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全基因組檢測CRISPR脫靶位點的幾種重要技術
在2013年,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CRISPR-Cas RNA引導性核酸酶的一個重要局限:會在預期靶點以外的位點上生成多余的DNA突變。此后陸續有研究直接說明了CRISPR/Cas9存在嚴重的脫靶性,即該技術可以發生非特異性切割,引起基因組非靶向位點的突變,這樣會造成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研究工作的大量增加,這一問題嚴重地限制了Cas9的應用。 因此科學家們希望能通過全基因組檢測脫靶剪切,近年來研發了不少檢測脫靶剪切酶活性的實驗方法,比如近期Nature Methods報道的兩項技術,這些技術是什么,具有何種優勢,具體讓我們來看看: 1.GUIDE-seq 以往人們在檢測CRISPR-Cas核酸酶誘導的脫靶DNA斷裂時,往往事先假定脫靶位點與靶標位點相似。GUIDE-seq是首個不需要這樣做的方法,而且它相當靈敏 。 一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短雙鏈寡核苷酸來標記CRISPR-Cas誘導的脫靶斷裂,測序這些標簽......閱讀全文
盤點全基因組檢測CRISPR脫靶位點的幾種重要技術
在2013年,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CRISPR-Cas RNA引導性核酸酶的一個重要局限:會在預期靶點以外的位點上生成多余的DNA突變。此后陸續有研究直接說明了CRISPR/Cas9存在嚴重的脫靶性,即該技術可以發生非特異性切割,引起基因組非靶向位點的突變,這樣會造成研究結果的不確定
CRISPR實驗指南:如何檢測CRISPR脫靶突變(一)
張鋒實驗室的一位研究生:Winston Yan的項目就是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的一個突變來敲除調控小鼠膽固醇的基因。“最終的目的是為治療應用鋪平道路,”Yan說,他最近完成了他的研究生工作,同時也第一次遇到CRISPR脫靶效應的問題。 CRISPR能幫助研究人員快速有效地對基
基因測序技術升級檢測CRISPR脫靶效應
政府主導致效率低 2014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前往鎮江視察時發表過如下言論:“一些大醫院始終處于‘戰時狀態’的狀況需要改觀。”新醫改啟動至今已是第七年,但因患者在大醫院高度擁堵造成的看病難、看病貴卻絲毫不見緩解,反而有所加劇,習總書記所指出的,正是這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最亟需解決的問題。 相關
CRISPR新工具開辟更多可編輯基因組位點
據最新一期《科學進展》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靶向幾乎一半基因組位點的Cas9酶,從而極大地擴展了基因編輯工具的適用范圍。 盡管基因編輯工具近年來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CRISPR-Cas9在基因組上可訪問的位點數量仍然有限。這是因為CRISPR需要在基因組靶向位點
CRISPR技術脫靶效應有了解決之道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廣受爭議的最大副作用——脫靶效應有了解決辦法。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日報道,CRISPR-Cas9技術發明人之一詹妮弗·杜德納參與的研究團隊證實,抗CRISPR蛋白能將CRISPR導致的脫靶效應降低四分之一,其中一種名叫“AcrllA4”的蛋白甚至能將脫靶效應發生率減少4倍
應用慢病毒載體檢測CRISPRCAS9和TALEN脫靶
近日,國際生物學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刊登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應用整合酶缺陷的慢病毒載體(IDLV)檢測CRISPR-CAS9和TALEN對基因組造成的脫靶效應,最低可檢測1%的脫靶頻率。這項研究或對推廣CRISPR-CAS9和TALEN技術,保證基因操
CRISPR導致突變-從而大范圍“脫靶”?
CRISPR基因編輯會導致數以百計意想不到的突變?5月30日,《自然-方法》刊登的一篇通信文章顯示,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科學家確認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成功修復了導致兩只小鼠失明的基因后,經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小鼠體內有超過1500個單核苷酸發生突變,并有百個以上的位點發生發生了大片段
“基因魔剪”有了脫靶突變檢測系統
據英國《自然》雜志9月1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基因編輯學研究,歐洲與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稱:針對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的高效檢測系統,在小鼠身上完成了測試。該研究成果將促進基因組編輯從研究到臨床的轉化。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有“基因魔剪”之稱,被認為是人類
Nature-Methods:全面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策略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目前正應用得如火如荼,但若要轉化到臨床應用,準確檢測脫靶效應則是必不可少的。近日,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策略,能夠鑒定全基因組范圍的CRISPR/Cas9脫靶突變。 之前,在全基因組范圍鑒定脫靶效應的細胞方法也時有報道,但這些方法可能錯過低頻率的脫靶突
CRISPR重要成果:電穿孔技術
簡單的電穿孔似乎使T細胞更容易接受新的遺傳物質,這可以加速免疫療法的發展。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eprogramming human T cell function and specificity with non-viral genome targeting”的文章,指
哈佛大學實驗室發現CRISPR/Cas9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哈佛大學David R Liu實驗室利用體外篩選和高通量測序檢測CRISPR/Cas9的脫靶,針對CLTA基因的四個不同靶位點共設計了八條不同序列的gRNA,即每個靶位點有兩條gRNA,結果發現,四個靶位點均存在脫靶現象,脫靶效率最高可達 84%,同時CRISPR/Cas9的特異性僅與g
Nat-Meth:-新方法終結CRISPRCAS9爭論
基因編輯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可以對基因組完成精確修飾的一種技術,可完成基因定點InDel突變、敲入、多位點同時突變和小片段的刪失等。這項革命性的技術可讓研究人員精確地改變基因組,從而有著廣泛應用,包括基礎研究、生物技術和人類基因療法。 自從基因組編輯技術引爆科學界熱潮以來,就有許多研究小組發現具
Nature?Methods:兩種新型?CRISPR?脫靶效應的分析方法
昨日,在 Nature Methods 同時刊登的兩篇研究中,發表了兩種分析 CRISPR/Cas -9 基因組編輯脫靶效應的新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可以鑒定細胞類型特異性 SNP 相關的脫靶突變,另一種則可以檢測潛在脫靶切割位點。 第一項研究中,來自麻省綜合醫院(MGH)和哈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
CRISPR女神創辦公司放“大招”
CRISPR的火熱及其在臨床上應用的美好愿景,令這一技術相關的公司不斷涌現,除了張鋒等人創辦的Editas Medicine,Emmanuelle Charpentier等人的ERS Genomics,另外一位CRISPR先驅Jennifer Doudna也創辦了自家公司:Caribou Bio
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3月1日,《科學》(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堿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與中國科學
Science發表CRISPR基因組編輯重要成果
利用兩種互補的分析方法,Whitehead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在人類基因組中鑒別出了人類細胞系或培養人類細胞生存及增殖必需的基因宇宙。 他們的研究結果和在該研究中開發出的材料,不僅為全球科研團體提供了寶貴的資源,還可應用于發現各種人類癌癥藥物可靶向的
西北農大張涌團隊利用CRISPR技術培育出抵抗結核病的奶牛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地培育出具有增加抵抗牛結核病能力的奶牛。相關研究結果于2017年2月1日發表在Genome Bi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 Cas9 nickase induced gen
先進科學: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前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多種不同的基因組編輯方法,以CRISPR/Cas9系統最為便捷、高效,應用也最廣泛。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依舊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并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
DISCOVERSeq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
自從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于2012年發明以來,它已經顯示出治療許多難治性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鑒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瑞
證實CRISPR/Cpf1基因組編輯幾乎沒有脫靶效應
作為CRISPR基因組編輯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于Cas9的性質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它只需要單個RNA,即crRNA(CRISPR RNA),因而組裝更加簡單;它的交錯切割模式可能促進利用所需的序列替換現有的DNA序列;它識別富含胸腺嘧啶的DNA序列,而且相對于Cas9識別的富含鳥嘌呤的序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CRISPR-/-Cas9在葡萄上的脫靶效應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種質資源與育種團隊王西平課題組題為“Whole 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rare off-target mutations in CRISPR/Cas9-edited grapevine”的
張鋒教授Nature子刊發文:編輯人類基因組需謹慎!
過去的幾天里,CRISPR領域又帶來了一波吸引眼球的新聞。上周,MIT科技評論發布了一項重磅消息,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使用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首次在美國進行胚胎基因編輯(附:原文鏈接)。而緊接著,CRISPR技術先驅張鋒便在Nature Medic
三篇Nature子刊:如何克服CRISPR的脫靶效應
規律成簇的間隔短回文重復CRISPR與內切酶Cas9的組合,原本是細菌抵御病毒的重要武器,現在這一組合已經成為了一個通用工具,被用于在真核生物中進行位點特異性的基因組修飾。 最近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了三個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CRISPR的脫靶效應
27篇SNC論文!他憑這些學術成就獲億元融資
基因修飾動物是研究在發育和疾病中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CRISPR/Cas9系統有效的應用于構建基因敲除和敲入小鼠。而楊輝團隊正好專注于該領域。 楊輝,30歲時,就成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研究員;2015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019年,楊輝博士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 由楊輝創辦
在CRISPR/Cas9相關研究中應用高通量測序技術(二)
四.CRISPR/Cas9技術與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聯用?革命性技術總是發展迅速、應用廣泛的。作為另一項革命性的生命科學研究技術,DNA新一代測序技術在近五、六年得到快速發展和推廣。它已經用于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許多方面。同樣地,也可以用在CRISPR/Cas9相關的研究中。兩者之間的應用領域有許多交叉或
王曉群、高紹榮發表CRISPR/Cas9基因編輯新成果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第一次證實了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可以高效生成基因敲除雪貂(ferret)。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11月13日的《Cell Research》雜志上。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曉群(Xiaoqun Wang)研
基因編輯新進展:-關鍵酶消除CRISPRCas技術脫靶效應
近來全球興起的CRISPR-Cas編輯技術是基于細菌和古細菌天然防御機制的一項技術。與真核生物體內的RNA干擾過程極為相似,CRISPR-Cas 技術能夠特異性切割核酸片段,不過該技術也有可能發生非特異性切割,引起基因組非靶向位點的突變,這一問題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的關注。 CRISPR
CRISPR/Cas9-技術,熱度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來,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正在給整個科研界帶來革命性變化,該技術使用 CRISPR 系統將 Cas9 蛋白和向導 RNA 注入小鼠受精卵,就能輕松實現基因敲除,同時,注入 Donor DNA 則可實現基因敲入,甚至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Genome Biology 有文章指出這
CRISPR/Cas9技術,熱度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正在給整個科研界帶來革命性變化,該技術使用CRISPR系統將Cas9蛋白和向導RNA注入小鼠受精卵,就能輕松實現基因敲除,同時,注入Donor DNA則可實現基因敲入,甚至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有文章指出這項新技術將很快取代使用胚胎
Nat.-Comm.:CRISPR基因編輯會導致可遺傳的基因組結構突變
CRISPR-Cas9是對微生物、動植物,以及人類基因組進行修飾的強有力工具。在醫療保健領域,CRISPR-Cas9基因編輯為治愈遺傳病、癌癥,乃至心臟病等重大疾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但這一切的前提是DNA被正確的修飾,而沒有產生意外的變化。 在進行CRISPR基因編輯時,脫靶性是一個重點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