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 今年汛期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將正式通水。就水量、水質、水價等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學家、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劉昌明。 水量夠不夠 劉昌明院士坦率地說,南水北調中線可調水量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為丹江口水庫漢江上游來水有很大的變化。據劉昌明院士調查,漢江水源區來水量在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間,比歷史上平均來水量少了71.8億立方米。按當初設計,中線一期工程要調水95億立方米。這么一來,原來按平均值設計的95億立方米調水量可能會出現一些緊張的情況。 不過,劉昌明仍較樂觀。他認為,一方面,調水總量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分析漢江上游水量減少的原因,提出一些管理、調控的辦法;另一方面,近年來,華北地區降雨量在相應增加,這樣,需水量會下降一些。劉昌明說,對漢江水量變化原因,要作為非常重要的科研問題立項研究,弄清其變化趨勢。 水質好不好 對中線水......閱讀全文
南水北調是中國水情的必然選擇,應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及中線二期工程的開工建設。但跨流域調水必須審慎推進,以此真正優化中國的水資源網絡 作為全球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與三峽工程相比,南水北調工程備受關注的焦點并非建與不建,而是如何興建、如何使用。 這源于后者是緩解中國北方缺水地區
三峽大壩 南水北調、三峽水庫,兩個舉國工程一旦開始爭奪水源,會有什么后果? 由于漢江水北調,湖北省一再希望自長江取水入漢江進行補充。特別是經歷2011年春季大旱后,一些專家懷疑,南水北調中線建成之日,若無長江救濟,很可能無水自鄂入京。 然而,如果湖北最新的100億立方米調水方案
編者按:水,偉大的生命之源。但是,近年來,有關水源地遭污染以及城市自來水水質不達標的消息頻現,給人們生活和城市發展帶來巨大隱患。在這隱患的背后,部分企業亂排亂放、水源地陷入發展與保護困境、自來水廠工藝落后標準存缺陷、二次供水設備衛生狀況差、城市污水處理不力等一系列問題正漸漸浮出水面。 生活污水
城鎮化率達到50%之后,是國際公認的水污染危機的高發期,污染高發期也是治理水污染的關鍵期,更是修復水生態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將會付出極為高昂的治理代價。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 仇保興 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全球氣候變化,兩方面因素的疊加會造成更為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再過幾天,南水北調來水將進入北京,但近期網絡上也流傳著對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的種種質疑,如調不了那么多水,泥沙沉積將毀掉工程,中線來水“半道結冰”影響南水北送…… 真是如此嗎?記者采訪了相關負責部門及多位專家進行求證。 疑問一:調水目標能實現嗎? 回應:95億立方米的調水目標是逐步實現的
今年汛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將正式全線通水。最近,湖北、河南部分地區大旱,有人懷疑乃南水北調所致,并擔心今后調水水量不夠。對此,《求證》欄目記者展開調查采訪。 質疑南水北調致漢江缺水? 回應上游來水偏少是漢江缺水主因,將由引江濟漢工程補充漢江水量 近日有媒體稱,當前漢江下游一些河段水位下
北京市是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近幾年,政府每年都要從外地調水以解燃眉之急。在2010年2月北京市水務工作報告中,北京開始將海水淡化納入戰略水源,并開始調研和論證。5月9日,筆者就海水淡化進京的可行性以及海水淡化是否可以成為我國沿海近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可依靠的新
攤開中國地形圖,你可以看到,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狀地形,孕育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而如今,人類的力量讓江河“握手”,縱橫聯合,形成了一張巨大的水網。 南水北調,這項為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的戰略性工程,也是世界上覆蓋區域最廣、調水量最大、工程實施難度最高的調水工程之一。東、中線一期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跨越時空的水資源調配 盛夏時分,在中國東部沿海的京杭大運河之上,各大水利樞紐機聲隆隆,數十臺水泵開足馬力,將滔滔長江水抽入古運河,一路向北輸送。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輸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一期工程試通水圓滿成功,這標志著今年三季度,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在歷時10
4月13日下午,河北省張家口懷來縣小南辛堡。官廳水庫庫區附近的小池塘,旅游用的白天鵝船廢棄在草叢里。隨著水庫的水位不斷下降,原來一些旅游水上項目慢慢消失了。官廳水庫是中國海河水系永定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庫,距離北京105公里,曾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
缺水的北京又迎來汩汩清水…… 11月22日,南水北調京石段開始第四次向北京應急調水。在北京南水北調中線局的調度大廳,技術人員郭芳介紹:“現在每天流量70萬立方米,能保證200萬個家庭用水。” 從應急調水到正式通水,干渴的北方期盼已久的“調水夢”離現實越來越近:目前南
中國水電“進”與“退” 編者按:3.8億千瓦,這是十年后中國水電要達到的裝機目標,否則難以完成“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承諾。而到今年8月底,中國水電裝機也僅觸及2億千瓦大關。 不僅是距離目標1.8億千瓦(約合十個三峽電站)的差距,需面對的另一現實是大
“當時大約有3天左右,自來水是臭的,既不能喝,也不能洗澡。”回憶起5年前那場水危機,江蘇省無錫市民陳先生記憶猶新。他打開水龍頭,接了一杯自來水給記者,“這兩年自來水水質明顯好多了,漂白粉味道幾乎沒有了。” 對于曾暴發過太湖藍藻事件的江蘇省來說,是如何在確保太湖流域水質穩定趨好的同時,
昨天,“南陽諸葛亮”在北京街頭贈飲南水北調源頭水,由于紙杯很快發完,一位沒有拿到紙杯的大媽直接用嘴接水喝。 丹江口水庫水位不斷攀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在即,一渠清流最快將于月底進京,流入千家萬戶,為北京解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一期工程將為北京送水10.5億方,按照北京目前約2000
南水北調通水在即,然而這10億方水能解決北京的缺水問題嗎,海水淡化為什么不能替代南水北調工程,應該如何用好南水北調來水?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劉昌明看來,雖然南水北調能為北京乃至京津冀的缺水解決大問題,但隨著經濟、城市和人口的擴張,長遠看還是缺水。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手段受限較多,無
“以前嫌水多,現在嫌水少。”深秋的衡水湖水天一色,成群的候鳥在水草間嬉戲覓食。從治水患開墾農田到退耕還濕、退居還濕,衡水湖的保護理念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為鳥讓“巢”,搬遷湖中村,治理“傍水村”,衡水湖水質由過去局部劣Ⅴ類達到總體Ⅲ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兒、魚兒在這里“安家”。據統計,衡
“以前嫌水多,現在嫌水少。”深秋的衡水湖水天一色,成群的候鳥在水草間嬉戲覓食。從治水患開墾農田到退耕還濕、退居還濕,衡水湖的保護理念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為鳥讓“巢”,搬遷湖中村,治理“傍水村”,衡水湖水質由過去局部劣Ⅴ類達到總體Ⅲ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兒、魚兒在這里“安家”。據統計,衡
從12月7日8時起,博興縣打漁張引黃閘6孔閘門開啟,黃河水以3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流量流向青島,預計10天左右可到達青島棘洪灘水庫。這是 1989年引黃濟青工程通水以來,黃河第24次為青島調水,已累計向青島市及沿途地區送水29.9億立方米。我省冬季引黃調水日前也已經全面展開。 據悉,本次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的農田水利設施 我國糧食總產9連增,但糧食進口量也在增加,糧食安全處于緊平衡狀態。200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5.3億噸,進口谷物(粉)占國內總產量的0.3%,2012年糧食總產接近5.9億噸,進口谷物(粉)占國內總產量的2.3%,提高近十倍。 2012年糧食進口也首次突破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草案)》。草案重點明確了南水北調工程水量調度、水質保障、用水管理和工程保護的要求,用法律手段保障調度合理、水質合格、用水節約、設施安全,確保清水北上、造福沿線億萬群眾。 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
由于水資源緊缺,塔里木河下游生態正處于嚴重退化之中。大批胡楊樹死亡、沙漠化加劇。為了減緩生態退化,國家從2000年起,花費巨資(107億元)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迄今已經累計調水23億方。在內陸干旱區開展大規模人工補給地下水的生態修復工程,舉世罕見。然而,這項史無前例的生態工程給塔里
經過300多公里遠距離輸送,今天,南水北調第一批“南水”將流進北京多個自來水廠,經處理后,下午便會經城市配水管網送到城八區及門頭溝城區居民家中。未來6個月內,“南水”將占到本市居民日用水量的65%至80%。水價不會受到影響。 據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何鳳慈介紹,本次調水線路為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
位于中國東北部的國際重要濕地——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為連年干旱,導致濕地面積劇減,生態面臨毀滅性災難。中國于6月中下旬啟動應急調水工程,從200公里以外調水,以滿足向海濕地生態用水需要。 6月30日上午,在引洮工程渠首龍華吐引水閘前面,不少當地群眾自發地圍在閘門前,觀看11個閘門同
中國缺水,北方尤為缺水,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北方缺水并非自今日始,華北水資源匱乏局面至元代之后愈加明顯。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海河流域人口增加,糧食供應壓力加大,為了緩解北方糧食供給的困難,不斷有人提議在海河流域興修水利,將一些低洼荒地改造成為水稻田,就近解決困難。其中規模較大者有明天啟二年
針對一些地方“無序調水”“跑馬圈水”現象,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水利部日前印發《關于切實做好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開展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從強化規劃約束、加強科學論證、嚴格建設程序、落實責任主體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要求,旨在進一步推動科學做好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
為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清水北送,江蘇省今年將通過專項行動強化監測監管,加強聯防聯控,優化調水方案,嚴守生態紅線,加強污染治理,切實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 據了解,江蘇省環保廳今年專門成立了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水質保障領導小組,分管廳
一提到敦煌,人們馬上會想起名動天下的莫高窟和月牙泉,還有風景獨特的雅丹地貌和胡楊樹林。然而,近年來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屏障”功能不斷退化,曾經的戈壁綠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從今年6月開始,一項耗資47億元的生態保護工程在敦煌鋪開。“渴”到極致的敦煌 敦煌自古少
記者從9月25日召開的山東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了解到,山東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多年未見的白枕鶴、小銀魚等珍稀物種再現南四湖,南水北調工程沿線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調水沿線環境問題也亟待解決,我省南水北調入輸水干線的 20個支流監控斷面中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隨著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緩緩開啟閘門,清澈的漢江水奔流北上。 這項福澤中華的史詩工程,從長江最長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利用南北將近100米的高度落差,讓清水一路自流,經過河南、河北,最終到達北京、天津。總干渠加上天津干線,長度達1
“引渤入新”示意圖 瘋子的幻想?智者的良策? 11月5日,烏魯木齊。一場由一家新疆省級智囊機構、一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和一所新疆高校主辦,兩個地區發改委參與承辦的“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上,上百位水利工程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論證了一項名叫“海水西調、引渤入新”的科學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