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受長期吸煙、社會老齡化、空氣污染等因素影響,我國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長,成為綜合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健康殺手”。在近日剛舉行的“2016年國際肺癌日專家媒體交流會”上,醫學專家們表示,由于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公眾對肺癌早期發現意識不足,近八成肺癌患者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故建議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 哪些人容易患肺癌? 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王光鎖介紹,五類高危人群成“肺癌候選人”,其中環境污染和吸煙是誘發肺癌的兩個主要因素。 環境污染。除了室外的霧霾污染之外,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肺部的傷害也不容忽視。 每日吸煙超過20支。肺癌青睞年齡大于45歲的人群,如果有吸煙史,吸煙指數達到每年20包以上,以及長期被動吸煙的人,就屬于肺癌的高危人群。 家族史。有研究表明,家族中有肺癌患者,其一級親屬患肺癌的概率較正常人高2.5倍。 職業危險因素。長期接觸無機砷、石棉、鎘、鎳......閱讀全文
肺癌篩查的益處與風險 肺癌篩查的目的實在疾病尚可治愈的發病早期對其進行準確診斷。肺癌篩查的潛在巨大好處包括減少死亡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風險包括假陰性和假陽性結果、輻射傷害、過度診斷、無效檢測、并發疾病、患者焦慮、不必要的測試和診斷以及高昂的經濟成本。大多數通過LDCT發現的肺結節是良性的。如
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媒體和公眾討論的熱點話題。如空氣污染可導致肺癌、會影響生殖系統健康等說法,都曾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甚至很多人把目前我國肺癌高發和死亡率增高,直接歸因于當前的霧霾天氣。那么,我國肺癌高發和死亡率上升是否與當前空氣污染有直接的關系?肺癌究竟由哪些因素導致?本報記者日前
灰霾到底會不會導致肺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對此的回答是“肯定的”,在他看來,灰霾不光是對呼吸系統,對心血管、腦血管、神經系統都有影響,但是首當其沖的還是呼吸系統。北京10年來肺癌增加了60%,應該說空氣污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而,這一觀點近日卻遭到科普名人方舟子炮轟,方
肺癌是全世界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類型的85%以上,死亡率高達80%~90%。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篩查方法,70%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僅為16%~18%。因此,尋找新的生物標志物和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對肺癌的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至關重要。
肺癌是世界性難題,盡管全球投入巨大資金,但離攻克肺癌還有非常遠的路要走。在過去10年中,全球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抗腫瘤藥物不斷涌現,為臨床提供了更多用藥選擇,然而一個客觀現實是,現有的抗腫瘤藥物對肺癌患者仍只能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 2015年2月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AMAOncology一項研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居惡性腫瘤之首,如今肺癌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疾病負擔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癥首位。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增肺癌患者約為73萬例,每年約有61萬人死于肺癌。此外,與其它癌癥相比,肺癌的5年生存率極低,嚴重危害人民健康,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例將
在環境污染因素誘導下,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續走高態勢。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預計到2025年,我國肺癌病人將達到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專家建議,宜從環境治理、霧霾監測、病理研究、早期診斷和健康教育多個角度出發,多措并舉,有效降低疾病風險,提升百姓健康水平。 肺癌發病
來自印度開羅大學的 Don G. Morris 教授等在 Frontieirs in oncology 上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系統地概括了目前在肺癌免疫治療領域的進展,以及近期一系列臨床試驗進行的現狀。 摘要 關于炎癥 / 感染 / 免疫激活與腫瘤患者預后的相關性,許多研究都從原因和結果的不
11月是全球的“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則是“國際肺癌日”。 目前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首位。據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腫瘤醫院肺部腫瘤科主任王長利教授介紹,近半個世紀以來,大約每15年我國肺癌患者人數就會增加近一倍。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多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中位生存期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6%,預后極差。研究發現如能在早期發現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5年生存率將會增加到70%!而早期診斷是早期治療的重要條件,胸部X線、CT、支氣管內鏡和細胞學檢查等雖在早期篩查中起
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多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中位生存期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6%,預后極差。研究發現如能在早期發現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5年生存率將會增加到70%!而早期診斷是早期治療的重要條件,胸部X線、CT、支氣管內鏡和細胞學檢查等雖在早期篩查中起到了一
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多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中位生存期為1年左右,5年生存率不足16%,預后極差。研究發現如能在早期發現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5年生存率將會增加到70%!而早期診斷是早期治療的重要條件,胸部X線、CT、支氣管內鏡和細胞學檢查等雖在早期篩查中起到
肺癌是世界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癥,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 100 萬人死亡,早就被世界衛生組織 WHO 視為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目前已知肺癌并非單純的一種疾病,根據癌細胞分化程度和形態特征可將肺癌粗分為兩大類:「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后者還可再細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大細胞肺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磅級研究成果,共同聚集科學家們在肺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突破!分享給大家! 【1】Cell:非吸煙肺腺癌的基因組重排早在癌癥確診前30年就已存在 doi:10.1016/j.cell.2019.05.01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KAIST)和首
● 半數肺癌的癥狀并非咳嗽、胸痛、咳血,而是關節痛、肩頸痛和胸痛 ● 普通X光難以發現早期肺癌 ● 肺癌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個低劑量肺部CT,肺部出現“毛玻璃”樣的陰影要警惕 久治不愈的咳嗽、胸痛,甚至咳血,這些癥狀不難讓人聯想到肺癌,然而如果是手腳的關節痛、肩頸
全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肺癌已代替肝癌,成為我國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8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治療的最佳機會,因此目前我國肺癌患者的總體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但如果能早期發現肺癌并對肺癌類別進行鑒別診斷,在病灶未擴散轉移前接受規范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60%
劉義慶山東省立醫院 臨床醫學檢驗部最近有兩位朋友找到我,因為在醫院檢測了肺癌七種自身抗體項目,結果是陽性,兩個朋友兩種態度,希望我幫助他解讀報告。朋友A:拿到檢查報告,一看檢查結果顯示“陽性”,就心驚膽戰,認為自己得了肺癌,緊張得很,想要了解肺癌自身抗體陽性是否就是肺癌?朋友B:拿到檢查報
取痰、化驗、出報告,三個小時就能進行肺部腫瘤輔助診斷——近日,杭州一家醫療企業發布消息稱,他們研發的“用一口痰就能測肺癌”的產品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上市。據說這還是國內首個通過痰液核酸檢測,進行肺癌臨床診斷的獲批產品。 痰液檢測不是“金標準” “‘痰液核酸檢測’只是作為早期診
免疫療法帶給吸煙肺癌患者新的希望 吸煙者超過肺癌患者總數的80%,但目前并沒有很好的靶向藥物用于治療,因此多數病人都只能依靠“手術+化療+放療”的常規三件套來治,副作用大,生活質量比較低。同時由于吸煙肺癌的基因組紊亂,突變多,很容易對藥物產生抗性,因此吸煙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一直不好(回復數字22,
廣州日報訊 在癌癥患者的治療進程中,復發或轉移是非常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對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約有25%~40%的患者會發生腦轉移,一旦發生腦轉移,可能耗盡心力也延長不了幾個月的生命。在日前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和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辦,廣東省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廣東省醫學
肺癌持續占據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疫情當前,肺癌患者群體也面對著更為嚴峻的挑戰。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肺癌的病期決定患者的預后,而準確的臨床分期是制定肺癌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治療前判斷患者的分期,選擇不同的治療策略是肺癌診療
我國是肺癌高發國家,近十年肺癌的發病率分別占男性和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和第二位,并且發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肺癌的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始終居于首位,根本原因是肺癌的高轉移能力。因為肺癌具有極強的侵襲性及轉移能力,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晚期(III期、IV期),失去最佳的治療機會。因此,提高肺癌檢出率、控制
近10年來,現代腫瘤學的進展帶來了一系列全新治療手段的出現,尤其是在肺癌領域,治療手段更是大大豐富。盡管療效相較于過去有了顯著提升,患者的生存時間有了顯著延長,生存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但總體來講,離治愈尚有一段距離,也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實現長期“帶瘤”生存。此外,在腫瘤治療過程中,也會產生較大的
個體化裸鼠荷人肺癌腫瘤模型的建立可以:(1)疾病定性篩選;(2)抗癌藥物的篩選;(3)為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提供藥物篩選的依據;(4)為研究經過各項治療后患者腫瘤細胞發生各種突變的情況和機制奠定基礎。實驗方法原理組織塊移植組將直徑2 mm的人肺癌新鮮標本癌組織塊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組織內,每
2018全球癌癥數據出爐,肺癌以11.6%的數值再度雄踞發病率的榜首。而死亡率排名如下:肺癌(18.4%)、結腸直腸癌(9.2%)、胃癌(8.2%)、肝癌(8.2%)、乳腺癌(6.6%)。肺癌牢牢霸占了第一的位置,兇險程度可見一斑。 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
同樣的疾病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案,這種傳統的“一攬子治療”方法如今已被“個體化醫療”逐漸取代。醫生利用各種工具將患者分成不同的組,再根據他們的基因組信息來定制相應的療法或產品,伴隨診斷檢測正是這樣的工具之一。 伴隨診斷是一種與靶向藥物相關聯的體外診斷技術,主要通過檢測人體內蛋白、突變基因的表達水平
實驗方法原理 組織塊移植組將直徑2 mm的人肺癌新鮮標本癌組織塊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組織內,每例人肺癌新鮮標本均移植入5只裸鼠體內,成瘤者為第1代。取第1代移植瘤組織塊以相同方法每例標本移植于另5只BALB/C裸鼠背部皮下組織內,成功者為第2代。重復上述傳代方法得到第3代移植瘤。將
癌癥在普通人的概念中幾乎與絕癥無異,而肺癌可以說是最常見的癌癥之一。據統計,在美國平均每2.5分鐘就有一個人被確診為肺癌。按此推算,美國每年將新發23.4萬名肺癌患者。最近,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ALA)發表了一份題為“State of Lung Ca
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癥,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癥,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么,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癥"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
李賀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在呼吸科,肺癌可謂屢見不鮮,肺癌是當今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而大多數肺癌患者早期癥狀無特異性,待等到確診之時已基本屬中晚期,所以肺癌的早期診斷就顯得尤為重要。比起肺癌的其他的檢查手段,腫瘤標記物的檢測一般早于胸部CT的異常,且具有操作簡便、無創傷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