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1-29 08:48 原文鏈接: 中國碳價格降至新低全球碳交易模式或面臨危機

      德班會議結果難料,中國碳價格跌至新低,專家稱――― 全球碳交易模式已到生死關頭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德班會議)28日召開。擔任過國家發改委CDM項目審核理事會專家的唐人虎等多位人士當天向《經濟參考報》記者指出,隨著當前中國出口的碳價格跌至歷史低點,碳交易市場低谷期還將持續數年,全球碳交易現有模式已到生死關頭;《京都議定書》一旦無以為繼,市場規則將發生極大變化。作為全球CDM項目最大的賣家,中國將受到很大沖擊。

      據國家發改委旗下的“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介紹,在《京都議定書》對各國碳減排的國際法約束下,發達國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減排的成本極高,難度遠大于發展中國家,這導致了同一減排單位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高價差,并衍生出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在《京都議定書》的3種機制中,發展中國家可以直接從中獲益的是CDM,即發達國家用資金和技術換取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德班會議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前,各國召開的最后一屆氣候大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奔赴德班前曾坦言,相對于前幾次的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等氣候大會,德班會議“壓力會更大”。“碳市場建立要花十多年,但毀掉它只是朝夕之事,我們期盼德班會議各方能為此釋放積極信號,即便《京都議定書》難以為繼,也要做好碳交易市場的‘善后’安排。”唐人虎稱。

      曾作為外交部條約法律司人員參與《京都議定書》談判的錢國強表示,為減少自身交易成本,歐盟可能在德班會議上要求中國、巴西等碳交易“大賣家”將現有的“按項目交易”升格為“按行業交易”,但目前中國尚未正式建立行業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體系,不可能答應這一要求,而歐盟要實現減排達標,不可能長期對華僵持,更不可能完全放棄中國、巴西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洪波指出,面對2013年“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全球碳交易框架的不確定性,歐美等發達國家近來寧可買碳價格在近30歐元/噸的非洲CDM項目,也不愿意買基本在10歐元以下的中國C D M項目。“因為發達國家認為中長期減排義務不確定性大,非洲項目的碳排放配額遠小于中國,他們于是買近(期)不買遠(期),買小不買大。”陳洪波說。

      錢國強透露,在德班會議召開前夕,碳市場價格出現了較大一波的回落,其中,CDM項目的碳價格出現“腰斬”,并跌至每噸6塊多歐元的歷史低點“這與市場前景不明朗下國際買家持倉觀望有關,也與歐洲經濟低迷下碳排放量減少有關。”唐人虎更預計,在2013年前 ,全球碳市場的CDM項目交易量甚至可能因買家觀望被“腰斬”。

      隨著市場低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已有多家國際投行、銀行、基金公司等倒賣碳產品的市場機構,因碳產品賣不出去出現資金鏈緊張,進而大幅壓低項目業主價格,甚至與第三方審核機構合謀,找各種理由挑刺,即便項目獲得聯合國主管機構的簽發,也拒絕支付前期開發費用給業主。該人士感嘆:“這大大挫傷業主低碳投資的積極性,對中國低碳之路是個很不利的信號。”

      陳洪波稱,最壞的可能性是,德班會議無法就《 京都議定書 》在2012年底到期后的存續問題達成一致,中國不得不在2013年后與歐盟、日本簽訂雙邊、多邊協議去“賣碳”,歐盟、日本可能大幅提高交易門檻,在交易清單中排除工業領域的碳減排項目,甚至排除大型水電站等減排量較容易實現的項目,“給中國碳市場帶來很大沖擊”。

      唐人虎則樂觀預計,隨著2014年后歐洲走出債務危機而經濟復蘇,各國建立起新的碳減排約束機制,再加上碳交易機制和金融產品的創新,碳市場將迎來新的春天。受訪的多位專家也對此表示,雖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巨大分歧,但在“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碳減排”的認識上早有共識。錢國強透露,目前已有多個風險投資基金看多中長期碳市場,“抄底”以求未來在跨國碳交易中的高回報。

      一位參與《“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編制的專家則透露,即便全球碳交易框架在2013年后很可能以《京都議定書》之外的某種模式單獨得以存續,但由于歐美市場需求疲軟、項目注冊門檻提高,交易規模可能受到較大影響;而中國的因應之策,是建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以解決碳減排項目發展的融資難問題。

    相關文章

    拖網捕撈是全球碳排放主要來源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3.4億噸二氧化碳|被忽略的碳排放大戶——拖網捕撈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碳減排率可達80%以上!該生產商生物柴油大突破

    海新能科近期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二代生物柴油產品種類主要有高凝生物柴油、低凝生物柴油、生物石腦油等,并儲備了生物航煤生產技術。二代生物柴油為烴基生物柴油,不同于一代酯基生物柴油。公司生產的二......

    新能源汽車和碳排放如何雙管齊下?

    打磨了好幾年,法規性質的關于碳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文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于1月5日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審議。前一天,也就是1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

    國常會審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推動全國碳市場持續規范發展

    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由于碳排放權交易是在探索中誕生的新事物,在政策先行、市場先試下,近年來發展成果顯著,但也出現相關規則......

    浙江省計量院開展碳排放計量審查試點工作

    市場監管總局近日正式批復同意浙江省開展重點碳排放單位碳排放計量審查試點工作。試點工作明確由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寧波、嘉興兩市計量技術機構,首次在發電行業依據《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計量審查規范》開......

    專家呼吁將林火碳排放納入全球碳核算體系

    12月7日,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召開之際,中國科學院發布《林火碳排放研究藍皮書(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該藍皮書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

    中德兩國科學院共同發布聯合聲明“碳中和之路”

    11月29日,中國科學院與德國國家科學院共同發布主題為“碳中和之路”的聯合聲明,倡議控制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實現兩國碳中和目標,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危機。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碳衛星可觀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凈碳通量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

    《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發布

    7月26日,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