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12-17 16:31 原文鏈接: 地球還有恐龍后裔?科學家找到確實證據!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

    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

    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

    還要“老”1000多萬年

    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

    作為全世界發現

    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家

    徐星也被稱為“恐龍院士”

     

    恐龍如何演化出翅膀?

    究竟怎樣獲得飛行能力?

    中國古生物學家是怎樣印證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

    在野外“尋寶”會遇上哪些特殊困難?

    給恐龍起名字有什么講究?

    研究古生物學到底有什么意義?

    請聽“恐龍院士”的回答

     

    飛向藍天的恐龍

    地球上最早的恐龍來自2.3億年前,6600萬年前它們逐漸走向滅絕。19世紀英國學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提出,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假說。

    因為缺少關鍵化石證據,長期以來,主流學術界對于這一假說存在很大爭議,反對者的理由是,如果說恐龍變成了鳥類,為什么沒在恐龍化石上發現過羽毛?

    20多年前,在導師趙喜進的辦公室中,一塊標本引起了徐星的注意,“這是趙老師從云南采集的侏羅紀早期的小型恐龍標本,是鐮刀龍類。”他突然意識到,一些很像鳥的恐龍或者說鳥類的恐龍祖先,在侏羅紀已經出現了。

    自此,徐星開始專注于尋找帶羽毛的恐龍化石,持續收集完善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證據鏈。1997年,在遼寧北票有了意外發現!

    圖片

    ▲意外北票龍復原圖

    圖片
    ▲意外北票龍化石

    “在野外發掘結束的前一晚,一位當地人說他有一些碎標本,愿意捐給我們做研究。一堆破碎的化石堆放在角落,其中一塊化石隱約露出羽毛結構,當時那種感覺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后來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意外北票龍。”

    意外北票龍化石的發現,讓徐星更堅信了恐龍變成鳥類的科學假說是正確的。而后,“運氣特別好”的徐星又發現了小盜龍化石。

    “一些特征顯示,小盜龍有可能是生活在樹上的。從小盜龍開始,我們想更深入地了解恐龍到底是怎樣演化出飛行能力的。”

    圖片
    ▲小盜龍復原圖
    圖片
    ▲小盜龍化石

    更多的小盜龍化石的發現,讓徐星意識到,小盜龍不光胳膊上長羽毛,腳上也長了很寬大的飛羽,它也因此被命名為四翼恐龍——長著四個翅膀的恐龍。四翼恐龍不僅會飛,飛行能力還相當高。

    從前,每當我們提到鳥類的祖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而2009年,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的赫氏近鳥龍化石,比始祖鳥早了整整1000多萬年,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

    “我們第一時間意識到,它可能是恐龍向鳥類支系演化的第一個成員。”

    三代恐龍專家 重現恐龍世界

    1938年,被稱為“中國恐龍之父”的楊鐘健主持發掘了中國主導研究的第一具恐龍化石——許氏祿豐龍,就此開啟中國學者主導的恐龍研究。20世紀60至80年代,以董枝明、趙喜進為代表的第二代恐龍研究學者通過大量化石發掘,試圖解讀恐龍的系統演化、生活環境和遷徙規律。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和命名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而徐星是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家。從2004年起他開始用漢語拼音給恐龍起名,截至目前已參與命名了超過80種恐龍,比如帝龍(Di long)、寐龍(Mei long),它們的名字既有中國元素,也體現著生物多樣性。

    包括徐星在內的中國第三代恐龍學家,不僅在梳理恐龍與鳥類關系的證據鏈方面成果斐然,還以化石為基礎,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還原恐龍的生態和外貌特征,努力重現真正的“侏羅紀世界”。

    從戈壁草原到森林山澗,一把小鏟子、一件沖鋒衣,一挖就是幾個星期,這是他們的“尋寶”日常。

    “有一次,我們從山上下來后發現汽車剎車管徹底斷了,如果剎車管早斷半個小時,后果不堪設想。”

    在野外尋找化石除了要克服生活上的艱苦,還要應對心理問題。

    “一個野外團隊就十幾個人,時間長了,也有沮喪的時候。曾有隊員半夜三更要離開營地,因為心理承受不了了。”

    盡管異常艱苦,但徐星和同事們每次到野外都會非常興奮。從老一輩到新一代,中國古生物研究學者一直如此。

    “楊鐘健老先生在去世前幾個月還去野外考察,我的老師趙喜進70多歲時去了青藏高原,黃萬波老先生今年93歲了,就在此刻,他正在重慶的山上在采集哺乳動物的化石。”

    這種熱愛發自內心深處,因為沒有化石,就沒有古生物學。

    “研究恐龍實際上是幫助我們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歷史,包括每個時代的生態系統有什么特點、如何變成今天這個鳥語花香的世界。”

    還有很多化石等待徐星他們去挖掘,還有很多關于恐龍的謎題等待被解開。

    相關文章

    地球還有恐龍后裔?科學家找到確實證據!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

    竊蛋龍類恐龍再添新類群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

    恐龍時代化石填補鳥類大腦進化7000萬年空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

    恐龍如何成為地球霸主?最新研究重建這一過程

    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如何演化成為地球霸主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恐龍消化物(糞便和嘔吐物)的化石樣本,重建出恐龍崛起成為地......

    喜歡恐龍到研究恐龍他本科主動延畢,博士提前畢業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徐氏亞洲暴龍”:距今約1億年至6600萬年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恐龍1.8億年前或有體溫調節能力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現有哺乳動物和鳥類擁有的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源自約1.8億年前侏羅紀早期就出現的一些恐龍。相關論文發表于5月15日出版......

    1.8億年前可能就有“溫血”恐龍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和西班牙維戈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大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一些恐龍就進化出體溫調節能力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體溫調節是當今所有哺乳動物和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