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我的一生做成的兩件半事,其實這些都是我和團隊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診早治,大幅度提高療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過去一般沒有活過5年,通過綜合治療,縮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就是肝癌轉移和復發相關研究,盡管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高轉移人肝癌模型系統,這個系統國際上沒有,但是我們除了發現干擾素有一定的預防轉移的作用以外,并沒有大幅度提高療效,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很難進一步提高療效。”
10月24日晚6時30分,94歲高齡的湯釗猷走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蔡冠深報告廳講臺,帶來一場講座《我一生做成兩件半事》。湯釗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外科學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從醫70年,湯釗猷55年研究肝癌,一直為提高患者生存率而努力奮斗,也是國內罕見的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科學家。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在此次講座致辭時表示,2006年,湯釗猷獲評上海市科技功臣,他時任《解放日報》總編輯,至今仍清晰記得,當時刊登的報道標題正是《攻克剩下的“半件事”》。盡管在湯釗猷看來只能算“半件事”,但當年76歲的他依然壯心不已、奮斗所系。
現場,湯釗猷寄語復旦學子“要重視青少年時代”,同時也表達自己作為一名臨床醫生的感悟,“在臨床上,提高療效是硬道理,搞科研寫論文,不能只跟風,不能只為SCI,要使病人獲益,才是最關鍵的。”
“作為臨床醫生,提高療效是硬道理”
對湯釗猷來說,他永遠也忘不了20世紀60年代的肝癌病房。他用“走進去,抬出來”六個字來形容,“那時候肝癌是急轉直下的絕癥,病人一進來,短則幾天,長則幾個月,5年生存率只有3%。”
“這么短的時間遇到那么多的死亡,我終身難忘。”湯釗猷曾經歷過肝癌病房里,5年死了500名病人,一輛推車要送兩具遺體,他和同事在一起,手術從白天開到晚上,搶救是一種常態,一度經歷過“5分鐘死了2個病人”。
這樣的現狀促使湯釗猷下定決心一步步攻克肝癌。1968年,曾專注血管外科多年的他,投入到肝癌臨床研究上。
1964年,國外研究人員發現,在肝癌病人身上檢測出甲胎蛋白(AFP)偏高。很快就有學者前往非洲研究甲胎蛋白是否有早期診斷肝癌的價值,但最終沒有證實甲胎蛋白在早診斷方面的價值。
為何肝癌這么高發?1972年湯釗猷啟動一項調研,地點放在當時的肝癌高發地江蘇啟東,通過一年的調研發現,甲胎蛋白偏高但并無肝癌臨床癥狀者,一年內死亡率竟高達80%。當時他想,甲胎蛋白很可能是早期肝癌的標志物。
經過手術驗證,他和團隊成功實現單純用驗血中甲胎蛋白診斷早期無癥狀小肝癌,大幅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數據顯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山醫院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2.8%,而1998-2009年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44.0%。
他還通過一步步的研究證實,局部切除代替肝葉切除,既可切除小肝癌又風險較低,取得了過去從未見過的5年生存率。此后他又證實,小肝癌切除后、無癥狀復發的,再切除仍然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
湯釗猷說,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提高療效是硬道理,搞科研寫論文,不能只跟風,不能只為SCI,要使病人獲益,才是最關鍵的。
走上國際舞臺,研究結果被國外學者認可
湯釗猷的研究得到了國際專家的認可。1979年,湯釗猷獲得美國癌癥研究所頒發的寫著“早治早愈”中文字樣的金牌。
三年之后,他撰寫了《亞臨床肝癌》(英文版),這也是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亞臨床肝癌的概念,被現代肝病學奠基人Hans Popper譽為“人類認識和治療肝癌的重大進展”。
1978年,他首次出國,參加第12屆國際癌癥大會,輾轉飛行了34個小時,花費近萬元,被告知自己在此次大會的發言被安排在最后一天。在此次大會的肝癌專題會上,6位國際名家一一作報告,他聽下來覺得沒有提高肝癌療效的內容,自己是最后一天上臺講,他準備了7張圖,最終講了6分鐘,做了小肝癌研究的發言。
這一次發言,吸引了國際名家的注意。湯釗猷回憶,1986年共有百次國際會議邀請他去講座,他到過25個國家。1990年,他不僅在國際癌癥大會上發言,還受邀成為會議共同主席。1994年,他成為會議主席,由他來邀請會議共同主席和大會報告者。此外,他還連續為國際抗癌聯盟主編的《臨床腫瘤學手冊》撰寫三版肝癌章節,將中國學者的治療方案推向世界。
湯釗猷強調“質疑”的重要性,肝癌從“不治”到“部分可治”,都是源于質疑,因質疑肝癌是急轉直下的絕癥,才激發了他去尋找早診早治的途徑,而開創甲胎蛋白的無癥狀診斷、局部切除解決手術難題、無癥狀復發的再切除,這一切都基于自己的質疑。
現場,當一名來自復旦醫學院的臨床醫學生提問“如何更好地平衡科研與臨床”,湯釗猷對此回答:“科研是為臨床服務的,再忙也要擠出時間。”專注臨床研究外,湯釗猷也熱衷于傳播科普,曾撰寫近百篇科普文章和多本科普書,其中包含抗癌三部曲系列著作。
在他看來,癌癥是無法被徹底消滅的,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變化而來,不是外來入侵之敵,還有可能被改造。在他的病人中,也不乏高齡肝癌患者,在經歷了手術切除、癌轉移、化療等綜合治療后,仍然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生活。
活動最后,他還寄語復旦學子:“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時代終日乾乾,我們一定要重視青少年時代,這是人生最有活力,最不怕天高地厚,最能夠成功一番事業的時代。”
“今天要講我的一生做成的兩件半事,其實這些都是我和團隊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診早治,大幅度提高療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過去一般沒有活過5年,通過綜合治療,縮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今天要講我的一生做成的兩件半事,其實這些都是我和團隊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診早治,大幅度提高療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過去一般沒有活過5年,通過綜合治療,縮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今天要講我的一生做成的兩件半事,其實這些都是我和團隊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診早治,大幅度提高療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過去一般沒有活過5年,通過綜合治療,縮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癌細胞是變色龍,其會完全改變代謝狀況從而不斷生長,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ArgininereprogramsmetabolisminlivercancerviaRBM39”的研究報告......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全國醫療服務項目技術規范(2023年版)的通知》(下稱《技術規范》)。在實驗室檢查方面,《技術規范》從低值耗材分檔、基本人力消耗及......
哈佛大學醫學院張學宏教授等人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發表了題為:Sugar-SweetenedandArtificiallySweetenedBeveragesandRiskofLiverC......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黃愛龍/唐霓團隊在代謝領域權威期刊CellMetabolism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ighdietaryfructosepromoteshepatoc......
中國是肝癌大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及早識別高危人群并對肝癌做出早期診斷是提高患者總體生存率的關鍵。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沈鋒教授研發創建了肝癌診斷模型(ASAP),用......
——分論壇、質譜應用實操培訓及學術沙龍2023年7月17日,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分析測試百科【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天津市首屆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在天津順利......
——天津首屆生物及臨床質譜主題分論壇及企業衛星會主題分論壇本次分論壇包括血藥濃度、藥物基因檢測、臨床與質譜、合成生物學、整合醫學、臨床多組學6大主題論壇。分論壇分別由生物醫學、臨床質譜等相關行業高尖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