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等獲得特提斯構造帶地幔頂部P波速度
由新特提斯洋閉合導致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而形成的特提斯造山帶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對該構造帶深部結構及動力學過程的研究也是地球科學界的熱點。地震層析成像是探測地球內部結構直接有效的手段,利用地震波路徑集中于上地幔頂部的Pn波這一優勢震相可以獲得地幔頂部高分辨率的成像結果,然而傳統Pn成像方法在殼幔結構復雜、莫霍面起伏較大的區域反演結果存在系統性誤差。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副研究員呂彥與合作者陳凌、陳棋以及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倪四道,發展了適應于復雜殼幔結構的地震波速度與各向異性聯合反演方法,并將該方法應用于特提斯構造帶,獲得了從歐洲東部到我國中西部地區上地幔頂部高精度Pn波速度及各向異性結構。研究顯示,亞平寧半島、伊朗高原、高加索、緬甸等區域與地表火山對應的地幔頂部低速結構揭示了與板塊碰撞俯沖相關的地幔熱物質上涌對巖石圈的影響;處于陸陸碰撞相對......閱讀全文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特提斯構造帶地幔頂部P波速度
由新特提斯洋閉合導致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而形成的特提斯造山帶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對該構造帶深部結構及動力學過程的研究也是地球科學界的熱點。地震層析成像是探測地球內部結構直接有效的手段,利用地震波路徑集中于上地幔頂部的Pn波這一優勢震相可以獲得地幔頂部高分辨率的
藏北羌塘中部中央隆起帶再次發現古特提斯洋證據
西藏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含有多種資源潛力的盆地,近年來成為油氣、礦產資源勘查的重要地區。而羌塘盆地的構造演化是學術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爭論的關鍵科學問題是羌塘盆地中部的中央隆起帶(高壓變質帶)是原位形成的,抑或是由北側的金沙江帶向南俯沖形成的;另一科學問題則是判斷羌塘盆地中部中央隆起帶是代表
環蘇拉威西海多俯沖帶上地幔各向異性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令敏、研究員趙明輝、研究員丘學林與浙江海洋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劍橋大學合作,在東南亞環蘇拉威西海多俯沖帶地區上地幔各向異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學期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Geochemistry,
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于大洋中脊或俯沖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沖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后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系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
地質地球所西藏蛇綠巖研究揭示特提斯洋演化歷史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以來位于南半球岡瓦納大陸和北半球歐亞大陸之間的古海洋,它的構造演化直接塑造了現今洋陸格局,因此一直是地質學關注的重要問題。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存在諸多爭議,關鍵一點在于其大洋巖石圈是否保存于現今大陸之上,這也直接限制了人們對特提斯基本問題的理解,如新特提斯洋的打開和俯沖時代、俯沖機
青藏高原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研究員史仁燈等在青藏高原西部日土地區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為探討大洋俯沖及陸-陸碰撞造山提供新視角。該成果發表于國際地學期刊《巖石學》。 玻安巖是指具有尖晶石、橄欖石、輝石斑晶和高鎂、高硅、低鈦地球化學特征的安山巖。最早在18世紀,被發現于西太
我國科學家在大陸地幔中發現來自海洋的鋰元素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利用礦物原位鋰同位素分析法,該所科研人員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幔橄欖巖中的鋰含量和鋰同位素組成。他們發現,海水中的鋰元素可以經過擴散作用進入地幔橄欖巖。這為研究地質歷史時期青藏高原不同圈層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科學報告》。近年來,鋰同位素
研究發現洋底高原增生誘發俯沖起始的巖石學證據
洋底高原廣泛分布在洋盆中,它是除大洋中脊之外洋殼形成的主要部位。洋底高原具有異常厚(~10-30 km)的洋殼,其成因通常認為與深部來源的地幔柱活動有關,因此其是研究地幔柱動力學演化、深部地幔不均一性等地質問題的重要對象。較厚的洋殼導致洋底高原具有較低的密度,使它們進入海溝后很難被俯沖而發生阻塞
云南地殼對青藏高原東擴和新生代印度板塊俯沖結構響應
我國云南位于東擴的青藏高原和新生代以來強烈伸展的東南亞之間。根據地表構造和變形觀測,學界通常認為青藏高原隆升導致向東的塊體擠出或者下地殼通道流,是云南地區新生代構造演化的成因。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分析了云南地區密集地震臺陣的地震記錄,通過對地殼結構的地震成像研究,集前人關于地
地質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是地質歷史時期的重大構造事件,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海陸分布格局、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產生深遠影響。青藏高原是研究陸-陸碰撞最為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對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和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研究長期以來是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印
青藏高原西部日土地區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9_4781547.shtml 玻安巖被發現于西太平洋地質學IBM帶(伊佐-玻寧-馬里亞納島弧帶)中的玻寧島,是指具有尖晶石/橄欖石/輝石斑晶和高鎂、高硅、低鈦地球化學特征的安山巖。傳統觀點認為,玻安巖是“洋
廣州地化所在古特提斯洋俯沖侵蝕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俯沖侵蝕是大洋俯沖過程中的基本地質過程,是地表物質進入地球深部的主要機制,對于地球深部物質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前人對于俯沖侵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現代活動大陸邊緣的地球物理觀測以及數值模擬上,如何在古俯沖帶或板塊縫合帶中識別地質歷史時期的俯沖侵蝕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難點,尤其是通過對板塊縫合帶
海平面下降百余米--印度洋中的“重力洞”是怎么形成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密度大致均勻的球體上,但你是否以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在各處都一樣?事實上,更精確的計算表明,不同地點的地球重力存在微小但可測量的差異,而這也導致了海平面的高低起伏。 在印度洋中部,有一個巨大的“重力洞”,這里的海平面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了100余米,幾十年來,它的形成之謎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心電圖分析:P波高尖,是肺性P波嗎?
一位54歲的男性患者,之前從未接受過正規的醫療服務,第一次在家庭醫生處就診。主訴為日常活動中出現氣短,爬小段樓梯或平緩上坡即需要頻繁休息。詢問病史,過去1年無意中體重減少了40磅。過去無已知的疾病史,未應用任何藥物。家庭史和社會史回顧,曾經在礦井工作35年。吸煙史20年,戒煙10年。體格檢查,面色稍
華北克拉通上地幔P波速度及徑向各向異性結構
華北克拉通不僅有被破壞的東部塊體,還有基本保持穩定的西部塊體,它是研究大陸形成與演化的最佳場所。因此,華北克拉通地區的地下結構和地球動力學特征等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實驗室副研究員王建與日本東北大學教授趙大鵬合作,發展了一種P波各向異性
上地幔溫度差異驅動北半球長期板塊匯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634.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團隊副研究員劉亮與合作者,采用基于地球深部物理狀態建立正演動力學模型的研究思路,約束了當今上地幔的溫度分布情況,并據此系統且定量模擬了上地幔溫度分布不均一對北
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發布
國科金發計〔2022〕27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2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2年6月15日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2年度項目指南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以下簡稱本計
新研究揭示東南亞環形俯沖系統各向異性層析成像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下,徐義剛院士團隊博士后華遠遠聯合日本東北大學趙大鵬教授,對東南亞環形俯沖系統進行了各向異性層析成像研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固體地球物理學》。 東南亞環
我國在青藏班怒帶洋殼榴輝巖熱折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洋殼榴輝巖是經歷幾十甚至數百公里深俯沖的洋殼物質通過某種構造機制折返到地表的產物,對于研究板塊構造運動以及地殼深部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多數洋殼榴輝巖在折返過程中通常會經歷不同程度的低溫退變作用(如,藍片巖相或綠片巖相)改造(冷折返),而部分則會遭受高溫變質作用(麻粒巖相)的強烈疊加(熱折
地球也能“照X光”
照X光片是人們非常熟悉的醫學檢測手段,可以幫助醫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人體內部。最近,科學家通過研究海洋風暴,首次從地球內部探測到了由風暴激發的罕見地震波。利用這些地震波給地球內部結構成像,就仿佛給地球照X光一樣,有望為研究地球內部結構提供新工具。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地震
廣州地化所揭示早古生代構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兵兵和研究員彭頭平等,選取云南西部昌寧-孟連古特提斯縫合帶兩側的保山和臨滄地塊古生界碎屑沉積巖為研究對象,開展詳細的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和Hf同位素研究,厘清臨滄地體的構造屬性,揭示三江特提斯構造域原、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歷史,并重建保山、臨滄和思茅-印支地塊
海沃斯240P-035P060P濾芯
??[1] 國產品牌濾芯均為我司生產的替代原廠品牌濾芯,其過濾濾材采用德國原裝進口HV公司產品,注冊商標為“佳潔”牌。本公司涉及的其它品牌均無品牌意義,只是作為產品型號參照和客戶選型對照使用。進口濾芯和過濾器為原裝進口,有防偽標志。我司長期為國內各大企業貼牌生產各種款式的壓縮空氣精密過濾器濾芯。歡迎
心電圖分析:P波在哪里?
男性患者,45歲,早起時自覺心悸頻發,持續數分鐘,伴有頭暈,視物不清、呼吸困難、汗出,不伴胸痛,過去上述癥狀偶有發作,未在意。既往有陳舊性心肌梗死。體格檢查:痛苦面容,脈搏快,兩肺呼吸音清晰,頸靜脈壓正常,心臟聽診正常,未聞及異常心音。心電圖如圖A。心電圖A患者癥狀消失后,行心電圖檢查如下(圖B)。
地幔過渡帶界面成像解釋天山造山機制
天山是由晚古生代多陸塊拼貼而成,經歷了中生代到早新生代的夷平作用。但是在晚新生代,印度與歐亞大陸陸-陸碰撞的作用力通過塔里木克拉通傳遞到1500km外的天山,并在北側哈薩克斯坦地盾的阻擋下,天山迅速抬升。其陸內造山機制為地學界所關注,并相繼提出了諸如擠壓增厚、俯沖等動力學模式。由
地質地球所等研究發現西藏岡底斯斑巖型礦床成因
西藏岡底斯斑巖成礦帶(圖1)是不同于世界上產于俯沖背景的斑巖成礦帶,它產于獨特的后碰撞背景下。而產于這種背景下的斑巖型銅鉬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巖漿成因還不十分清楚,這引起了中外礦床學家的強烈關注。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山帶與成礦作用課題組博士后李金祥及合作者對西藏
“中法意西阿爾卑斯地震臺陣探測”項目啟動
“中法意西阿爾卑斯地震臺陣探測”是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資助的一項國際合作項目,日前已正式啟動。參加該項目的成員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法國格林諾布爾約瑟夫傅里葉大學(University Joseph Fourier in Grenoble)地球科學研究所(I
喜馬拉雅巖石圈變形與巖漿活動耦合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11.shtm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馬林、王強研究員等與英國卡迪夫大學Andrew Kerr教授和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李正祥教授在喜馬拉雅造山帶的合作研究,揭示了喜馬拉雅地塊巖石圈在碰撞早期發生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板塊構造學說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刻畫了巖石圈的基本運動學特征,而地幔對流理論則為理解板塊運動規律提供了動力學基礎。然而長期以來,地幔對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爭議,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對流和上下地幔分層對流兩個模式。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其它
心電圖分析:P波去哪兒了?
44歲男性患者,長期發作性心悸,每次發作時間小于1小時。但是每次發作都沒有采集心電圖,因此發病原因尚未確定,因為每次在其到達急診室之前心律失常就終止了。然而,有一次其發作時間較前為長,因此急診室內采集到了一份發作時的心電圖(心電圖A)。心電圖A心電圖B問題:可能是什么診斷?采取什么治療會有效果?心電
地化所在喜馬拉雅A型花崗巖成因與巖石圈伸展獲得進展
A型花崗巖是一類具有特殊地球化學特征的巖石,表現為高的SiO2、Na2O+K2O、Zr、Nb、Ga、Y、Ce和低的CaO、Sr含量,以及高的Fe/Mg, Ga/Al比值,能夠對板內伸展和后碰撞巖漿過程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因而具有重要的構造指示意義。鋁質A型花崗巖因其過鋁質特征區別于常見的過堿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