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28日凌晨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團隊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據介紹,團隊的科研人員根據101例早期肝細胞癌及配對癌旁組織樣本的蛋白質組數據,將目前臨床上認為的早期肝細胞癌患者,分成三種蛋白質組亞型,而不同亞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預后特征,術后需要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案。其中,第一類患者僅需手術;第二類患者則需要手術加其他的輔助治療,而第三類患者占比30%,術后發生復發轉移的危險系數最大,是最后的“硬骨頭”。科研人員發現在第三類患者的蛋白質組數據里,膽固醇代謝通路發生了重編程,其中候選藥靶膽固醇酯化酶的高表達具有最差的預后風險。通過抑制候選靶點——膽固......閱讀全文
國際巨頭重金加碼細胞治療國際巨頭紛紛布局CAR-T業務,諾華、吉列德(KitePharma)、新基(JunoTherapeutics)三巨頭領跑。自從賓夕法尼亞大學CarlHJune教授實現CAR-T細胞治療后,國際上已有多家公司開展CAR-T療法的進一步探索。最早進行CAR-T細胞治療開發的三家公
肝癌由于預后差、死亡率高、不易早期診斷等特征,也常被稱為“癌中之王”(一般認為是胰腺癌)。肝癌是對各種組織學上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肝臟腫瘤的統稱,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絕大部分,約占原發性
肝癌預后差、死亡率高、不易早期診斷,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絕大部分,約占原發性肝癌的90%左右。 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錢小紅研究員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北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納米醫學、光聲成像技術的基礎上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檢測技術,用于解決鑒別微小肝癌及肝硬化這一具有挑戰性的醫學問題,并取得顯著的診斷效果。該項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 interfaces 期刊上。 肝癌是世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迅速蔓延,截至3月31日23時,全球累計確診已超過80萬例,國外累計確診超過72萬例、死亡超過3.5萬例。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不僅對全球各國帶來了經濟上的重創,而且深刻地影響著各個行業。 在醫藥行業,新冠疫情已經導致眾多臨床試驗暫停、新藥審批推遲、藥品短缺加劇等諸多問題
2月28日凌晨,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團隊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文章測定了早
目前國內已經涌現了一批各有特色、獨具投資價值的CAR-T企業,分別是臨床進展最快的南京傳奇生物、專研適用實體瘤治療的科濟生物、專注產業化的博生吉安科。隨著病患需求日益增長,監管制度不斷推進,國內外合作日益密切以及大量資金不斷投入研發,國內CAR-T細胞療法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有近百家不同規模的公司投入
每年很多創新療法都會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然而只有少數新藥可能成為重磅藥。雖然重磅藥的成功與多種因素相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對特定疾病患者都具有良好的療效和較小的副作用。日前,全球性專業咨詢服務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了2020年有望上市的重磅新藥榜單。根據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兩種病理組織學類型,分別為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CC占我國肝癌總數的83.9% ~ 92.3%。慢性乙肝病毒(hepa
無論是關注蛋白質組學的領域內專業人員,還是領域外、甚至是學術圈外的,我想很多人此刻都難掩興奮。2019年2月28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癥死亡的第三大殺手,更是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癌癥。誘發肝癌的因素很多,包括病毒、環境和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我國,肝癌發生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是乙肝病毒感染。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魏濱帶領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紅艷研究組通力合作,在炎癥相關的人類疾病及樹突狀細胞疫苗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國際臨床醫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國際分子醫學領域專業期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課題組在前期利用人鐵蛋白特異識別腫瘤標記分子TfR1的特性,將納米酶精準輸送到腫瘤部位,并通過酶催化產生活性氧(ROS)殺傷腫瘤的基礎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設計出一種能夠特異靶向肝癌,使其可視化并殺死肝癌細胞的新型鐵蛋白探針,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課題組在前期利用人鐵蛋白特異識別腫瘤標記分子TfR1的特性,將納米酶精準輸送到腫瘤部位,并通過酶催化產生活性氧(ROS)殺傷腫瘤的基礎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設計出一種能夠特異靶向肝癌,使其可視化并殺死肝癌細胞的新型鐵蛋白探針,
無論是關注蛋白質組學的領域內專業人員,還是領域外、甚至是學術圈外的,我想很多人此刻都難掩興奮。2019年2月28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以
北京大學博士李孟森研究員發現在肝癌細胞膜上存在2種不同親和常數的甲胎蛋白受體(AFPR),利用受體在肝癌細胞特異性表達的特性,用乙型肝炎病毒轉染正常肝細胞,證明AFPR表達是預警肝癌發生的重要標志物,并通過熒光標記,示蹤肝癌細胞的轉移,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的癌癥雜志《Cancer Letter
CRISPR-Cas系統作為基因組編輯和調節的編程工具,可以在各種細胞中(包括人類細胞)進行遺傳操作。雖然目前科學家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CRISPR-Cas系統治療孟德爾遺傳疾病方面的潛力,但是該技術還有望為復雜的體細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方法,同時CRISPR-Cas通過加速藥物靶點的鑒定和驗證,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兒童癌癥的發病機制以及療法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揭示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惡化和消退的分子機制 DOI: 10.1126/science.aat6768 周圍神經系統腫瘤(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umo
隨著我國腫瘤發病率的逐年提高,尋找一種高效的治療腫瘤方案成為社會上持續關注的目標。利用人體自身免疫功能開展的抗腫瘤治療成為學界焦點。 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IOPIC中心、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澤民研究組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暨北京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近日,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權威獎勵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賀福初榮獲蛋白質組學杰出成就獎。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并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于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
小分子褐藻糖膠具備多種不同的生物與藥學活性,例如抗癌/抗腫瘤、抗增生、抗發炎與免疫調節功能[1-3],并且與小分子褐藻糖膠相關膳食補充品和營養醫學食品近年愈來愈獲重視。上海市科林臨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長期投入各項小分子褐藻糖膠在輔助性療法的轉化醫學應用,在2019年由上海市科林臨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后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癥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癥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癥的最合理手段。 《科學》雜志對腫瘤免疫療法的評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為繼腫瘤手術治療、放化療及靶向治療之外的革命性治療手段,特別是基于PD-1、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方案表現尤為突出。即便如此,腫瘤的免疫治療仍面臨巨大挑戰,如療效不確定性、總體有效率低、耐藥抵抗及檢測生物標志物缺乏等都制約了對患者的精準治療。
免疫治療是晚期實體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經過幾十年的長足發展,歷經了腫瘤細胞因子治療[包含白介素、干擾素、胸腺法新(即胸腺肽α1)等]、腫瘤疫苗治療、細胞免疫治療以及免疫檢查點治療幾個階段。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重大進展,《科學》雜志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尤其以P
基因治療(genetherapy):指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導入人體的細胞,使其發揮生物學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技術方法。 基因治療是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DNA重組技術、基因克隆技術等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最具革命性的醫療技術之一,它是以改變人的遺傳物質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治療手段,在重大
基因治療(genetherapy):指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導入人體的細胞,使其發揮生物學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技術方法。 基因治療是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DNA重組技術、基因克隆技術等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最具革命性的醫療技術之一,它是以改變人的遺傳物質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治療手段,在重大
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網站公示信息顯示,截止8月31日,八月份共有11項藥品上市申請納入優先審評,涉及9款創新藥,來自再鼎醫藥、默沙東(MSD)、基石藥業、榮昌生物等公司。根據納入優先審評的理由劃分,其中5款符合附條件批準,3款為臨床急需的短缺藥品、防治重大傳染病和罕見病等疾病的創
免疫療法被譽為癌癥治療中改變游戲規則的角色,但是有許多患者對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抗體Keytruda等治療的響應率較低,例如在黑色素瘤中,PD-1藥物的響應率約為三分之一,具體取決于適應癥。因此,尋求增加患者免疫治療反應率的制藥公司正在轉向溶瘤病毒的開發。 溶瘤病毒被定義為基因工程或天然
免疫療法被譽為癌癥治療中改變游戲規則的角色,但是有許多患者對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抗體Keytruda等治療的響應率較低,例如在黑色素瘤中,PD-1藥物的響應率約為三分之一,具體取決于適應癥。因此,尋求增加患者免疫治療反應率的制藥公司正在轉向溶瘤病毒的開發。 溶瘤病毒被定義為基因工程或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