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23 16:06 原文鏈接: 一篇論文8778個作者,署名占了17頁

    一篇論文有8778位作者是什么感覺?

    在PDF里,光作者列表就要占17頁

    有人試圖把所有名字排版在同一頁,字已經小到看不清。

    這篇論文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對撞機合作組,刷新了他們在2015年創下的5154個作者的記錄。

    粒子物理學科,像這樣大幾千人合著的論文越來越多,幾百上千作者的更是家常便飯。

    以至于ATLAS組發論文基本都要備注一下,這篇論文一共xx頁,從第x頁開始是作者列表。

    由于參與研究的人太多了,難以區分到底誰貢獻最大。

    所以該領域論文的慣例是不分第一作者,一律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這里順便提一個趣事,有位物理學家叫Georges Aad,由于姓里有兩個字母A,在ATLAS組過去發表的上百篇論文中他都是排第一位。

    不過在2016年出現一位學術新星叫Morad Aaboud,以后凡是Aaboud參與的論文,Aad只能排第二了。

    像這樣上千人合著一篇論文的現象,引起了不少人好奇。

    比如由于研究周期很長,最后完成的時候可能上百人的工作單位都變動了,作者列表維護起來的痛苦簡直無法想象。

    這篇論文中甚至有10位署名者在發表時已經去世。

    還有人提出,如果所有專家都參與了論文,那么誰來做同行評審呢?

    什么論文需要8000人合著?

    具體到這次的論文,講的是用大型強子對撞機研究粒子間的玻色-愛因斯坦關聯(Bose-Einstein correlations)。

    實驗使用的ATLAS對撞機建在瑞士和法國交界地下100米的洞穴中,長46米,直徑25米,重達7000噸,相當于一個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ATLAS運行起來,每秒超過10億個粒子以接近光速運動,相互發生碰撞。產生的數據量相當于地球上每個人同時進行20次電話交談

    如此龐大的數據中,卻只有不到百萬分之一是有研究價值的。

    實驗中篩選、處理數據也是非常龐大的工程,需要由分布在全球的超過130個超級計算機支持。

    ATLAS合作組織由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的181個研究機構參與,包括3000人的科學作者團隊和1200位博士生。

    在這次論文的8000個署名作者中,除了物理學家,還包括大量維護對撞機硬件的工程師、維護IT硬件的工程師,以及大量做數據篩選和分析的軟件工作者。

    像這樣的前沿研究,確實只能由大規模的國際合作來完成。

    但由此產生的論文署名人數膨脹的現象,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擔憂。

    “學術出版系統的崩潰”

    早在2015年,ATLASCMS兩個對撞機團隊合作的研究,曾在學術界掀起一陣熱議。

    一篇5154人署名、對希格斯玻色子的大小進行了更精確的估計的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紙質版正文包括參考文獻只有9頁,后面24頁都是作者和工作單位。

    同期另一篇關于稀有粒子衰變的論文,發表在Nature上。

    因為雜志版面有限,最終決定作者列表不會出現在紙質版上,只在網上發布。

    Nature當時還專門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對此作解釋說明。

    天體物理學家Peter Coles也在個人博客上談論了此事,將之稱為“學術出版系統的崩潰”

    他認為,幾千個作者如果都參與了論文寫作可能每個人只需要寫幾個字,這當然是不現實的。

    實際情況則是,幾千個作者里絕大部分可能都沒讀到過這篇文章,更不用說寫了。

    像他所在的天文學領域,儀器制造商也會列入作者名單里。

    較真的話,這些人根本不能算字面意義上的“作者”,但他們又確實在這項研究中作出了貢獻。

    Coles認為這背后反映出的問題是,一個人對科學研究的貢獻只能通過合著論文來體現是不合理的

    他建議學術出版可以像電影片尾的演職員表一樣明確出不同的分工,并分別量化他們的貢獻。

    與之配套的措施是,要改變只通過引用文章數量來評價一個學者的系統。

    我一直認為,現代學術出版業不是在促進而是阻礙了研究的交流。

    One More Thing

    最后,關于論文署名還有一些趣事值得分享。

    8778并不是目前作者人數最多的論文,最高紀錄高達57000人。

    就是那篇通過玩游戲參與蛋白質結構預測的研究,9人的核心研究團隊之外,57000人都是當時參與的游戲玩家。

    這篇文章發表在Nature上,玩個游戲也能登Nature,也是很神奇了。

    另外有網友提到,1975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原子行為的論文有兩個作者署名,但只有一個是人類Jack Hetherington,另一個則是他養的貓。

    這篇論文其實就是他一人完成的,但按照習慣,寫作的時候都用了復數人稱“我們”。

    當時的打字機并不能做到查找與替換,為了避免整個重新打一遍,他就把貓的名字加上了上去……

    結果這篇論文發表后有很大的影響力,那只貓還收到了加入全職加入大學物理學院任教的邀請。

    后來將論文寄給物理學國際會議的時候,簽名還用了貓的爪印。

    那么,現在這篇8778人的論文中,也說不準悄悄混進去了幾只貓?

    相關文章

    人工智能倒逼出版界“立規矩”

    2022年11月,OpenAI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ChatGPT。鑒于生成式AI可快速創建文本、圖像等內容,兩個月后,ChatGPT已作為作者,赫然出現在一些學術論文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數字......

    超200萬篇論文從網上消失,原因主要是這兩個

    近日,《自然》發表一篇題為《超過200萬篇研究論文從互聯網上消失》的文章。來自英國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研究人員MartinEve通過研究超過700萬篇數字出版物,發現超過200萬篇學術文章沒有得到妥......

    《數據與情報科學學報(英文)》:致力加深社會對科研生態的理解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

    學術風暴席卷!中國高校大規模自查,揭露撤稿和研究不端行為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發布通知,要求全國高校進行最近幾年的撤稿論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報檢查結果。盡管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實際上,科技部辦公廳在2023年4月27日已經發布了《關于......

    這一高校院士最新Nature及多篇論文遭質疑

    2023年12月13日,中山大學宋爾衛、蘇士成(導師宋爾衛)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umourcircularRNAselicitanti-tumourimmunitybyencodin......

    雙一流教授連續造假20篇文章,事后竟理直氣壯怪“電腦中毒”

    2023年,河南大學一教授的19篇文章在Pubpeer網站上被質疑存在圖片重復使用等學術不端行為。近日,論文的作者在Pubpeer上對一篇被質疑的論文進行了回應,表示已經向期刊方面提交了勘誤。截至目前......

    Hindawi等撤回大量中國學者論文,教育部:開展高校撤稿論文自查

    據武漢大學、山東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等高校網站近日消息,2023年以來,Hindawi等國外出版機構撤回大量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對我國的學術聲譽和學術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教育部科學技術......

    一博士狂編200多篇論文,被揭發后畏罪自殺....

    一博士狂編200多篇論文,被揭發后畏罪自殺,可他造成的撤稿影響直至今日還在繼續,更有人稱其的造假為科學史上最大的學術騙局之一。狂編200多篇論文發表,這個博士有點狠在著名學術打假網站Retractio......

    破紀錄|Nature:今年撤稿數量超1萬篇,超八成來自這家出版社

    12月12日,Nature發布一篇新聞報道:今年被撤回的文章數量急劇上升,截至2023年底撤稿數量已超過1萬篇,打破年度撤稿記錄。專家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各出版商正著力于清除大量存在的虛假和同行......

    這個科研成果全球第11的國家,不再“唯論文”

    根據西班牙國家評估和認證機構(ANECA)的新提議,該國備受詬病的科學家評價體系將徹底改革。在舊體系中,學術職業發展的唯一評價標準是發表論文。據《科學》報道,上月宣布的這一改革舉措提出,將首次評估西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