卻有好有壞,有些在體內作亂,有些則默默守護健康。但如何精準識別衰老細胞中的“好細胞”與“壞細胞”卻是個......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9月11日透露,該院小兒外科近日為一個僅5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肝母細胞瘤切除術。術后患兒恢復良好。今年4月,王女士帶著自己剛滿月不久的孩子俊俊,來湘雅醫院小兒外科就診,該科室副教授朱勤經......
時間限制飲食法是一種間斷禁食方式,通過限制進食時間窗口(如每天8小時或4小時內進食)來幫助調節血糖和血脂代謝,從而減輕體重。北京大學多個團隊合作發表在《細胞·代謝》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時間限制飲食法能顯......
如今,塑料制品被廣泛使用,隨之而來的塑料污染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據估計,到2025年,環境中將有大約110億噸塑料垃圾。這些塑料可能會不斷破碎,碎裂成微米甚至納米級的顆粒,即所謂的微/納米塑料(M......
記者6月6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康君副教授團隊研究發現,辣椒中辣味成分主要來源——辣椒堿,可激活胃內抗氧化系統,預防酒精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損傷。此外,該團隊發明的由白蛋白包被的辣椒堿納米制劑......
酒精性肝病(ALD)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慢性肝病類型之一,包括脂肪變性、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終可能發展為肝細胞癌。盡管ALD的疾病進展特征和發病機制已經明確,但對任何階段的ALD均缺乏有效的......
顯微鏡圖像顯示,“領導細胞”會快速遷移到傷口邊緣,其中“領導細胞”的細胞核呈白色,細胞膜呈紅色。圖片來源: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英國科學家在肝臟內發現了一種被稱為“領導細胞......
STAT報道稱,《美國人飲食指南(2020-2025年)》指出,飲酒對健康沒有凈益處。但是2020年,科學小組關于限制每日糖和酒精消費的建議被聯邦官員壓制。當地時間2024年5月10日,據生物醫藥行業......
4月16日,微知卓創始人兼核心技術發明人惠利健團隊與杭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合作,在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NatureGenetics雜志上發表了兩篇題為“Aspatiotemporalatlaso......
【編者按】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項目編號:22DZ2304300)下,澎湃新聞聯合《世界科學》對獲得國家及上海市科技獎勵的成果進行科普化報道。本篇報道圍繞2022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