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極”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區冰川特殊變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縣東汝鄉阿汝冰川前,豎起藍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隊旗幟。這標志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在阿里地區正式啟動。 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科考隊將在這一區域探究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阿里地區冰川的特殊變化。考察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對河湖源區冰川系統的觀測,闡明近50年來河湖源區冰川變化特征;獲取淺冰芯,恢復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高海拔地區溫度和降水變化;對冰川末端融水徑流的系統觀測,揭示冰川融水對入湖河流徑流的貢獻。 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鄔光劍說,這次冰川考察主要有三項任務,一是在杰瑪央宗和納木那尼,考察冰川消融和冰川融水對河流上游徑流的貢獻。二是在阿汝冰川和阿汝錯分別鉆取冰芯和湖芯來探究冰崩過去是否發生過,如果發生過,發生時的氣候環境條件是什么。三是觀測古里雅冰帽近期變化的特殊現象。)。 據我國科學家研究,近幾......閱讀全文
第三極”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區冰川特殊變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縣東汝鄉阿汝冰川前,豎起藍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隊旗幟。這標志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在阿里地區正式啟動。 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科考隊將在這一區域探究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阿里地區冰川的特殊變化。考察的目標主要是通過
跟隨中科院天山科考隊,直擊天山1號冰川科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09.shtm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野外科考規范,首先要準確記錄科考(采樣)點名稱、經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對地層進行初步研判時,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樣品,嘗嘗粗細、咸淡和是否沾舌頭”“可以把冰川劃分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 連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持續在“世界屋脊”
中國首次航拍南極達爾克冰川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2月21日在直升機支持下,對南極冰蓋邊緣的達爾克冰川進行了航空拍攝。這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對達爾克冰川進行航拍,拍攝范圍約為100平方公里。 據項目現場執行人之一、來自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莫玉兵介紹,航拍過程中,一臺6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垂直外掛在直升機的右外側底
特寫:珠峰科考“尋寶人”
5月初,珠峰腳下風雪頻仍。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來了一群“尋寶人”。每天天一亮,他們就從帳篷出發,拿著鏟子、鎬,以及各種大小形制的容器,走向冰川、荒野和一條條小河尋找看不見的“寶貝”。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進行,這支“尋寶人”隊伍來自蘭州大學泛第三極環境中心。作為此次珠峰科考的冰川微
從“登山科考”轉為“科考登山”
“以前是登山隊帶著科考隊,現在是科考隊帶著登山隊。”日前在科技部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珠峰科考總指揮姚檀棟指出,本次科考實現了從“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模式轉變,實現了從“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轉變,實現了新技術和
專家:珠峰峰頂冰雪樣品比想象中更濕潤
冰芯是研究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的密碼。記者從“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冰芯鉆取科考隊了解到,科考隊員在珠峰6500米東絨布冰川鉆取透底冰芯時發現,冰川底部的溫度是零下8攝氏度,冰川表面的溫度是零下4到5攝氏度,表面比底部高3攝氏度左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認為,這顯示珠峰冰川上部溫度升高,
“云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云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系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
中國研制“云雀”飛行機器人實現高海拔環境科考
?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沈陽自動化所)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自主研制的“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中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一直以來,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系數高,人類難以開
登絕頂·探微觀·解謎題 中國探秘地球之巔
5月4日,中午時分,執行“‘巔峰使命’——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的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中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這是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具有新的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 當日凌晨3點,科考隊員從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開始沖頂。
鄔光劍:用“芯”解讀亞洲水塔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 楊 雪在辦公室見到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鄔光劍時,他正在為去普若崗日冰川考察做準備。“這個冰川位于羌塘的核心區,該保護區邊緣有沙漠,分析它冰芯里的粉塵,還需要去采集一些表土和局地樣品。”鄔光劍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已持續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
從“登山科考”向“科考登山”進軍
5月4日,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峰頂迎來了13名科考隊員。他們穿越冰雪,發起“沖頂”,成功在峰頂架設自動氣象觀測站并啟動觀測。科考隊員成功開展珠峰峰頂綜合科考工作(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這次登頂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實現了多個科學領域的世界首次和全球之最,填
給長江源“摸脈”,他們再度出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大學生長江源科考活動,引領推動全社會共抓長江大保護。7月13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行了第二次大學生長江源科考隊出征儀式,17名青年學生月19名老師組成的科考隊,將奔赴長江源頭開展為期10天科學考察。 據悉,科考隊將于7月15日從武漢出發,一路西行,深入格爾木、玉樹、
無人船無人機加持 再探“地球第三極”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稱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6月17日,江湖源綜合科考隊從拉薩啟程,標志著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正式啟動。這是時隔40余年后,我國再次對青藏高原進行大規模綜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綜合科考協調組組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
專家解讀南極冰川“遺孤”
回放: 11月19日,有媒體報道指出,一座巨型冰山自今年7月份從南極派恩島冰川斷裂后,正緩慢向公共海域移動。據美國國家航天局最新衛星觀測結果顯示,估計目前該冰山有35公里長、20公里寬,面積大約為700平方公里,約相當于一個新加坡或兩個美國亞特蘭大市的面積。研究人員稱,未來它可能進入繁忙的
澳科考隊赴南極考察未知海床 欲解千萬年氣候變化之謎
澳大利亞一支科考隊1月4日從位于澳南端的霍巴特出發,前往南極考察因去年默茨冰川斷裂而暴露的部分海床。 去年2月,南極洲默茨冰川因遭遇一座冰山撞擊而發生崩裂,形成一座面積約2550平方公里的新冰山。據澳大利亞可持續發展、通信、環境和水資源部下屬的南極司首席科學家馬丁·里德說,這次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科學家極高海拔處獲冰芯 可用于恢復溫室氣體
我國科學家鉆取冰芯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截至目前,以中國為主的中外科考團隊合作,已在第三極地區的20多條冰川鉆取冰芯。 第二次青藏科考冰川科考分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徐柏青:我們國家的冰芯鉆取主要從1986、1987年敦德冰芯開始的。幾十年來已經擴展到第三極
青藏高原冰芯庫: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的鑰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監測亞洲水塔的動態變化,是2017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務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樣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薩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庫,好比是研究第三極氣候環境變化的鑰匙。 記者跟隨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走進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冰川反照率降低會加速冰川消融
青藏高原發育有大量冰川,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數條大江大河(如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的發源地。青藏高原冰川正在發生消融,表現為冰川末端退縮以及冰川物質虧損,并對周邊河流徑流、人均水資源量等產生深刻影響。冰川退縮主要受到氣候變暖及降水的影響;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可導致冰川表面短
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氣”的綜合觀測站?
根據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關任務需求,從提出規劃到野外選址、從洽談確定到站點建設、從設備安裝到測試運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亟需新建的一個重要野外觀測站點——柴達木盆地地氣相互作用格爾木河流域濕地綜合觀測站(格爾木濕地站),在大漠戈壁上
致敬青藏科考 致敬不懈攀登
五四青年節這天,遙遠而神秘的世界屋脊傳來捷報:一群年輕的科考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巔峰使命”。自此,已經持續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標尺上劃出嶄新刻度。 2017年是此次青藏科考初始之年。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們跟隨科考隊挺進羌塘無人區。我有幸采訪、見證了科考的起步、記錄
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冰湖接觸冰川質量損失被低估
數字高程模型(DEM)被廣泛用于估算全球冰川質量損失。傳統的基于DEM的大地測量法只能觀測到冰川表面和水面,無法揭示發生在冰前湖泊水面以下的冰川質量損失。喜馬拉雅地區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冰湖。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與退縮,與冰川相連的冰湖迅速擴張。前人研究更多聚焦冰湖面積和水量變化以及由
中國將在南極新建兩座科考站
中國展現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資補給后乘坐“雪龍”號離開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開始穿越“咆哮的西風帶”,挺進南極大陸。科考隊和經過大修、重新煥發青春的“雪龍”號可謂重任在肩,不僅將首次執行環南極航行任務,而且開展我國第四座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建設工
27億噸!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嚴重低估
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約27億噸水下冰質量損失被低估。4月3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 喜馬拉雅地區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冰湖。在全球
空地機器人在高海拔環境科考站輔助值守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高海拔環境科考站輔助值守機器人”項目通過綜合績效評價,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牽頭承擔。 《中國科學報》從沈陽自動化所獲悉,在該項目支持下,針對南極和青藏高原 4000 米以上的科考需求,科研團隊研制出站內、站外2類6種科考機器人系統
27億噸!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被低估
全球氣候變暖,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如何? 4月3日晚,《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約27億噸水下冰質量損失被低估。 該論文的第
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61.shtm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
27億噸!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78.shtm?全球氣候變暖,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如何?4月3日晚,《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
我國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峰 創造多項新紀錄
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本次珠峰登頂,科考隊員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的架設。當日凌晨3時,以德慶歐珠為組長的珠峰科考登頂工作小組,攜帶科研儀器發起沖頂,第一項使命就是架設氣象站。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