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科學家主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將體細胞重編程,得到了一種新型小鼠多能干細胞,這種細胞不論是形態還是分子都與之前的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大不相同,可分化成所有3種胚胎前體組織。該研究帶來了一個新的理念,即細胞重編程能獲得不同類型的多能干細胞。
這種根據絨毛形狀被稱為F類細胞的干細胞或只存在于體外,因為它們需要4個轉基因高水平表達。但這并不影響其實用性,它比其他干細胞增殖更快,而且具有低附著的特點,或可更安全、更有效地應用于生物學和醫學研究實驗。
斯坦福研究人員在只有8微米長的薄硅片上蝕刻類似條形碼的納米級復雜圖案,制造出了一種被稱為“光鏈路”的棱柱狀設備,其能將一束光分離成不同顏色(不同波長),并使它們朝不同的角度彎曲。這項技術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用光代替電來傳送數據,讓計算機更有效率、速度更快、更可靠。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于2012年合成了一種名為“XNA”的物質,能像DNA和RNA一樣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現在,他們用XNA合成出“XNA酶”。這種人造酶也能像天然酶那樣,啟動一些基本的生物化學反應,比如在試管中切開并接入天然的RNA鏈之中。新成果說明,除DNA和RNA之外,可能存在其他化學物質可啟動生命的形成和進化。同時,人工合成酶還有助于研發有針對性的藥物,啟動人體自然反應來對抗疾病。
要造出緊密的光子設備,就得在亞波長系統中存儲光。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UC)圣地亞哥分校工程師證明了一種有效捕獲光的新方法,利用一種由矩形金屬波導和光散射陶瓷組成的超材料設備,能使光停住并長時間保留在光腔中,并且更加穩定,不易受外界干擾。這項研究攻克了當前納米光學中一個重要難題,有望給光線路、數據存儲、生物傳感器、緊密太陽能電池等方面帶來突破。
英國倫敦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利用氧化鉻,開發出一種緊湊型納米薄膜電阻,薄膜中的氧-鉻質量比越大,電阻的阻值越高。這種高值薄膜電阻可應用于量子相滑移電路,而量子相滑移設備可用來重新定義電流的國際單位——安培,也可作為量子計算機的量子位。該研究成果有望推動量子計算器件和基礎物理研究的發展。
日本和美國的聯合科研小組在從南極鉆取的冰中找到了彗星塵埃顆粒,這是首次在地球表面發現彗星塵埃。在此之前,科學家們認為,微小的灰塵顆粒是無法穿越地球大氣層的。這項發現也意味著找到彗星物質的樣本比以前更加容易。科學家們希望通過深入了解彗星,揭示我們太陽系的起源之謎。
大約40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早期生命。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理論認為,是隕石或小行星等地外天體的撞擊觸發了關鍵的化學反應,從而產生了一些與生命有關的物質。現在,捷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重演了這一過程:他們利用激光轟擊黏土和化學物質湯,模擬一顆高速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的能量,最終生成了構建生命的至關重要的基本組件——形成RNA必需的4種堿基。這是首次通過實驗來檢驗“撞擊產生的能量可觸發關鍵化學反應”的理論,雖然并未證明地球生命就是由此誕生的,但這可能是這一過程的一個起點。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研團隊在不使用DNA的情況下首次創造出可進化的化學系統,向創造人造生命的可能邁進了一大步。他們使用一個以3D打印機為基礎的特制開源機器人來制造油滴,每個油滴都由四種化合物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以簡單模擬生物生命不同的基因型。機器人將油滴分為分裂、移動和振動等不同“性格”,作為“第2代”成員,然后讓其發生“基因突變”和“雜交”。從第1代進化到第21代的過程中,油滴的性格漸趨穩定,這種由機器人驅動的進化形式和自然選擇下的進化是類似的。這項研究為重新審視生命的起源和創造新的簡單化學生命形式提供了可能。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2月8日說,“好奇”號火星車破解了火星夏普山的形成之謎。其傳回的新證據顯示,這座位于蓋爾隕石坑中心的高山,可能是由一個大型湖床的沉淀物長期累積與風化所形成的。30億年前,蓋爾隕石坑可能曾多次變成湖泊又多次蒸發干涸。對此科學家的解釋是,古老的火星曾保持著一種氣候,能在紅色行星的許多地方產生長期存在的湖泊。
歐空局發射的“羅塞塔”號探測器發回了關于水的最新數據: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水蒸氣的構成與地球水有顯著差異,其水蒸氣中重氫(氘)與氫的比例達到了地球水的3倍。這暗示著在太陽系仍然年輕時,給地球帶來絕大多數水分的,也許是小行星,而非彗星。
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12月11日宣布,在該院接受VSV-ZEBOV埃博拉疫苗臨床試驗的4名志愿者出現并未被預計到的輕度關節疼痛癥狀,研究團隊決定暫停注射這種疫苗。目前調查正在分析關節疼痛是否為短期良性癥狀。該醫院計劃明年1月5日恢復對志愿者接種疫苗。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悉尼戶外的光電能源塔進行實驗,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提高到了40%以上,這是迄今最高紀錄。他們在能源塔上安裝了一種定制的光學帶通濾波器,它能反射特殊波長的光線,捕獲到更多通常被商用電池浪費的陽光,并以目前的太陽能電池根本無法企及的高效率轉換成電能。
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借助世界上最強大的激光器之一,在9公分長的等離子體管中對亞原子粒子進行加速,使其突破了小型加速器紀錄的最高能量狀態——4.25千兆電子伏特。在如此短的距離內,粒子獲得的加速度相當于傳統粒子加速器能量梯度的1000倍以上,刷新了激光等離子體加速器的紀錄。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將取自人類胚胎的細胞注入“嬰兒”實驗小鼠體內,使它們發育出了“半人半鼠”的大腦。由于人類細胞要高級得多,這就像讓實驗小鼠的大腦“提升功率”一樣。實驗結果顯示,這些擁有人類大腦細胞的實驗小鼠的記憶力是沒有接受注射的同伴們的4倍。不過,這項研究的目的并非要創造一個新的“超級鼠”物種,而是希望使小鼠的大腦更像人一樣,以幫助科學家加深對腦部疾病的認識。
祖細胞耗竭CD8+T細胞(Tpex細胞)由于其自我更新和快速增殖的獨特能力,如今已經成為了腫瘤免疫療法中的關鍵組分,而且這些細胞在擴張和分化成為功能性耗竭CD8+T細胞已經展現出了巨大希望,也能顯著增......
人體是怎么控制血糖平衡的?包括德國德累斯頓理工大學德累斯頓再生治療中心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向破解該謎團又邁出了一步。他們在胰腺中找到了一組特殊的“第一反應”細胞,這些細胞對于觸發血糖反應至關重要。相關論......
餐擼串侃出篇《細胞》 松弛感是一個網絡熱詞,那么科研人的松弛感是怎樣的?一群由不同單位年輕PI(課題組長)等組成的科研有緣人找到了答案。他們分別是西湖大學研究員解明岐、浙江大學研究員邵佳偉、......
記者8月2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醫院的陸前進、吳海競和龍海教授科研團隊在JournalofDermatologicalScience、EuropeanJ......
來自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及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科學家,成功繪制出人類腎臟最詳盡的單細胞圖譜,以前所未有的水平捕捉了健康和患病腎臟的復雜性,并在病程早期預測了慢性腎病(CKD)的進展。最新研究有望......
同學們都在知名期刊發表了論文,自己的研究卻毫無進展;無論實驗如何調整,都像在原地踏步;離提交博士論文進度報告只剩1個月,但連續開展了近1年的實驗卻宣告失敗……接連的失敗,讓ShreyaPramanik......
同學們都在知名期刊發表了論文,自己的研究卻毫無進展;無論實驗如何調整,都像在原地踏步;離提交博士論文進度報告只剩1個月,但連續開展了近1年的實驗卻宣告失敗……接連的失敗,讓ShreyaPramanik......
應用光遺傳技術,研究人員觀察到斑馬魚胰腺中的胰島β細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人體是怎么控制血糖平衡的?包括德國德累斯頓理工大學德累斯頓再生治療中心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向破解該......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在癌癥治療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治療過程可激起以T細胞為核心代表的抗腫瘤反應,這一過程還伴隨著腫瘤微環境(TME)的重塑和全身系統免疫的改變。然而,在結直腸癌......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并審議通過了備受矚目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這一舉措對于推動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細胞與基因療法行業,有望因此迎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