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基于抗體的免疫療法與基于化學藥物的化學療法,一直是臨床上癌癥治療的兩大治療策略。傳統小分子藥物指針對大眾常見病的化學口服藥物,曾是支撐制藥工業的主打產品;抗體等生物大分子藥物選擇性好、脫靶副作用少見、除了物質專利外還有工藝、純化的多層專利保護優勢,成了制藥工業新時代的“弄潮兒”。 在過去,藥企研發小分子藥物,通過修改官能團就可以測試藥物活性,人們為了不用打針傾向于選擇小分子(化學)藥物較好;而現在許多單抗對腫瘤的治療效果要比一些小分子抗腫瘤藥物要好,至少不用在殺死腫瘤細胞前殺死病人。 不過我們也需要正視:小分子是通過化學合成的,可以很輕易地進入細胞內部達到目標靶點,缺點是并不能與所有的靶點結合;生物制劑,尤其是單克隆抗體等大分子,只要目標是在細胞的表面,一般可靶向到任何目標,因此很受歡迎,缺點是不易透過,且多數情況下需要注射。因此,將“小分子”安插在“大分子”的翅膀上形成的抗體-藥物偶聯劑(ADCs)彌補了二......閱讀全文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在過去幾年里,癌癥免疫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誕生給腫瘤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雖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卓越療效展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癥方面的巨大潛力,但是很多癌癥患者對這一創新療法并沒有響應。近些年來,人們經常會聽到腫瘤可以分為“熱”腫瘤和“冷”腫瘤兩大類型,這兩種類型的腫瘤有什么區別?對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JCI:為何癌癥靶向免疫藥物有時會失效? DOI: 10.1172/JCI128644 近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做出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發現有助于科學家理解為什么某些腫瘤微環境中缺乏
小分子褐藻糖膠具備多種不同的生物與藥學活性,例如抗癌/抗腫瘤、抗增生、抗發炎與免疫調節功能[1-3],并且與小分子褐藻糖膠相關膳食補充品和營養醫學食品近年愈來愈獲重視。上海市科林臨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長期投入各項小分子褐藻糖膠在輔助性療法的轉化醫學應用,在2019年由上海市科林臨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
2004年6月,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姑娘分到我這里做檢查。她那年22歲,剛剛訂婚。在畢業前的幾個月里,雪莉(化名)一直被咳嗽搞得不得安寧。CT(computed tomographic,即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她的雙肺有多處陰影,而進一步的活組織檢查顯示,這是一種來自皮膚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肺
炎熱的八月,由火石創造舉辦、生物探索協辦的《2017杭州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與投資洽談會》在蘇州獨墅湖湖畔舉行,筆者有幸見到了“科普達人”、蘇州偶領生物總經理兼執行董事謝雨禮博士。他撰寫的系列科普文章在行業社交媒體受到了廣泛傳播與稱贊。 據悉,謝雨禮博士畢業于南開大學化學系,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
2017年6月30日至7月2日,第二屆“中國光谷”國際生物健康產業博覽會(下稱“生博會”)將在湖北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召開。生博會是由國家衛計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別支持,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承辦的我國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生物領域專業展會。 生博會以“創新引領、生命健康
著名歷史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曹樹基在5月7日上午新開了微博,聊的不是歷史,卻是“免疫療法”。 一周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在視頻會議中重申,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在2015年施行的最新規定中,屬于臨床研究,不能進入醫療臨床應用。 曾在我國遍地開花的免疫細胞療法就這樣被“一劍封喉”。 這讓曹
著名歷史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曹樹基在5月7日上午新開了微博,聊的不是歷史,卻是“免疫療法”。 一周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在視頻會議中重申,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在2015年施行的最新規定中,屬于臨床研究,不能進入醫療臨床應用。 曾在我國遍地開花的免疫細胞療法就這樣被“一劍封喉”。 這讓曹
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在癌癥治療上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諸多新藥研發公司也正在開發免疫療法組合,提高療效。今日,《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學·轉化醫學》)在線刊登了華人學者顧臻教授團隊的一項新研究——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凝膠藥劑,能在腫瘤部位依
昨日,Curis宣布,美國FDA已經接受了該公司產品CA-170的新藥研究申請(IND)。總部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萊克星頓的Curis是一家專注于人類癌癥藥物研究和開發的生物技術公司。CA-170是一劑口服小分子,用于靶向抑制免疫檢查點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 T細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抑制
1. 腫瘤免疫治療 腫瘤免疫治療是指通過免疫系統的被動或主動免疫來控制和殺滅腫瘤的一種治療方法。與傳統醫療手段在物理和化學層面上殺滅腫瘤細胞不同,腫瘤免疫療法通過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來控制和殺滅腫瘤,具有不良反應小、特異性強等優點。根據治療原理的不同,免疫療法主要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刺激、腫瘤疫
1. 腫瘤免疫治療 腫瘤免疫治療是指通過免疫系統的被動或主動免疫來控制和殺滅腫瘤的一種治療方法。與傳統醫療手段在物理和化學層面上殺滅腫瘤細胞不同,腫瘤免疫療法通過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來控制和殺滅腫瘤,具有不良反應小、特異性強等優點。根據治療原理的不同,免疫療法主要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刺激、腫瘤疫
當Ian Taylor博士在報紙上看到一家新興生物科技公司將專注于開發靶向蛋白降解劑時,他立即對這家公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多數小分子藥物通過阻斷蛋白的活性位點來抑制蛋白功能,而這家名為Arvinas的公司在尋找為“PROTACs”的小分子,它們能夠利用細胞的蛋白降解機制來將蛋白完全銷毀。“我對
近年來納米技術變得越來越火,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各種疾病的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腫瘤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免疫學疾病的干預、疫苗運輸及增效等。在此,小編為大家盤點了納米技術如何助力各種疾病的免疫療法。 【1】Nano Res:納米金顆粒可明顯增強細胞因子抗癌療法的效力
2016年Lancet雜志在公布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中指出,全球每年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8927.4萬人,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從2006年到2016年,腫瘤死亡人數增加了17.8%。如今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而針對癌癥的研究和治療也成為了當前臨床醫學的重要研究熱
POCT,快速檢驗(point-of-care testing),指在病人旁邊進行的臨床檢測(床邊檢測bedsidetesting),通常不一定是臨床檢驗師來進行。是在采樣現場即刻進行分析,省去標本在實驗室檢驗時的復雜處理程序,快速得到檢驗結果的一類新方法。國外曾有不少與POCT相關的名詞
本文轉載自“學術經緯” 日前,《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治療胰腺癌的研究論文,并吸引了不少報道。研究人員們發現,一種小分子藥物能夠促進免疫反應,有效攻擊腫瘤。在小鼠實驗中,它能有效減少胰腺癌的腫瘤生長與轉移。 這項研究之所以引起許多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T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 Immunol:鑒定出對抗特殊靶標的T細胞 doi:10.1038/s41590-019-0544-5 當接種疫苗,或者解除過敏原以及微生物病原體之后,免疫系統激活,產生的T細胞亞
2016年6月3日至7日,來自各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齊聚美國芝加哥參加2016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會上科學家們相繼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生物谷也對相關研究報告進行了及時更新,那么今年的臨床腫瘤學會年上有哪些突破性研究進展值得一讀呢?小編對部分研究進行了匯總! 【1】ASCO2016:惡性癌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肝星狀細胞(HSC)活化和穩態的關鍵節點之一:CUGBP1-IFN-γ mRNA的相互作用,并借助天然小分子化合物q酮,調控這個關鍵節點,從而實現通過激活內源性抗肝纖維化信號治療肝纖維化的目的。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在癌癥領域的研究進展,他們逐漸發現腫瘤血管或許能夠作為開發新型抗癌療法的靶點,當然,腫瘤形成的血管對于腫瘤的擴散和進展也至關重要,那么科學家們如何以腫瘤血管為基礎來開發治療癌癥的新型療法呢?本文匯總,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各位! 【1】Nat Commun:新靶點
創新藥物產出數量創新低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的《2016年度新藥審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FDA共批準了22個新分子實體藥物,包括15個化學藥(NDA)、7個生物制劑(BLA),這一數字創下了自2007年以來的新低。 與2015年的45個新藥相比,2016年FD
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于國內及全球生物醫藥產業來說,可謂艱難前行。創新藥物產出數量相比2015年顯著下滑,創2007年以來最低,中國甚至無一原創性新藥批準上市。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創新藥研發水平仍在提高,中國藥企走向世界的步伐正在提速。 天津藥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已連續5年為
在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暨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成就展上,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就藥物干預三個紀元的歷史過程、特征與發展趨勢,以及在藥物干預第三紀元(細胞療法)背景下的中國醫藥創新做了介紹。 他提到,自1763年埃德蒙?斯通從柳樹皮中提取阿司匹林以來,
一、生物應答調節劑的概念 早已發現,機體對抗原的特異免疫功能可以通過抗體或免疫細胞轉移給其他個體,稱為被動免疫療法,或過繼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近30年來,免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是確認為免疫系統本身,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甚至免
對于細胞凋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50年前,但直到1984年,細胞凋亡途徑中的一種重要蛋白Bcl-2蛋白家族被發現,這個領域才迎來研發熱情的真正爆發。如今,每年有關細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的文章和相關出版物有20,000份,而Bcl-2蛋白家族是其中最重要和經久不衰的靶點之一。 Bcl-2蛋白家族在腫
個體化治療和免疫療法成創新熱點 2014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的個性化藥物僅占21%,2015年增長至28%,其中抗腫瘤藥物增長至35%。這與業界對個性化藥物優先審批有關。針對遺傳性罕見病的新藥的批準數量也在擴增,這反映了基因組學和個性化藥物的進步。 數據分
越來越多的新藥物用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腫瘤,這已經成為癌癥治療的焦點。例如,不同形式的免疫療法-檢查點阻滯劑,癌癥疫苗和CAR-T細胞-已經在停止或縮小某些晚期癌癥患者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延長了癌癥患者(如黑素瘤)的生命。 然而,目前免疫療法只能幫助少數患有特定癌癥類型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