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八年科學調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日前發布了《第二次冰川編目》,使我國成為世界冰川分布大國中首個實現兩次冰川編目的國家。
此次發布的中國冰川編目是在2006年啟動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成果。在專家組組長秦大河的指導及項目負責人劉時銀研究員的帶領下,對中國冰川分布現狀進行的一次系統更新。
“此次編目包括了中國現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51480平方公里,估計冰儲量5600立方千米。”中科院寒旱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對比發現,1950年代以來的全球變暖導致中國西部的冰川面積總體萎縮18%左右。”
冰川正在萎縮
在我國,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有數據顯示,青藏高原冰川覆蓋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冰川總面積八成以上。多次擔任中科院珠峰冰川考察隊隊長的康世昌在去年的科考中發現,珠峰地區東絨布冰川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冰塔林的下限上移,冰川邊緣一些高大的冰塔林已經消融崩潰;在海拔6300米以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冰裂隙,而且冰裂隙的寬度也在擴大,這些都是冰川強烈消融的表現,這表明氣候變化對珠峰地區的影響很明顯。
他介紹說,通過長期遙感和地面監測發現,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珠峰地區冰川面積在1974年至今約40年間退縮10%,但冰川下游的冰湖面積在同期擴張約13倍。“青藏高原的冰川是多條大江大河的源頭,是眾多江河和內陸湖泊重要的補給來源,冰川退化應引起注意。冰川消融短期內會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但長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積減小,其下游徑流就會逐漸減少,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康世昌說。
他還告訴記者:“全球區域有很多冰川退縮后形成冰磧湖,也是冰川退縮的證據。”編目結果同樣顯示,西部冰川呈現萎縮態勢,面積縮小18%,年均縮小243.7平方公里。阿爾泰山和岡底斯山的冰川退縮最顯著,冰川面積分別縮小37.2%和32.7%。
按照這樣的趨勢,我們的冰川會最終消失么?對此,康世昌認為“不一定”。“這個主要還看冰川的規模。并且冰川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上還是存在差異的。”
氣候變暖是罪魁禍首
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是導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紛紛表現出退縮狀態的原因?對此,康世昌給出肯定的答案。
“近年來,氣候變暖已成全球性問題。以青藏高原為例,作為全球中緯度地區海拔最高的地域,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明顯。”他說,“20世紀以來,青藏高原的冰川開始退縮。而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冰川退縮幅度在增加。”
“因為冰川是氣候的產物,氣候變化使得它的物質平衡受到影響,降雪過后融化的部分增加、形成的物質來源減少,而冰川又是氣候變化最敏感、最直接的信息載體,與氣溫、氣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當氣候變暖時,冰川末端的位置不斷后退,冰川量、冰川厚度都隨之發生改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教授羅勇說。
氣候變化使冰川日漸萎縮,而日漸萎縮的冰川又是否會對氣候帶來惡性影響?“冰凍圈主要成員是冰川、海冰、凍土、積雪、冰蓋,其中冰川在地球上占的面積相對比較小。其中覆蓋面積較大的積雪和冰蓋對氣候是有影響的;海冰和凍土也是;冰凍圈和氣候之間則是有強的相互作用,但是山地冰川對氣候的影響主要還是局地的。”羅勇說,“比起對氣候的影響,冰川的融化可能更多地在影響著環境,比如冰川融化后會有大量的融水,冰川末端的水形成冰壩,一旦潰決,對冰川河流下游的居民生活影響很大,甚至造成災害。”
對此,康世昌也表示:“冰川退縮改變氣候模式這一說法尚值得商榷。從各拉丹冬冰芯的歷史記錄來看,最近幾十年來沙塵暴頻次應該減少,主要與風速減弱有關系。在最近幾十年來,冰川退縮與沙漠化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
冰川調查與研究還將繼續
資料顯示,我國于1978年至2002年開展了第一次冰川編目工作,以上世紀50到80年代的航攝地形圖和航空相片為主要數據源,總計編制46377條冰川的目錄,總面積59425平方公里,估計冰儲量約5600立方千米,當時的數據源主要以手工量算為主要手段完成。而此次冰川編目工作是繼2002年之后,我國科研人員對中國冰川資源現狀的又一輪系統和全面的普查。
相較于第一次冰川編目工作,康世昌表示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此次編目結果的精度。“比起前一次冰川編目工作,這一次我們利用大量的遙感資料,通過自動和人工解譯,大大減低人工解譯的誤差,自動化程度更高。”
據冰川編目項目組介紹,此次編目工作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提高自動冰川邊界識別水平前提下,充分利用2006—2011年間開源的Landsat TM和ETM+遙感影像。“《第二次冰川編目》使我國冰川編目工作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秦大河表示。
(科技日報北京1月3日電)
注:第二次冰川編目數據已通過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http://westdc. westgis.ac.cn)提供共享,并為西北國防環境建設、甘肅省國情普查、國家重大科技研究計劃、行業專項等提供了數據服務。
一項針對全球超過27萬座冰川的分析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冰川平均縮小了5%以上,損失了約7萬億噸冰,海平面上升了2厘米。隨著氣候變化的迅速發展,冰川融化的速度在過去十年中加快了三分之一以上。2月......
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第一資本體育館內簽署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包括美國將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特朗普撤銷近80項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實施聯邦法規凍結以控制官僚體系、......
“在這個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危機等方面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的時代,科學在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方面的作用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開幕,聯合國教育、科......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折期是一次全球快速變冷事件。這次事件是現代冰室氣候的開端,受到構造活動、海陸位置與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陸地生態系統對這一事件的響應具有空間異質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9月4日,四川黑水縣最高溫達到了30.6℃,這在當地并不多見。當天,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冰凍實驗室”)研究團隊,將一臺槍式造雪機搬上了位于黑水縣海......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山地冰川加速融化,我國山地冰川也正在經歷強烈消融,冰川徑流總體呈現增加趨勢。冰川加速融化是否會促進底部的溫室氣體釋放至大氣,以及冰川退縮后融水系統是否會釋放或吸收溫室氣體?冰......
近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冰川徑流汞排放的研究發現: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消融對區域水生生態......
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消息,從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全球月平均氣溫已經連續13個月刷新最高紀錄。這一氣候變化帶來最大的影響是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專家觀測到,今年新疆天山一號冰川的消融速度明顯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