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層南風為主要特征的東亞夏季風環流是東亞季風區水資源的主要來源。現代氣候資料和古氣候證據均顯示,東亞夏季風環流偏強會導致東亞雨帶偏北和北方降雨偏多;反之亦然。最近十余年來,各種不同復雜程度的氣候模式較為一致地顯示,氣候變暖會導致東亞夏季風環流增強。緯向海陸熱力對比和青藏高原的熱力強迫都是驅動東亞夏季風形成的關鍵因素;在變暖氣候背景下,究竟是哪個因素驅動了東亞夏季風環流的增強? 圍繞這一問題,暨南大學何超、中山大學王子謙、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Tim Li開展了合作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變暖導致東亞夏季風環流增強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熱力強迫的增強。首先,從更大的空間視角來看,亞洲低層大氣環流對氣候變暖的響應表現為圍繞青藏高原的異常氣旋環流,而東亞地區低層南風的增強是這個異常氣旋環流的一部分。第二,東亞陸地升溫幅度大于西太平洋的現象存在于全年各個季節,冬季更明顯;但東亞低層南風的增強僅出現在夏......閱讀全文
輿論質疑增多 主流媒體報道氣候變暖懷疑派觀點篇幅明顯增加,權威刊物開始注意選登反主流派觀點的評論文章,網民對氣候變暖問題的質疑也出現了相當強烈的反彈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后,歐美輿論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質疑聲顯著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
――關于當前氣候變化若干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 資料圖片:這是位于北極附近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條冰川。自1966年以來,這條冰川已縮減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氣候變暖速度的兩倍,這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
16位科學家共同發表文章對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一說提出質疑。 以下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學家共同署名: 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或許是當代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政治候選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有這樣一種被人反復提及的說法: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要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變暖。但政治候選人
——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齊曄 “近20年,我一直在環境氣候科學這個領域工作,與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都有接觸。對氣候變暖,上世紀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學家一直有質疑;但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是正常現象——允許不同的聲音,要求大同存小異,要看共識。”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早已
自2009年底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發生“氣候門”事件以來,部分科學家和媒體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質疑,甚至徹底否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核心結論。極端的意見甚至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鬧劇和騙局。這些情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困惑。 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爭論和質疑的
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南京市區道路上擁堵的機動車。“低碳”成為2010中國科博會的主題 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中國國家地理:全球變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農業生產上一般認為,≥10℃積溫2000℃等溫線代表了種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積溫數,積溫到達2300℃時,水稻可以穩定生長。隨著氣候變暖,黑龍江省的積溫帶明顯北移,水稻種植范圍也逐漸向北部地區推移和擴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
全球氣候正在經歷的近百年變暖過程,被普遍認為“極其可能”是人類影響造成的。然而,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的格局,是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由于自然氣候系統的復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也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因此要客觀地認識百年來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要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
今年的8月8日是“全球變暖”這個術語誕生35周年紀念日。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歲,正是“雖立而惑”的年齡。看看國際上關于全球變暖的爭論,全球變暖問題確確實實是“雖立而惑”:全球多數人認同全球變暖是客觀事實,但也有部分人對此持有異議,對怎樣應對全球
編者按 201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這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規劃,對于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綜合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氣候變化及其適應行動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為了幫助各級部門和全社會多方面深入了解《戰略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多位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權威科學家近日宣稱,英國近期異常嚴寒的天氣僅僅是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開端。這一說法將是對多年來一直被熱炒的全球氣候變暖理論的一個巨大挑戰。 科學家們認為,現在全球氣候已經進入了一個“寒冷模式”,全球性氣溫將呈現
5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研究員學科組與國內同行合作完成的關于末次冰消期東亞海洋、陸地氣候轉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2萬年來,全球氣候從寒冷的冰期向溫暖的間冰期變暖過程中,在東亞地區,海洋變暖超前陸地氣候變暖約3~
今年冬天格外冷。在剛剛過去的“霸王級”寒潮中,全國降溫8℃以上的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降幅12℃以上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北京、河北、山東多地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么今年還這么冷?”很多民眾不解。 “殊不知,我們現在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海冰銳減,一只北極熊母親和她的兩只6個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記者1月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 分析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上層2
歐亞近期出現的極寒天氣成了世界關注焦點。 2月12日,掀開了又一輪寒潮的序幕。據捷克捷通社報道,當天有23人在寒流中凍死街頭。媒體稱,13日,歐亞氣溫還要再次下行。與此相應,許多著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對“全球變暖”之說提出質疑,認為沒有必要為抑制全球變暖而大動干戈,而且持這種觀點的
據國外媒體報道,氟是對人有害的氣體。這種元素目前仍被用于制造各種人造氣體,這些氣體中有的導致人暴露于灼人的紫外線下,有的甚至在導致地球變暖。 “氟就像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化學教授Andrea Sella介紹說,“它瞬間就能與除了氦、氖、氬以外的其它元素發生反應。” 如果你看到過純的氟元素
《自然》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溫幅度將超出預計的“紅線”。專家表示,升溫4攝氏度,是在人類不減排溫室氣體前提下的一種可能性,但我們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國《自然》雜志2013年12月31日在線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最新氣候變化預測模型顯示,如果人類不立即減少溫室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1月30日拍攝的極寒天氣中的芝加哥。1月28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阿普爾頓,一對父子清理積雪。 核心閱讀 從1月28日開始,來自北極的一股強大寒流席卷美國中西部地區。連日來,全美有22個州出現零下18攝氏度以下低溫,受影響人口超過1.4億。分析認為,美國近期遭遇寒潮,不代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中止或
來自格陵蘭島的融水,就像東海岸的這座冰山,曾經擾亂了大西洋的“傳送帶”。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3月27日,
從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到哥本哈根的無果而終不歡而散,再到日本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上上演的鬧劇……氣候變化這個詞,已經從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演變為環境、科技、經濟、政治和外交多學科領域交叉的綜合性重大戰略問題。 在這些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中間,中國又該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
去年歲末以來,北半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多國最低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因嚴寒死亡的人數亦不斷攀升。嚴寒的天氣,進一步讓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說法產生疑問。 然而從理論上講,全球變暖并不意味著氣溫總是偏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增高趨勢,但這并不意味今年比去年高、去年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元合研究組的最新一項研究揭示了氣候變暖對凍土碳循環的直接效應及其調控因素。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生態學(Ecology)》雜志上。 楊元合研究組選擇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內的高寒沼澤化草甸這一類特殊的生態系統,避免了以往增溫實驗中“溫度上升引
冰川“蓋毛毯” 極端方式防其融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日益加劇,瑞士科學家正采用極端方式保護阿爾卑斯山脈最古老的隆河冰川(Rhone Glacier),包括為其蓋上毛毯“保溫”。 隆河冰川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脈中部隆河的源頭,在過去150年間急劇減小。為了減緩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