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惡性腫瘤依然是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云南省腫瘤登記地區數據顯示,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是該省發病前三位的腫瘤。云南省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過8萬人,死亡病例超過5萬人。其中,2005年云南省肺癌平均發病率為44人/10萬人,是全國發病率的兩倍。特別是宣威市肺癌發病率高達93人/10萬人,女性發病率位居全國第一。近十余年來,發病率末見下降,有些癌腫還有增高趨勢。
該如何做好云南省腫瘤防治工作,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醫學科學報》專訪了云南省腫瘤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云南省癌癥中心主任黃云超教授。
腫瘤發病存在一定地域性
《醫學科學報》:云南省腫瘤發病特點有哪些?
黃云超:云南省腫瘤發病特點與國內其他省份基本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部且邊境線長,臨近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是我國“一帶一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一個重要站點。省內多民族的生活習慣、習性與鄰國相融合。
云南省有一句俗語“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病”,不同的生活習性導致腫瘤發病情況不完全相同。腫瘤發病的主要原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特別是在環境因素的長期影響下,會出現遺傳易感性或遺傳復雜性。
以云南省總人口計算,云南省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并不是全國最高的。在全世界,包括我國其他地區,肺癌發病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大多數地區是女性的2~4倍,少數國家或地區甚至男性發病是女性的10倍以上。但在滇東北地區,以宣威市、富源縣、鎮雄縣等為主的烏蒙山區,女性肺癌發病率接近男性發病率,甚至在某些局部地區,女性肺癌發病率高于男性。在滇南地區,個舊地區礦工肺癌發病率也比較高。
此外,由于云南省迪慶州、麗江市等高海拔地區,紫外線強度高,導致皮膚癌發病率偏高。宮頸癌、甲狀腺癌和常見消化道腫瘤在云南省存在局部地區高發、整體發病情況參差不齊的現象。
這就需要云南省在腫瘤防控方面,應該根據地區、人群、生活習性、地理位置、發病率制定不同的防治政策。特別是滇東北,滇南部份地區,針對肺癌的發病特點,進一步的流行病學學調查,病因學研究數據,進行防控措施的改進十分重要。
《醫學科學報》:近幾年,在腫瘤防治方面,特別是局部高發腫瘤,云南省取得了哪些成就?
黃云超:近20年,云南省腫瘤防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首先得益于黨和政府的領導及大力支持;其次采取了諸多人才培養措施;第三,針對云南省不同腫瘤發病特點采取了相應的防控策略。云南省衛健委、省疾控中心、昆明醫科大學等部門對腫瘤防控工作的重視,對推進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云南省依托于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局部高發腫瘤地區開展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農村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和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項目,截止目前,云南省城癌項目和農癌項目已覆蓋了6個州市,累計問卷調查50萬人次,臨床篩查13萬人次。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實現16個州市全覆蓋,其中宮頸癌累計篩查600余萬人次、乳腺癌260余萬人次。
特別要說明的是,通過宣威肺癌篩查工作,宣威肺癌早診率和五年生存率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當地老百姓防癌早診早治意識明顯增強。比如,在滇東北的農村地區或腫瘤高發地區,民眾對腫瘤知識的了解甚至已經超過了省內的較發達地區。
人工智能助力早診早治
《醫學科學報》:在腫瘤早診早治方面,你們做了哪些工作?
黃云超:第一,對人群進行廣泛的科普宣傳,編寫制作腫瘤早診早治的書籍和科普視頻,并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如白族、彝族、哈尼族、基諾族等多民族,和其他國家語種,如越南語、緬甸語、老撾語等,以便當地老百姓理解;第二,對基層醫務工作者開展規范化、標準化、普及化的腫瘤防治培訓,包括如何進行高風險人群評估、癌癥篩查及規范化治療,近三年,癌癥篩查與早診技術培訓已覆蓋了云南省16個州市的200家醫療衛生機構;第三,開展癌癥篩查項目,對篩查陽性病例及確診腫瘤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指導。以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農村癌癥早診早治項目、農村婦女“兩癌”篩查等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基礎,以宣威地區肺癌篩查為重點,將規范化癌癥篩查項目落地各地州,指導幫助州市縣級醫院開展規范化癌癥篩查、腫瘤防治科普宣傳,將腫瘤防控關口前移。隨訪陽性病例5000余人次,隨訪腫瘤患者85.4萬人次。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五年(十年)生存率提高甚至被治愈的腫瘤患者中,絕大部分是早診早治的患者,只有極個別局部晚期的腫瘤患者可以通過醫學手段治愈。因此,無論是滇東北宣威地區還是滇南個舊礦工肺癌,或其他腫瘤,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對患者的救治,不僅僅是救治一個人,更是促進了他背后的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村莊老百姓對腫瘤防治意識的提高。
《醫學科學報》:現如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腫瘤防治領域越來越突出,貴院是如何更好地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在腫瘤防治方面?
黃云超: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對于腫瘤的預防、篩查、診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從事腫瘤診治的醫生都是高精尖且短缺的人才資源,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腫瘤防控人員。但通過借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在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以及其他方面可達普通醫生的水平,人工智能的合理應用和高水平醫務工作者相互協作,能夠明顯提升腫瘤診斷水平。
云南省腫瘤醫院被評為2020年度電子病例系統五級醫院,實現了統一的數據管理,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提高了醫療效率。此外,基于5G互聯網,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搭建了肺結節AI輔助診斷系統、AI會診平臺、輔助治療決策系統、多學科協作平臺、院外隨訪系統、科研數據中心,建立了面向全省乃至全國的縱向診療網絡,將癌癥患者全流程管理模式結合優質醫療資源賦能到基層醫療機構,把基層腫瘤規范化診療落到實處。
《醫學科學報》: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醫生嗎?
黃云超:雖然在影像學診斷上,有時候低年資的醫生比不上人工智能,而且從人的精力,注意力等方面,是比不上人工智能的。但由于人工智能可獲得的數據有限,所以在疑難病例診斷方面,人工智能是比不上高精尖且有經驗的醫生。
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高精尖醫生的診斷病例越來越準確,這些醫生再將診斷數據輸回大數據,這就又提高了人工智能對疑難病例的診斷。但是生命無止境,對生命科學的探索也是無止境的,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對大數據進行充實,不斷提高人工智能在診斷、治療方面的作用。
MDT模式必不可少
《醫學科學報》:云南省在腫瘤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黃云超:云南省腫瘤醫院 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是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云南省癌癥中心、云南省腫瘤診療質量控制中心、云南省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又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肺癌、食管癌、大腸癌等腫瘤早診早治基地,云南省腫瘤繼續教育基地,云南省肺癌國際合作示范基地。在國家癌癥中心、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等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每年都要將省內各地的腫瘤專業醫生集中在昆明進行理論授課、現場教學培訓。2020年,云南省腫瘤醫院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慢病健康管理癌癥篩查于早診人才培訓項目”培訓基地及技術負責單位,連續3年高質量開展培訓,邀請腫瘤防治領域全國知名專家,整合云南省腫瘤學科優質師資力量進行授課,培養了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00家醫療衛生機構的624名學員。建立了省級理論授課平臺,整合了近年來線上授課課程,供地州學員反復線上觀看。
除常規培訓外,我們每年還會專門對基層醫生開展集中培訓,包括早診早治、癌癥篩查、腫瘤登記等。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到各地州進行組團式幫扶,到地州建立專家工作站,對當地腫瘤防治工作進行指導帶動。
《醫學科學報》:目前,國家正在推行腫瘤質控方面工作,那么云南省在質控方面作了哪些嘗試?
黃云超:云南省腫瘤醫院作為云南省腫瘤診療質量控制中心,在國家衛健委、國家癌癥中心、國家疾控局、國家腫瘤規范化診治質控中心的統一領導下,嚴格按照云南省衛健委醫療質量質控中心管理規定要求,制定云南省腫瘤診療的質量控制標準、技術操作規范、考核方案和評估細則等;對全省醫療機構腫瘤專業工作進行業務指導、質量考核和評估;通過不斷建立完善腫瘤診療組織體系、腫瘤標準化質控體系、建立專業的腫瘤信息資料數據庫、培養腫瘤人才隊伍和加強信息化建設等多舉措,持續推進云南省腫瘤診療規范化、同質化。
云南省腫瘤診療質量控制中心定期組織專家到地州醫院開展腫瘤診療質量督導檢查。通過督導檢查促進云南省腫瘤診治達到標準化、同質化水平,真正實現“大病不出市”,讓現有醫療技術、人才充分服務好廣大患者。
同時,云南省癌癥中心牽頭帶領全省30余家醫療衛生機構積極加入“國家標準化癌癥篩查推廣與管理中心”聯盟,促進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開展。
《醫學科學報》:云南省腫瘤醫院怎樣推廣MDT模式,患者如何借助MDT模式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云超:腫瘤聽起來是一個病,但它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腫瘤治療包含了外科、放射治療科、內科、免疫治療等一系列治療。甚至很多腫瘤患者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所以經過MDT團隊討論后的治療方案,會讓患者治療獲益最大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所醫用光譜質譜研究團隊采取糖酵解控制策略,通過氣相色譜質譜非靶向分析,發現用一種揮發性有機物(VOC)可以識別出肺癌細胞。該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肺癌風險顯著增加有關。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關節炎與風濕病》雜志。美國梅奧診所瑞貝卡·布魯克斯團隊評估了類風濕性關......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人類的基因組被視作是一本書寫生命的“天書”:憑借A、T、C、G四種堿基,排列組合出無數種可能性,蘊含著人類演化與生老病死的奧秘。自人類基因組計劃起,科學家們前赴后繼地開啟了對人類基因組的探索,其中最核......
無論是從發病人數還是死亡人數來看,肺癌都是全球第一大癌癥,最近數據顯示,2022年肺癌新增病例248萬,死亡病例182萬。盡管開發了許多有前途的藥物,但耐藥性仍不可避免地出現,導致肺癌患者的復發。因此......
肺癌居我國各類惡性腫瘤首位,且患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為精準篩選肺癌免疫治療獲益人群,“重塑”肺癌診療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凌乾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醫療芯片提高了對免疫療法療效的預測準確率相關成果......
肺癌居我國各類惡性腫瘤首位且患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為精準篩選肺癌免疫治療獲益人群“重塑”肺癌診療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凌乾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醫療芯片提高了對免疫療法療效的預測準確率相關成果日前發......
本文臨床前研究結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目前在臨床試驗中使用的藥物DRP-104或能提供一種有希望的方法來治療攜帶KEAP1突變所引起肺癌的患者。KEAP1的功能喪失在肺癌中頻繁發生,且與不良的患......
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癌癥防控形勢依然嚴峻。2022年,中國約有482.47萬新發癌癥病例和257.42萬癌癥死亡病例。其中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所有惡性腫瘤之首1;近65%的肺癌患者在確......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比達到85%。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NSCLC最常見的驅動突變基因。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首次證明,EGFR的一個關鍵界面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