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訊—地球與環境》9月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可持續的海產品能夠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為滿足人口規模的增長,全球人類飲食需要在更具營養的同時減少氣候足跡。人們已知海產品是良好的蛋白、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來源,此前的研究表明,在飲食中用海產品替代肉類有著潛在的環境益處。然而,試圖降低氣候排放的未來飲食策略通常促進的是基于植物的“綠色”飲食,忽略了基于海產的“藍色”飲食潛力。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達爾豪斯大學Peter Tyedmers、哥德堡市瑞典研究院Elinor Hallstr?m和同事,從2015年的大范圍漁業及水產養殖來源中,分析了全球重要野捕和養殖來源海產品的營養密度和氣候影響。
他們發現,野外捕撈的鮭魚、鯡魚、鯖魚和鳀魚,以及養殖的貽貝和牡蠣,在相同營養價值下氣候影響最低。經分析的海產品中,有一半營養密度高于牛肉、豬肉和雞肉,而溫室氣體排放則較之更低。生產和捕獲方法的差異會給每一物種的氣候影響帶來很大不同。作者建議,為進一步降低排放,漁業應采用節能高效的捕撈技術,重建枯竭的種群,同時養殖更多未被食用的魚類和貝類,并找出更多對氣候友好的魚飼料來源。
這項研究專注于溫室氣體排放,而非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但這些發現仍凸顯出海產品提供有益氣候的可持續且富含營養食物來源的可能性。研究人員認為,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和欠佳飲食的政策應促進可持續的海產品消費。
5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牽頭,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編撰。《研......
中國科學院5月29日在上海發布的《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顯示,主要發達國家消費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產端碳排放,主要發展中國家則相反。專家呼吁,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全球碳排放核算體系。“基于消費......
全球減碳目標的共同實現,最終要靠各國攜手共進。評估不同消費主體所引發的碳排放動態,更有利于明晰生產者與消費者碳排放責任歸屬,更好地踐行公平正義。5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
國新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發表最新內容,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專項研究,對重點行業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
2024年2月2日,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碳排放標準化領域委員會標準立項評估會在線上召開,會議對3項團體標準進行了立項評估。會議由CSTM/FC95副秘書長韓曉莉主持,來自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海新能科近期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二代生物柴油產品種類主要有高凝生物柴油、低凝生物柴油、生物石腦油等,并儲備了生物航煤生產技術。二代生物柴油為烴基生物柴油,不同于一代酯基生物柴油。公司生產的二......
打磨了好幾年,法規性質的關于碳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文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于1月5日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審議。前一天,也就是1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
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由于碳排放權交易是在探索中誕生的新事物,在政策先行、市場先試下,近年來發展成果顯著,但也出現相關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