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細胞-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杜久林研究組題為《穆勒膠質細胞通過谷氨酸轉運體和AMPA受體參與視網膜自發活動波》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在發育早期斑馬魚上進行在體鈣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發現穆勒膠質細胞分別通過AMPA受體和谷氨酸轉運體參與和調節視網膜自發活動波。在發育早期的視網膜中,相鄰神經節細胞(視網膜的第三級細胞)會發生波狀傳播的自發神經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視網膜自發活動波。對于視網膜波的研究已有近30年,已知視網膜波能通過視神經傳遞到中樞視覺系統,對視覺系統拓撲投射樣神經通路的精確形成至關重要。然而,視網膜波的來源以及如何被調節仍不清楚。在杜久林組的早期工作中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12650),他們首次發現雙極細胞軸突末梢以NMDA自受體依賴的放大機制介導了谷氨酸能視網膜波......閱讀全文
神經病理性疼痛是由與神經系統相關的組織損傷或炎癥引起的異常病理改變導致的慢性疾病,迄今為止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其治療費用使個人、家庭、社會經濟負擔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威脅人類健康。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研究發現,脊髓中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可以通過多種細胞表面受體和促炎因子加強脊髓背角神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種選擇性侵犯上、下運動神經元,引起進行性癱瘓和肌肉萎縮的致命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俗稱“漸凍癥”。目前由于ALS病因仍不清楚,發病機制錯綜復雜,因此,臨床尚缺乏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
大鼠視神經少突膠質細胞培養可以:(1)獲得大鼠視神經少突膠質細胞;(2)用于視神經損傷修復研究;(3)用于少突膠質細胞相關課題研究。實驗方法原理采用視神經,DMEM/F12條件培養基培養,觀察細胞形態及生長,并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鑒定。實驗材料Wistar大鼠試劑、試劑盒亞硒酸鈉腐胺轉鐵蛋白胰島素甲狀腺
牛血清培養法 實驗方法原理 采用視神經,DMEM/F12條件培養基培養,觀察細胞形態及生長,并進行
牛血清培養法 實驗方法原理 采用視神經,DMEM/F12條件培養基培養,觀察細胞形態及生長,并進行
實驗方法原理 采用視神經,DMEM/F12條件培養基培養,觀察細胞形態及生長,并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鑒定。實驗材料 Wistar大鼠試劑、試劑盒 亞硒酸鈉腐胺轉鐵蛋白胰島素甲狀腺素黃體酮谷氨酰胺小牛血清兔抗鼠GC抗體儀器、耗材 眼科剪滴管離心機培養皿 CO2培養箱實驗步驟 一、實驗步驟1.
1.材料和方法 1.1 DMEM/F12條件培養液(亞硒酸鈉40μg·L-1,腐胺16.2 mg·L-1,轉鐵蛋白100 mg·L-1,胰島素234U·L-1,甲狀腺素0.4μg·L-1,黃體酮0.62 mg·L-1,谷氨酰胺3g·L-1)。DMEM/F12培養基、小牛血清購自Hy
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培養的視神經少突膠質細胞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GC 蛋白陽性,未加一抗的呈陰性。染色結果顯示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突起豐富,互相形成蜘蛛網狀(圖 3)。蘇木素復染,異質細胞較少,90%以上為陽性細胞(圖 4)。 Figure 1 Cells migrated from
眾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疾病,亦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都與中樞炎癥密切相關。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免疫細胞的浸潤、炎性因子的產生都表明了腦組織內炎癥反應的發生,其中膠質細胞的功能異常和神經元損傷是中樞炎癥的重要病理改變。輔助性T細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其
在大腦中,兩種類型的細胞常常會保持活躍狀態,即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膠質細胞是一種支持性的細胞,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種細胞在大腦神經元細胞之間的交流溝通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性角色,此外,膠質細胞還參與到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過程中。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S
8月23日,eLife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杰研究組題為《腦損傷激活斑馬魚視頂蓋放射狀膠質細胞的細胞周期進入隨機性及命運決定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回答了兩個關于膠質細胞如何響應腦損傷的關鍵性問題
最近,研究人員對一種罕見但卻致命的腦部感染有了新的認識,這種疾病稱為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PML)。這種疾病是由JC病毒引起,最常見于免疫系統受抑制的人當中,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來研究它或測試新的治療方法。 本文資深作者、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轉化神經醫學中心聯合主任、神經學專家Ste
基本方案 實驗方法原理 利用少突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生長存存時間上的差異,以及細胞生
實驗方法原理利用少突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生長存存時間上的差異,以及細胞生長方式、細胞對培養層黏附性不同等特性,用37℃恒溫搖床從培養的混合膠質細胞中分離少突膠質前休細胞,然后再利用差速貼壁的原理用塑料培養皿或培養瓶除去純化后污染的星形膠質細胞以獲得高純度的少突膠質細胞,并在體外誘導分化
繼2018年2月22日自然出版集團頂級刊物《自然·神經科學》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彭勃團隊成功破解腦內再殖小膠質細胞起源之謎后(Huang et al., 2018),2月27日,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Cell Discovery(《細胞發現》)雜志再次刊發該研究團隊關于再殖小膠質細胞
腸道-大腦軸(gut-brain axis)是這兩個器官之間的交流線路(line of communication),涉及了從大腦發育到神經系統疾病進展的方方面面。腸道微生物群經常參與到這一“交流”中。 在題為“Microglial control of astrocytes in respo
四、免疫功能在神經及內分泌組織中的體現 (一)中樞神經系統(CNS) 1.腦是免疫效應器官 既往認為腦是免疫特許器官,表現為:①腦內移植物存活時間長、存活率較高,且免疫排斥反應較弱;②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較少出現中笥粒細胞浸潤;③存在血腦屏障及血腦疹液屏障;④腦內無明顯的淋巴引流,
大腦中有兩種類型細胞是活躍的: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長期以來,神經膠質細胞被認為是主要的支持細胞,近年來,越來越多科學家意識到它們在大腦神經元之間的交流中起到積極作用。此外,神經膠質細胞也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展。 Mainz大學醫學中心生理化學研究所的Benedikt Berninger教授
二、細胞因子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細胞因子作為免疫遞質可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各項機能,其作用的生物學基礎有以下幾方面:(1)循環血中可檢測到IL-1、IL-6、TNF、IL-2等細胞因子,且在一定條件下濃度有較大波動;(2)神經細胞及神經內分泌細胞可穩定或受誘導而合成IL-1、IIL-
在新一期的《Stem Cell》雜志上,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健康科學研究院(The Sahlgrenska Academy)大腦修復與復原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種叫做星型膠質細胞的腦細胞不被激活,那么植入鼠腦的干細胞就能夠產生更多、更成熟的神經細胞。這一重要發現是干細胞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進步。
8月23日,eLife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杰研究組題為《腦損傷激活斑馬魚視頂蓋放射狀膠質細胞的細胞周期進入隨機性及命運決定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回答了兩個關于膠質細胞如何響應腦損傷的關鍵性問題
阿爾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最常見的老年癡呆癥,通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人中。由于仍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阿爾茲海默癥成為老齡化社會的一大負擔。阿爾茲海默癥發生在可見癥狀20年前,病理特征包括神經元外部的β淀粉樣蛋白聚積(plaque)和神經元內的高磷酸化ta
在圍產期,類固醇激素(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雌雄性激素)暴露會導致大腦性別差異。此外,類固醇激素激活啟動性分化過程。早在人類妊娠中期和嚙齒動物妊娠晚期胎兒睪丸就產生雄激素。睪酮素很容易進入大腦中,直接作用于雄激素受體,也可以通過轉化成雌二醇并通過雌激素受體發揮作用。內源性大麻素系統包括N-花生四烯
近日,Nature刊登了NIH神經系統發育和可塑性部主任R. Douglas Fields的評論文章Neuroscience: Map the other brain。該文章重點指出,美國的大腦圖譜計劃可能過分強調神經元的描述,忽視大腦內膠質細胞重要作用,這或許導致該計劃最終難以產生預期的效
膠質細胞與外泌體 膠質細胞占CNS細胞的90%,主要包括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以及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是存在于CNS的巨噬細胞,占CNS細胞總數的10%。在生理狀態下,小膠質細胞主要起到免疫監視作用。腦缺血后,小膠質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常見但卻神秘的腦細胞類型所具有的一種新功能。他們的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11月24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證實,就像雕塑家鑿去多余的石粒創作出一件工藝品一樣,這些因其星樣形狀而被稱之為星形膠質細胞的細胞,通過選擇性
免疫細胞化學的發展對許多領域的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尤為突出。本章 僅就免疫細胞化學在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方面的應用做一簡要介紹。 一、確定神經遞質的性質、定性和分布 早期的神經科學工作者應用傳統的神經解剖學研究方法如甲基藍染色法、鍍銀染色法等對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結構做了大量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從人類多能干細胞中提取星形膠質細胞進展緩慢且效率低下。近日,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快速高效的方法,可以將胚胎干細胞中提取星形膠質細胞所需的時間從數月減少到兩周,為研究人類星形膠
慢性應激與抑郁癥發病機理研究進展摘 要: 慢性應激生活事件是導致抑郁癥的危險因素。慢性不可預測應激( CUS) 能夠誘導類似抑郁的行為,包括被動的行為應對、快感缺乏、以及許多其他情感上、認知上的行為癥狀。同時,慢性應激也表現出對成年海馬神經的負面調控,應激可以使成年海馬神經的細胞增殖降低,重癥抑
膠質祖細胞異質性特征和程度及其對腦惡性腫瘤的貢獻尚不明確。通過應用譜系靶向的單細胞轉錄組學,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Q. Richard Lu博士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的大腦中具有獨特分子身份的神經膠質祖細胞的多樣性。他們的分析明確了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神經膠質細胞譜系中不同的過渡中間狀態及其不同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