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當前,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損害及減緩氣候變化已經基本是科學界共識,然而使用何種政策工具來實現減排仍然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碳稅和碳配額交易制度是兩種比較受關注的政策工具,因為形式簡單以及政策可行性得到宏觀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青睞。從總量上看,碳稅固定了溫室氣體排放的價格而由市場決定其排放量;碳交易制度限制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而由市場交易決定其價格,對學術研究而言這是一種便利。然而在理論或實證研究中都還沒有充分的討論哪種是更優政策。
本文構建了一個基于環境的多部門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E-DSGE)來評價兩種氣候政策在多種經濟不確定性來源下的減排效果。本文刻畫了以下幾種重要的經濟特質:(1) 排放強度不同的能源類型(煤炭、油氣和電力)具有不完全替代性;(2) 異質的企業部門,對能源需求不相同;(3) 不同部門的企業受到的生產力沖擊也是異質的,但是都同時受到總生產率沖擊的影響。
從模型細節上看,本文主要包含異質企業部門、代表性家庭以及政府。因為存在扭曲行稅收以及隱含的污染外部性,所以該競爭性均衡的結果不是帕累托最優。本文先構建一個不存在環境政策的基準模型,再引入兩種碳排放政策進行比較。本文分為6個不同部門,其中三個生產能源(煤炭、油氣和電力),不同的能源類型碳排放強度不相同。其余三個部門分別是能源密集型行業、非能源密集型行業和服務性行業。政府部門分別對企業的收入、家庭的勞動工資和資本收益征稅,并為支出融資。總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油氣和煤炭的副產品。碳交易政策限制經濟體的總排放量,并且出售排放配額為政府的額外收入。碳稅政策則針對單位碳排放征收排放稅。政策評價以環境損害程度來度量。本文所需參數是根據美國1960~2005年經濟數據來校準。
二、模型結論
為了對比理論模型,本文構建了實證模型來估計6個生產部門沖擊對排放和總產出的影響。沒有環境政策時,當各部門面臨一個正的生產力沖擊,將導致產出與排放都將上升,排放與產出在經濟動態中呈現正相關關系,并且理論模擬與實證數據的經濟動態基本一致。從各變量的順周期性來看,各部門的異質生產沖擊(假設任意一部門的生產率波動不影響其他部門的生產率)能解釋美國經濟數據波動性的2/3。本模型能夠正確刻畫經濟的一些基礎性特征,如總消費的波動比起總產出更為平滑,而總投資的波動性更強,勞動時間波動性則介于總消費與總產出之間。從不同部門產出波動也基本與數據吻合,如石油部門的產出波動率約為電力部門的4倍,而勞動與資本要素的波動率則為2倍。服務型行業波動率則最低。
當引入碳稅和碳交易政策后,首先碳稅政策平均而言使得碳排放總量下降約20%。其次,碳交易政策相比碳稅政策使得各經濟變量的波動性更低,這是因為碳交易政策實際上等價于控制了能源產出的波動,從而對經濟波動具有更強的減緩作用。同時本文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只有在能源部門受沖擊時,會使得兩種政策下的產出、消費和勞動時間會有顯著差異。
從部門(行業)間的聯動來看,無氣候政策下煤炭與油氣部門的產出與總產出是正相關的。然而,當引入碳交易政策后,所有沖擊下煤炭的產出都從順周期變成逆周期,而碳稅政策下只有能源需求沖擊(能源密集型企業生產率受沖擊)會變成逆周期。
除了產出與排放變量的周期性,另一種政策評價方式是福利比較。本文福利評價指標為消費補償(Consumption Equivalent),意思即為進入一種政策下,其對家庭部門的總效用水平等價于無政策下的消費增長或下降的百分比,換言之一種政策的實施結果等同于給家庭“免費”發放了多少補貼還是額外多征一筆稅。本文發現,只有在化石能源生產力沖擊下,碳交易政策比碳稅政策具有顯著更高的福利損失,無論是在中期(30年)或長期(100年)。而其他類型沖擊都是幾乎相等,這是因為碳交易政策下對能源產出的約束更嚴格。盡管家庭更厭惡消費水平的波動,然而消費水平本身于勞動時間也影響了家庭福利,從而因為碳交易政策因為約束更嚴格而更提高能源價格,降低了家庭消費水平,最終降低了家庭福利。
三、政策啟示
第一,碳交易政策相比碳稅政策能更有效的限制化石能源的生產與使用,從而放大了兩種政策下能源沖擊導致的各經濟變量波動差異。而在非能源沖擊下,兩類碳排放政策是等價的。
第二,碳交易政策能使得宏觀經濟波動更平緩,但是在福利的角度上看卻不意味著碳交易政策是一種更優的政策。當然在歷史經濟數據角度上看,由于能源沖擊不總是經濟波動的最主要來源,所以兩種政策并不具有太大差異。
第三,總生產率沖擊對兩種碳排放政策的影響是基本一致的,因為沒有涉及部門結構性差異,從而引起兩種政策的差異。
第四,從歷史上看煤炭與油氣部門的產出波動應當是幾乎同步的,但是本文發現在碳交易政策下會使得煤炭部門的產出會呈現逆周期性而碳稅政策則基本不變。這種政策差異需要政策制定者關注與權衡。
第五,對“碳稅與碳交易孰優孰劣”問題而言,兩種政策在福利的角度下看是基本等價的,這是因為歷史上能源部門沖擊對經濟波動影響程度小。從平滑經濟波動來看,碳交易制度更受青睞。但是如果未來能源沖擊成為經濟波動重要來源,則碳稅政策是更好的選擇。
最后,本文研究的是靜態的環境規制政策,這似乎是一種次優正常。對未來政策優化設計而言,應當考慮動態環境政策,即使得環境規制強度可以動態盯住一些經濟變量,從而能在減排和改善家庭福利取得更好的平衡。
“清潔能源革命已經到來。”6月25日,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Gates)在官方博客“蓋茨筆記”中表示,面對制造業、電力、農業、運輸業和建筑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一系列氣候技術已經經過驗證并準備......
5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牽頭,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編撰。《研......
中國科學院5月29日在上海發布的《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顯示,主要發達國家消費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產端碳排放,主要發展中國家則相反。專家呼吁,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全球碳排放核算體系。“基于消費......
全球減碳目標的共同實現,最終要靠各國攜手共進。評估不同消費主體所引發的碳排放動態,更有利于明晰生產者與消費者碳排放責任歸屬,更好地踐行公平正義。5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
國新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發表最新內容,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專項研究,對重點行業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
2024年2月2日,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碳排放標準化領域委員會標準立項評估會在線上召開,會議對3項團體標準進行了立項評估。會議由CSTM/FC95副秘書長韓曉莉主持,來自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海新能科近期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二代生物柴油產品種類主要有高凝生物柴油、低凝生物柴油、生物石腦油等,并儲備了生物航煤生產技術。二代生物柴油為烴基生物柴油,不同于一代酯基生物柴油。公司生產的二......
打磨了好幾年,法規性質的關于碳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文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于1月5日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審議。前一天,也就是1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