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桿菌(一)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屬于耶爾森氏菌屬(Yersina)。是引起烈性傳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國主義使用的致死性細菌戰劑。 一、生物學特性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陽性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養時,呈卵園形。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呈短鏈排列。 本菌為需氧及兼性厭氧菌,最適溫度為27~28℃,初次分離需在培養基中加入動物血液,亞硫酸鈉等以促進生長,在血平板上,28℃培養48小時后,長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邊緣呈花邊樣菌落,這種菌落形態為本菌的特征。在液體培養基中24小時孵育逐漸形成絮狀沉淀,48小時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從菌膜向管底生長出垂狀菌絲,呈鐘乳石狀。 鼠疫桿菌對外界抵抗力強,在寒冷、潮濕的條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條件下尚能生存。可耐直射日光1~4小時,在干燥咯痰和蚤糞中存活......閱讀全文
準備下一次卷土重來:鼠疫桿菌在變形蟲體內存活復制
鼠疫是一種極具傳染力的疾病,在過去1400年間奪走了成百上千萬人的生命。如今,全世界仍有36個國家會間斷性出現鼠疫爆發。而在每次爆發的間隔期,病原體究竟是在何處、以何種方式存活的?這大概是與鼠疫有關的首要未解之謎。天然鼠疫爆發的全球分布圖 和其它許多病原體不同,引發鼠疫的鼠疫桿菌無法在缺少保護
腺鼠疫的發病原因
鼠疫桿菌屬腸桿菌科耶爾森菌屬,為多形性,革蘭陰性兼性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需培養72小時以上。典型的鼠疫桿菌呈短而粗、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橢圓形小桿菌,菌體長約1.0~2.0μm,寬0.5~0.7μm,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或動力。從病人或死于鼠疫的人或動物取材的新
快速測試法確診鼠疫
瘟疫通常可通過抗生素進行有效醫治,但仍免不了還有人死于這類疾患。在中國、印度甚至美國的過去幾年中都曾出現過個別瘟疫死亡事件。所以盡可能快速檢測以提供感染信息很有必要。 2013年9月底,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報道了當年的的第三例鼠疫病例。一名52歲的男子可能通過跳蚤而被感染。此前,已經有
鼠疫疫苗的基本信息
鼠疫疫苗用于鼠疫的免疫預防,曾經得到廣泛使用,但未證實它是一種可有效預防鼠疫的做法。在暴發情況下不建議將疫苗用于直接保護。
鼠疫的病原理論分析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 病灶中呈多形性。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蛋
鼠疫疫苗的適應癥
用于疫區2-60歲居民的預防接種,使產生對鼠疫的主動免疫。每年接種1次,遇有疫情,疫區居民在第一次接種后6月再種一次。接種后10日開始產生免疫力。接種后10日開始產生免疫力,1個月達高峰,6個月后開始下降,1年后消失。
鼠疫疫苗的不良反應
劃痕接種局部可有輕微紅腫,沿劃痕線可有輕度浸潤,于接種后24-30小時達高峰,以后逐漸消失。一般無全身反應,偶有微熱,不適,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可自行消退,不需任何處理。皮上劃痕用鼠疫疫苗誤用于注射,則可引起嚴重臨床反應,局部嚴重紅腫,甚至無菌化膿、潰瘍。全身反應有高熱,局部淋巴結腫痛,頭痛,不適。
鼠疫疫苗的研究進展
1、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學教授于2006年致力于研究煙草鼠疫疫苗,一旦成功表示將繼續展開蔬果疫苗以預防鼠疫。2、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人員于2006年正在開展鼠疫亞單位疫苗和活載體疫苗的研究,認為亞單位疫苗融合蛋白的保護效果較好,有望進一步研究。
鼠疫的病原理論分析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 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 病灶中呈多形性。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
鼠疫疫苗的適應癥
用于疫區2-60歲居民的預防接種,使產生對鼠疫的主動免疫。每年接種1次,遇有疫情,疫區居民在第一次接種后6月再種一次。接種后10日開始產生免疫力。接種后10日開始產生免疫力,1個月達高峰,6個月后開始下降,1年后消失。
鼠疫耶爾森菌簡介
鼠疫耶爾森菌俗稱鼠疫桿菌,是烈性傳染病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自然疫源性傳染病,通過直接接觸染疫動物或節肢動物叮咬而感染。臨床常見腺鼠疫、敗血型鼠疫和肺鼠疫。 1.生物學特征 (1)形態與染色:鼠疫耶爾森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形態短而粗,兩端鈍圓,兩極濃染,大小為(1.0~2.0)μm×(0.5~0
何宏軒:鼠疫,全是跳蚤惹的禍
7月16日,甘肅省玉門市一人因為接觸了死旱獺,感染鼠疫,3日后醫治無效死亡。疫情一出,當地立即采取措施,暫時封閉城市,隔離了相關人員。同時,這件事也讓這種發病急劇、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重回公眾視線。 在人類歷史上,鼠疫曾經奪走不少人的性命。引起鼠疫的鼠疫桿菌直到1894年方被發
研究發現5000年前古人感染最早鼠疫,缺傳播關鍵基因
鼠疫,是一種由鼠疫耶爾森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歷史上曾是導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十四世紀時被稱為“黑死病”,當時殺死了歐洲多達一半的人口。在最近報道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一具有5000年歷史的狩獵采集者遺骸中,發現了最古老的耶爾森氏鼠疫桿菌。 6月29日,細胞出版社(Cell Pre
我國現有11個鼠疫疫源地-甘肅省為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7月17日,甘肅省玉門市確診一例肺鼠疫病例,導致一人死亡。國家衛計委以及甘肅省、酒泉市三級專家組已展開疫情防控工作。請關注——人們該如何認識和預防肺鼠疫? 7月16日,甘肅省衛生計生委接酒泉市衛生局報告一例疑似鼠疫病例王某某,省、酒泉市、玉門市三級專家根據該患者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史和省級專家組
關于腺型繼發敗血型鼠疫的病原學介紹
鼠疫的致病菌為鼠疫菌,其分類學位置為細菌域、變形菌門、γ-變形菌綱、腸桿菌目、腸桿菌科、耶爾森菌屬、鼠疫耶爾森菌。鼠疫菌在光學顯微鏡下為革蘭染色陰性、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短小桿菌,菌體長約1-2μm,寬0.5-0.7μm,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基因組由一條環狀染色體(約4.6Mb)和3個質粒(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基本介紹
敗血型鼠疫又稱暴發型鼠疫,是鼠疫桿菌引發的疾病。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
診斷敗血型鼠疫的基本介紹
對第一例病人及時發現與確診,對本病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 (一)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曾有鼠間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區史;有接觸可疑動物或類似患者。 (二)臨床資料 根據各型臨床特點。 (三)實驗室診斷是確定本病最重要依據。對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細菌學檢查,對疑似鼠疫尸體,應爭取病解或穿刺取材進行細菌
治療敗血型鼠疫的相關介紹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癥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嚴格的隔離消毒患者應嚴格隔離于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
預防敗血型鼠疫的相關介紹
(一)嚴格控制傳染源 1.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 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
治療敗血型鼠疫的相關介紹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癥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嚴格的隔離消毒患者應嚴格隔離于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
鼠疫疫苗的病原理論分析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 病灶中呈多形性。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蛋
鼠疫疫苗的使用注意事項
皮膚劃痕用制劑,嚴禁注射,僅供皮膚劃痕用。安瓿有裂紋,標簽不清,制品過期失效者不可使用。患嚴重疾病、免疫缺陷者及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妊娠或哺乳前6個月者禁用。疫源地,或通過疫源地的人員應每年免疫1次。皮下注射的不良反應大于劃痕法,皮下注射與皮上劃痕所用濃度不同,應注意。
鼠疫疫苗的使用注意事項
皮膚劃痕用制劑,嚴禁注射,僅供皮膚劃痕用。安瓿有裂紋,標簽不清,制品過期失效者不可使用。患嚴重疾病、免疫缺陷者及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妊娠或哺乳前6個月者禁用。疫源地,或通過疫源地的人員應每年免疫1次。皮下注射的不良反應大于劃痕法,皮下注射與皮上劃痕所用濃度不同,應注意。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鑒別診斷
(一)腺鼠疫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急性淋巴結炎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2.絲蟲病的淋巴結腫 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3.免熱病 由免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
鼠疫耶爾森菌的概述
鼠疫耶爾森菌(Y. pestis),俗稱鼠疫桿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種人獸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人類鼠疫多為疫鼠的跳蚤叮咬而感染,是我國法定的甲類傳染病。 直至十九世紀末,鼠疫耶爾森菌才被分離和命名。此菌引起的是嚙齒動物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易釀成大流行,從公元6
古老DNA追溯黑死病起源
一項對古代基因組的研究顯示,14世紀在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暴發的一場瘟疫中,許多人死于引起鼠疫的耶爾森氏菌菌株,該菌株產生的病原體在幾年后又導致了黑死病。 “這就像找到了所有菌株聚集的地方。”該研究的共同負責人、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古遺傳學家Johannes Kraus
鼠疫快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
鼠疫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引起一種自然疫源性的烈性傳染病。因其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社會危害性大,被我國法定為甲類傳染病。鼠疫主要通過鼠蚤類傳播,曾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暴發流行。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癥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腺鼠疫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急性淋巴結炎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2.絲蟲病的淋巴結腫 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3.免熱病 由免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
新石器大衰退可能與鼠疫有關
丹麥科學家研究發現,反復暴發的鼠疫或導致斯堪的納維亞的新石器時代人口減少。對100多名個體的古DNA分析揭示了這些農民的命運,并再現了他們的親密家庭生活。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距今5300~4900年間,歐洲許多地方的新石器人口發生了驟減,這也被稱為“新石器大衰退”。科學家之前提出過不同解釋,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監測方案介紹
衛生部印發《全國鼠疫監測方案》,以通過主動監測,系統收集人間和動物間鼠疫的相關信息,盡早發現疫情,及時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與流行,掌握疫情的動態和趨勢,為鼠疫的預測預警和制定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該方案包括監測目的,人間鼠疫監測,動物鼠疫監測,監測系統的組成與職責,資料收集、分析、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