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第二十一次學術會議暨第五屆中國病理年會”期間,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教授應建明分享了BRAF基因突變檢測在甲狀腺癌、結直腸癌等實體瘤鑒別診斷、治療指導及預后管理方面的重要意義以及免疫組化BRAF V600E抗體檢測方法的臨床應用。
應建明表示:“在病理診斷中,BRAF V600E在多種腫瘤中均有表達,我們的研究及相關文獻均表明,其對于多種腫瘤的預后管理、鑒別診斷及治療等都有很好的臨床價值,BRAF突變檢測對腫瘤預后評估、靶向治療等均意義重大。”
BRAF V600E突變檢測助力結直腸癌的鑒別診斷、治療指導和預后管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結直腸癌(CRC)位列男性常見惡性腫瘤第三位和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第二位,約5%~15%結直腸癌會發生BRAF位點特異性突變,其中超過90%為BRAF V600E突變。
BRAF V600E可用于結直腸癌鑒別診斷。BRAF V600E突變可排除林奇綜合征(LS),指示為散發型結直腸癌(SCRC)。BRAF V600E檢測有效簡化了LS診斷流程,采用錯配修復基因(MMR)蛋白免疫組化染色法對疑似患者進行篩查。若MMR蛋白表達正常,可排除LS;而MMR蛋白表達缺失的時,須具體分析MLH1、MSH2、MSH6及PMS2四種蛋白具體表達情況。如MLH1缺失,則進行BRAF突變分析,若為V600E陽性預示很可能患有SCRC。歐洲臨床腫瘤協會(ESMO)和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建議,當MLH1基因缺失時,應檢測BRAF V600E以排除SCRC。
BRAFV600E還可幫助臨床醫生進行CRC預后管理和指導治療。BRAF V600E突變導致CRC患者預后不良概率提升,預示著更低的總生存期,尤其對于晚期患者,V600E突變陽性預示預后非常差。盡管尚存在爭議,目前有限資料提示,V600E突變患者抗EGFR單抗治療應答率明顯低于BRAF野生型患者。
BRAF V600E檢測有效輔助甲狀腺癌診療及預后
作為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依據病理分型,甲狀腺癌包括甲狀腺乳頭狀癌(PTC)、甲狀腺濾泡狀腺癌(FTC)、甲狀腺未分化癌(ATC)及甲狀腺髓樣癌(MTC),其中PTC占80%~90%,主要包括經典型、濾泡型和高細胞型等亞型。
BRAF V600E突變發生在40%~70%PTC中,而在FTC、MTC、嗜酸性細胞腺癌、腺瘤和良性甲狀腺增生中極少發現,因此BRAF V600E可作為PTC臨床鑒別診斷指標。因BRAF V600E與PTC惡性特征具有相關性,與腫瘤大小等高風險特征呈正相關,可輔助PTC診斷。在PTC診斷中,甲狀腺細針穿刺活檢(FNAB)單獨診斷其敏感性僅為63.3%,而采用FNAB與BRAF V600E聯合檢測,敏感性可提升至80%。美國甲狀腺協會(ATA)管理指南建議,有甲狀腺結節的患者在細胞學活檢不確定時,建議使用分子標志物(如BRAF、RAS、RET/PTC等)進行輔助診斷。
BRAF V600E突變與PTC侵襲性及不良預后有關,可為PTC治療提供參考。術前檢查PTC的BRAF V600E基因突變可輔助預測術后復發風險、指導手術切除范圍及術后后繼治療。在PTC預后方面,BRAF V600E突變長期預后差,預示著更差的碘攝入及更高的復發概率和病死率。NCCN2014年第2版甲狀腺癌指南指出,腫瘤的組織學類型、腫瘤大小、局部浸潤及壞死、血管浸潤以及BRAF基因突變狀態和轉移是影響預后的重要變量。
免疫組化BRAF V600E(VE1)抗體檢測優化多項腫瘤診斷
近幾年來,免疫組化技術(IHC)用特異性抗體VE1識別V600E突變蛋白來檢測BRAF突變,與分子生物學檢測Sanger測序法一致性達95%以上,兼具低成本和高效的優勢,更適合作為初篩手段,正逐漸成為當前BRAF基因突變常用檢測方法。
2015年10月第一屆中美腫瘤診斷病理高峰論壇期間,美國蓋辛格健康系統機構(Geisinger Health System)免疫組化實驗室主任陳宗明分享了一項對比IHC染色與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研究,結果顯示,2085例CRC患者中24% BRAF V600E突變為陽性,兩種檢測方法一致性高達95%~99%,且在驗證研究中得到證實。在結果報告方面,如染色確認陽性,無須跟進檢測,如染色可疑或為陰性,須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
陳宗明表示:“進行BRAF V600E IHC檢測的關鍵在于確保檢測質量。以CRC診斷為例,BRAF特異性突變IHC檢測能夠通過IHC結果指導測序,一定程度上簡化流程,具有更優的成本效益比。建議將BRAF V600E IHC檢測應用于LS、PTC等疾病篩查中,并定期評估其與分子生物學檢測間的一致性,做好質評與質控。”
2015年3月,Nature雜志Scientific Reports子刊發表了一篇來自于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應建明團隊的研究,文章深入研究了Sanger測序、RT-PCR及IHC三種方法學在檢測實體瘤BRAF V600E突變中的一致性。該研究選取779名患者,覆蓋611例結直腸癌、127例甲狀腺癌及41例惡性黑色素瘤病例,使用羅氏診斷BRAF V600E(VE1)抗體,在Ventana BenchMark全自動染色平臺進行IHC檢測。779例患者中,150例VE1染色陽性。對349例患者又進行Sanger測序及RT-PCR(cobas 4800)檢測(包括150例VE1陽性病例)。統計結果顯示,IHC方法學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100%和99%,可作為BRAF突變檢測很好的初篩工具,并對預后和治療方案提出指導。
作為率先用于體外診斷BRAF突變的即用型抗體,羅氏診斷BRAF V600E(VE1)抗體可聯合OptiView DAB IHC檢測試劑盒提供具有臨床意義的突變檢測,對檢測多種腫瘤中單細胞水平BRAF V600E突變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異性。與現有分子檢測方法相比,BRAF V600E(VE1)抗體檢測可縮短周轉時間,一種檢測即可適用于結直腸癌、甲狀腺癌、毛細胞白血病與其他多種癌癥中的BRAF V600E突變蛋白診斷,為解剖病理實驗室提供快速準確的檢測結果。
在浙江寧波,一家庭父子三人接連查出腸癌,其接診醫生團隊通過分析他們的家族史和基因檢測結果,最終確認致病原因為林奇綜合征,即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醫生解釋稱,大多數林奇綜合征患者是從父母遺傳而來的,......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張佳欣)25日發表在《自然》雜志的一項研究稱,西班牙基因組調控中心和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突變對蛋白質穩定性的影響遵循著極其簡單的規律。這一發現對加速開發......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科學家對英國、歐洲和美國的數百人進行DNA檢測,發現了與神經發育障礙(NDD)相關的基因突變。圖片來源:英國《衛報》網站 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牛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基因......
發表于《自然》雜志在線版的一項最新研究介紹了一種名為HiDEF-seq的創新技術,它可準確檢測出突變前DNA代碼中的早期分子變化。該技術能以極高準確率檢測雙鏈突變,可在DNA字母代碼變化僅出現在DNA......
發表于《自然》雜志在線版的一項最新研究介紹了一種名為HiDEF-seq的創新技術,它可準確檢測出突變前DNA代碼中的早期分子變化。該技術能以極高準確率檢測雙鏈突變,可在DNA字母代碼變化僅出現在DNA......
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篇健康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大規模遺傳學研究顯示,相比目前已知的其他任何非性別相關基因,RNU4-2基因......
全世界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它已成為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還沒有批準的藥物專門治療這種疾病。NAFLD的特征是肝臟內過量脂肪積累,隨著疾病進展,它會促進纖維化......
TesseraTherapeutics是由著名風險投資機構Flagship投資的生物技術公司,此前已完成超5億美元融資,其開創了一種稱為“GeneWriting”(基因書寫)的新型基因技術平臺,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