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09 12:31 原文鏈接: 記中國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從電影放映員到院士

    多吉

      【知識人·強國夢】

      “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的窗口,是地質工作者的搖籃!”從西藏山南市加查縣的一名電影放映員,在48歲成長為西藏歷史上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目前唯一的藏族院士,他就是我國著名地質科學家多吉。他用近四十年時光踏遍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為我國在有關地熱、青藏高原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地質理論創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榮獲我國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20歲時,多吉成為縣電影隊放映員。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但多吉心中卻有著更大的夢想:“不只在電影里,更想看看真實的世界。”機緣巧合下,多吉結識了青藏科考隊的成員。科考隊的工作讓多吉第一次有了地質的概念。想要學習地質的愿望,在他心中萌發了。

      當了兩年電影放映員之后,多吉被推薦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地質學院(現為成都理工大學)學習。1978年畢業后,多吉來到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從事地質勘查和科研工作。

      肯吃苦耐勞又善于鉆研的多吉,成為單位重點培養對象,先后被送往意大利比薩國際地熱學院和美國加州大學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學習地熱專業。在美國學習期間,不少學者和導師發現了這位藏族青年的鉆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勸他留美工作。面對盛情挽留,多吉毅然謝絕。

      20世紀90年代,西藏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電力需求與日俱增。為緩解用電壓力,國家和自治區決定開發利用地熱資源。但是針對高溫地熱的勘探,國內并沒有這方面可學習借鑒的地方,而且國內外對羊八井深部高溫地熱資源,有什么樣的潛力,能不能利用等方面的爭論非常大。1996年,多吉臨危受命,承擔羊八井Zk4001高溫深井的設計、勘探重任,先后攻克了施工中特大井噴、深層熱儲溫度高等技術難題,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羊八井高溫深井成為國內溫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熱井,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產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歷史。

      多吉還與中科院其他專家一起完成了西藏主要熱田含銫硅華地質調查、銫硅華礦床形成地質條件研究項目,為在西藏首次發現具有巨大資源潛力的新型銫硅華礦床和我國高溫地熱流體地球化學研究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基礎。

      多吉于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西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他先后擔任過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自治區科協副主席、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等職務。不斷變換的身份,也讓多吉把對地質勘探、西藏土地的思考融入國家背景中。

      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使西藏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讓多吉為之一振。他認為,“作為儲備基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強中國在國際上,就銅、鋰等內地稀缺礦產資源談判時的話語權”。為此,多吉牽頭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加強西藏高原資源的勘查工作。國家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專項,目前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從青絲到白發,已經退休了的多吉用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行走在祖國的雪域邊疆,去尋覓,去堅守。他說:“地質工作是一個憑良心的事,你要認真對待大自然,大自然會給你一個豐厚的回報。”

    相關文章

    刷新紀錄!我國青藏高原環境科學鉆探深度達750米

    近日,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點項目“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尼瑪盆地印度季風演化與高原北移隆升”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

    屹立高原30年!科學家在這里為地球“把脈”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青藏高原冰川研究:冰川消融對汞循環的影響不容忽視

    近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冰川徑流汞排放的研究發現: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消融對區域水生生態......

    拓荒歲月:中國自然資源科考從這里出發

    1979年,郭長福、孫鴻烈、漆冰丁(左起)等人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區開展土地資源考察。1975年,研究人員在珠穆朗瑪峰登山科考。1990年,在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時車陷在路上,考察隊隊員們一起推、拉......

    我國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地幔風”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

    中國科學院:以科研成果護高原生態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遇見青藏高原所解碼“地球第三極”

    屏氣凝神,科學小記者們正在紛紛挑戰,能否以不超過1%的誤差,取出1毫升水樣。小記者們感慨著,原來在實驗室里的一項基礎操作都“這么刺激”。小記者挑戰成功。7月18日,約20位來自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的中小......

    研究團隊發現青藏高原腹地最早細石葉技術遺址

    7月13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該團隊在西藏自治區色林錯南岸的尼阿底遺址第3地點,發現了青藏高原目......

    新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青藏高原降水量新發現實際數據遠超以往估計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