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10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類型、熱度和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與大家一起學習。
mBio:三十年來鑒定出殺死潛伏性HIV的分子開關
doi:10.1128/mBio.02016-1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基因測序,鑒定出一種控制免疫細胞中HIV增殖的關鍵細胞因子。關閉或剔除這種細胞因子就可清除休眠的HIV病毒庫,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mBio期刊上。
圖片來源:NIAID
研究者Tariq Rana博士表示,這是HIV領域30年來一直在尋找的關鍵開關之一。這項發現最令人興奮的部分之前從未觀察到。通過對一種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進行基因修飾,我們阻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停止后HIV在T細胞和小神經膠質細胞中的反彈,這表明我們具有根除HIV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俗稱艾滋病)的潛在治療靶標。
Aging Cell:打破傳統認知!機體衰老實際上會阻礙癌癥的進展!
doi:10.1111/acel.13041
日前,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Aging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類機體的衰老過程或會阻礙癌癥的進展。衰老(老化)是引發癌癥的最大風險因子,然而其背后的生物學機制研究人員并不清楚;人類機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履行著特殊的任務,而且其需要表達特殊的基因,基因表達的過程,即特殊基因被激活從而產生特定蛋白的過程。
研究人員常常利用基因表達分析來研究癌癥和機體衰老,但僅有少量研究分析了上述兩個過程中基因表達改變之間的關聯;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生物學機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9種人體組織中基因是如何隨著年齡和癌癥的表達出現差異和不同的;正常情況下,健康細胞或以一種受控的方式進行分裂,相比之下,休眠或睡眠的細胞則會失去分裂能力,隨著機體衰老,機體休眠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隨后就會驅動多種年齡相關的過程和疾病發生。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新聞閱讀: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9/advanced-information/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斯霍普金斯的Gregg L. Semenza因揭示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動物需要氧氣來將食物轉化成為可用的能量,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已經非常了解氧氣的重要性了,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改變,研究人員一直并不清楚。研究者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如何感知并適應氧氣供應的變化,他們鑒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分子機制,其能調節基因的活性來響應不同水平的氧氣。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重大研究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性過程之一其中的機制,其能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學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礎,相關研究發現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貧血、癌癥和多種人類疾病的新型策略。
神藥再發威!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或能有效治療頭頸癌和肺癌!
日前,在芝加哥舉辦的美國放射腫瘤學會議上,來自Roswell Park綜合癌癥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兩項研究發現,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或能改善頭頸癌和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回顧了460名頭頸鱗狀細胞癌(HNSCC)或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數據,研究者發現,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諸如低劑量的阿司匹林),連同標準放療或化療手段或能將上述癌癥患者的生存率提高8%。
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64名接受精準、高劑量放療的NSCLC患者進行研究,其中57%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達到了2年的存活期(相比其它48%的患者而言)。研究者Austin Iovoli博士表示,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這些患者生存期會更長,盡管抗炎藥物似乎對癌癥治療的效果并沒有什么影響。
IJC:3.6萬人超10年研究結果 經常吃蘑菇能降低男性前列腺癌風險
doi:10.1002/ijc.32591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東北大學的科學家們在一項大規模隊列研究中對超過3.6萬日本男性進行超過10年的跟蹤觀察后首次揭示了攝入蘑菇與前列腺癌風險降低之間的關聯。
當前列腺中的細胞開始失去控制生長時前列腺癌就會開始發生,前列腺癌是影響男性最常見的一種癌癥形式,2018年全球大約有120萬新發病例,而且個體患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亞洲,蘑菇因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而被廣泛食用;研究者Shu Zhang教授表示,在試管中的研究和對生物體的研究結果表明,蘑菇有預防前列腺癌的潛力,然而,目前研究人員還并未在人類機體中研究攝入蘑菇與個體前列腺癌發生率之間的關系。
圖片來源:BruceBlaus/Wikipedia
PLoS Pathog:輪狀病毒感染或可引起1型糖尿病
doi:10.1371/journal.ppat.100796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Leonard C. Harrison及其同事們發現輪狀病毒感染可能在1型糖尿病的發生中起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于2019年10月10日發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oes rotavirus turn on type 1 diabetes?”。
輪狀病毒感染仍然是全世界嬰兒胃腸炎的主要原因,盡管疫苗的出現已大大降低了相關的死亡率。在輪狀病毒疫苗近期引入之后,澳大利亞四歲以下兒童的1型糖尿病發病率降低了15%,這表明輪狀病毒疫苗接種可能有助于預防這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這一發現是對在遺傳易感兒童中輪狀病毒感染與1型糖尿病產生存在關聯性的人類和動物研究的補充。
eLife:為何我們會在熬夜失眠后選擇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doi:10.7554/eLife.49053
當你睡眠不足時你可能會想吃甜甜圈、薯條和披薩,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人們在度過一個不眠之夜后非常渴望攝入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以及如何幫助人群改善這些不健康的選擇。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以兩種方式來影響機體的嗅覺系統,首先其會進入高度活動狀態,讓食物的味道刺激大腦,以便幫助機體更好地區分食物和非食物的氣味;但其與其它接收食物信號的大腦區域之間的交流會發生終端,這時候,關于吃什么的決定就會發生改變。研究者Thorsten Kahnt教授說道,當我們睡眠不足時,這些大腦區域就無法獲取足夠的信息,這時候我們就會通過選擇富含能量信號的生物來進行補償,但也有可能是,這些其它區域并沒有注意到大腦嗅覺皮層中敏銳的信號,這也有可能導致宿主選擇甜甜圈和薯片。
Cell子刊:有趣!偉哥有望用于造血干細胞移植
doi:10.1016/j.stemcr.2019.09.00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快速地獲得用于骨髓移植的供體造血干細胞的新方法,這種方法聯合使用萬艾可(Viagra,俗稱偉哥)和另一種稱為普樂沙福(Plerixafor)的藥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
骨髓移植主要用于治療癌癥,是一種挽救生命的治療方案,它可在患者的一生當中恢復產生新血細胞的造血干細胞。這些造血干細胞通常僅存在于骨髓中。為了獲得用于骨髓移植的造血干細胞,人們最初需要在髖骨上鉆孔并使用一種特殊的針從骨髓中直接取出造血干細胞。如今,更常見的是使用藥物讓造血干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中,然后從血液中收集它們。
Cell:新發現!科學家揭示癌癥藥物紫杉醇的作用機制!
doi:10.1016/j.cell.2019.05.035
當化療手段剛剛被開發時,它的前體似乎相對簡單,即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來抑制癌癥進展,如今很多藥物能通過不同的機制來發揮這樣的作用,而且已經被證明僅能針對某些腫瘤患者有用;就以藥物紫杉醇為例,其是一種用來治療一系列癌癥的化療藥物,該藥物能干擾細胞分裂,但卻無法在每一位患者機體中產生想要的效應,這表明,該藥物的作用機制要比我們想象之中更為復雜。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藥物紫杉醇的工作機制,同時研究者還闡明了為何紫杉醇對某些癌細胞并沒有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開發新方法來預測哪些患者能因紫杉醇而獲益,同時還有望幫助開發更多癌癥新型個體化療法。
Cancer Res:為何脂肪肝患者更易患肝癌?
doi:10.1158/0008-5472.CAN-19-1277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脂肪肝患者更易患肝癌,文章中,研究者對小鼠模型進行研究后發現,過量的脂肪會損傷腫瘤抑制蛋白HNF4α發揮正常功能的能力。
研究者Kristin Eckel-Mahan博士說道,本文研究為闡明脂肪肝人群為何易患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見解,或能幫助科學家們識別出患肝癌風險較高的脂肪肝人群,同時也能改善肝癌人群疾病的篩查。研究人員重點對一種名為肝細胞癌的肝癌進行研究,這類肝癌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關。
日本大阪大學團隊發現,接頭蛋白復合物2α1亞基(AP2A1)能讓細胞在年輕和衰老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這意味著在逆轉細胞衰老研究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期《細胞信號》雜志。隨著年齡增長,衰老......
當小鼠攝入足夠食物時,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告訴它們停止進食——人類可能也有同樣的細胞,所以我們有朝一日可能會操縱這些細胞來幫助治療肥胖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我們試圖解答的主要問題是大腦如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員孫益嶸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首次證實了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蛋白可以通過一個全新信號通路(PARP1-PAR-STING)直接......
輻射可造成DNA損傷,進而導致細胞死亡等。中國科學家13日在英國《細胞死亡和分化》期刊上發表的新研究揭示了STING(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蛋白通過結合DNA損傷響應蛋白PARP1合成的產物分子PAR(......
工業生物技術和生物制藥生產利用生物學使細胞系統成為工廠,生產對人類有價值的分子。這些生物技術過程利用各種宿主生物,并涉及生物燃料、聚合物構件、抗生素和全細胞療法等應用。除了化學生產外,工業生物技術還可......
圖開菲爾乳酸菌的傳播路線和演化歷史。橙色區域代表來自高加索區域的沿海岸線傳播的路線;紫色區域代表開氏乳桿菌亞種支系的內陸傳播路線,其中3,500年前的新疆菌株位于該支系的基部位置食品發酵是人類歷史上最......
圖胚胎肝細胞通過分泌Fetuin-A蛋白維持造血干祖細胞基因組的穩定性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920108005、U23A20417、81730007、31872842、91442106)......
該圖說明了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4和抗壞血酸的組合如何激活信號通路,促進誘導心肌細胞的成熟。這種方法有效地將成纖維細胞重新編程為具有改進結構和功能的心肌細胞。圖片來源:高麗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
12月13日,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細胞出版社與清華大學醫學院在清華校園聯合舉辦了2024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暨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從實驗室到臨床:細胞與基因治療的......
12月5日,記者從良渚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張進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宋默識博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報道靶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療法在治療心肌缺血再灌注導致的組織損傷和纖維化中的應用潛力。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