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員以樹為研究對象,首次繪制了一幅高質量的樹肝細胞基因表達圖譜,并從中回答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乙肝病毒研究謎題――HBV細胞表面受體是什么,這對于乙肝診治具有重大意義。 這一相關成果公布在11月13日出版的eLife雜志上,eLife雜志是由PNAS前主編Randy Schekman籌辦,由英國著名的基金會Wellcome Trust,美國HHMI和德國馬普學會聯合資助的開放性雜志,希望能通過這一雜志打破CNS的壟斷地位,避免許多專業期刊由非一線科學家掌舵并且因一個審稿人的意見而導致拒稿的情況,是生命科學領域里又一受到期待的頂級期刊。 最新這篇文章是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李文輝博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完成的,第一作者為北生所/北京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嚴歡及博士后鐘國才。對于這一研究,李文輝博士表示,很高興向大家展示他們經過多年努力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讓所有致力于乙肝研......閱讀全文
2019年7月28日是第九個“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題為“積極預防主動檢測 規范治療 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肝炎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PLoS Biol:中國科學家設計出能抑制甲型肝炎病毒的新藥物 doi:10.1371
中國科學家一舉破解困擾了病毒學界近半個世紀的超級謎題,首次發現乙肝病毒及丁肝病毒以病毒顆粒前表面抗原-1(Pre-S1)結構域與肝細胞膜上NCTP受體結合而侵入肝細胞,而此前僅知道鴨乙肝病毒受體是羧肽酶D。毋庸置疑,中國人采用國內工作平臺查明乙肝病毒及丁肝病毒受體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針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潛在治愈方法,在臨床前模型中這種有前景的新療法100%成功消除了感染。 現在澳大利亞的一些患者在墨爾本、珀斯和阿德萊德開展的1/2a期臨床實驗中,成為了世界上首批接受這種潛在療法治療的人群。 來自墨爾本沃爾特伊莉莎研究所(Walte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研究人員正在李文輝實驗室中進行實驗 身為一名病毒學家,李文輝用“釣魚”來形容自己的工作。 這位垂釣者的目標,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受體。這種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是乙肝病毒及其衛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入侵人體所需打開的一把鎖。找到這把鎖,將有助于深入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體載脂蛋白E(apoE,apolipoprotein E)或能促進乙肝病毒感染和產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雜志PLoS Pathogens上。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干擾apoE生物發生、分泌以及與受體
名詞解釋 NTCP: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體“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又稱“肝臟膽酸轉運蛋白”)的英文縮寫。 HBV:乙型肝炎病毒。 HDV:丁型肝炎病毒,即乙肝衛星病毒。 受體:HBV及其衛星病毒HDV必須通過結合肝臟細胞表面受體分子,才能進入到宿主細胞內
8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類型、熱度和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UPMC 【1】Cell Metabol:首次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轉基因迷你肝臟組織 有望幫助研究肝臟疾病及開發新型療法 doi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衛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須通過結合細胞表面受體分子,才能實現對宿主細胞的感染。因此,如能找到該受體,將有助于深入理解乙肝感染機制,并為感染及相關疾病提供有用的治療靶點。可是,這個難題在世界范圍內幾十年未能解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下稱北生所)的科學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衛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須通過結合細胞表面受體分子,才能實現對宿主細胞的感染。因此,如能找到該受體,將有助于深入理解乙肝感染機制,并為感染及相關疾病提供有用的治療靶點。可是,這個難題在世界范圍內幾十年未能解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下稱北生所)的科學家經
據BioScholar報道,人類乙型肝炎病毒每年要奪取大約一百萬人的生命,全球有超過3.5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1500萬人同時還感染了乙肝衛星病毒HDV――是HBV的一種衛星病毒(satellite virus,衛星病毒是一類基因組缺損、需要依賴輔助病毒,基因才能復制和表達,才能完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國》,重點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免疫學研究的飛速發展。本期《聚焦中國》作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華人科學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異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的新成果。并專門介紹了中國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乙肝大國,有9300萬HBV攜帶者,其中2000萬為慢性乙肝患者。目前乙肝的治療藥物主要有干擾素類以及口服核苷類藥物,但這些藥物僅能抑制病毒復制,不能徹底的清除病毒。為實現乙肝的治愈,治療性乙肝疫苗是目前乙肝治療藥物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本文對國內典型乙肝治療性疫苗研發企業進行介紹
由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肝細胞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兩個最佳靶點,這一研究發現有可能促成對全球感染這一病毒的4億人群部分患者的治療。兩篇研究論文發表在10月22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領導這些研究的是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丁雪(Ding Xue)教授
中國癌癥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癌癥患者數量巨大,僅2015年就新增430萬人,死亡280萬人。 但在此前學界共識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有底線:只和患者同歸于盡,不會傳染給周邊健康人。 不過,《自然》雜志新近發表的一篇論文展示出讓人擔憂的新證據:在一種雙殼貝類的海洋貝類中存在可傳播的癌癥,而且這種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傳染力比艾滋病病毒(HIV)要高100倍,其主要是通過血液或其他體液進行傳播。HBV感染肝細胞,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硬化或肝癌一類嚴重的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在全球慢性乙肝影響了近2.4億人,每年奪去約80萬人的生命。盡管當前已有一些治療HBV的藥物,但它們很少能
《自然》子刊Nature Microbiology10日在線刊登了一篇有關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論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鑒定出一組蛋白質,破譯了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治療慢性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方向。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肝臟疾病的常見原因,每年造成近90萬人死亡,同時
今天,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賀福初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樊嘉院士、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錢小紅教授共同領銜的科學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刊發重磅研究,利用定量蛋白組學獲得肝癌早期階段的圖譜特征,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富有前景的新靶點。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癥死亡的第三大殺手,更是有中國特色的
通過將它們的遺傳物質(DNA)置于通常不降解DNA的細胞核內,HBV一類的病毒可持續存在于人體之中。這也阻止了抗病毒藥物清除這些病毒。在2月20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科學家們報道了這一新發現的機制,有可能開啟一種不損害肝臟中感染細胞的新療法。 盡管可以接種預防性疫苗,世界衛
肝癌,是全球癌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2018年發病人數超過84萬。其中,據《全球癌癥負擔報告》,50%以上的肝癌發生在我國。因乙肝病毒感染而發展的肝癌,是當前的一大負擔,也是中國科學家的攻堅對象。前不久,我們剛剛報道過,中國科學家團隊在肝細胞癌(HCC)的早期階段找到富有治療前景的新靶點。很快,我
病毒不僅能引發感染,還與一些嚴重的疾病有關。舉例來說,肝臟受到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之后往往會發展成肝癌。日前法國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種與肝癌有關的病毒,這種病毒一直被認為非常安全。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肝癌是一種預后很差的常見惡性腫瘤。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每年
據統計,中國的肝臟病患者約有4億人,占全球肝臟病人的40%。這其中約有1.2億人攜帶乙肝病毒。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雖然我國科學家成功建立起乙肝病毒感染模型,但距離成功治愈乙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能夠找到一種廉價有效的乙肝治療方式,將會有更多人受益于此。
基因治療(genetherapy):指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導入人體的細胞,使其發揮生物學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技術方法。 基因治療是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DNA重組技術、基因克隆技術等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最具革命性的醫療技術之一,它是以改變人的遺傳物質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治療手段,在重大
基因治療(genetherapy):指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導入人體的細胞,使其發揮生物學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技術方法。 基因治療是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DNA重組技術、基因克隆技術等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最具革命性的醫療技術之一,它是以改變人的遺傳物質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治療手段,在重大
1. Enanta Pharmaceuticals公布先導化合物的臨床前數據 位于馬薩諸塞州的Enanta Pharmaceuticals是一家專注于病毒感染和肝臟疾病的小分子藥物開發公司。近期,該公司公布了旗下先導化合物EDP-305的最新數據。EDP-305是新一代強效類法尼醇X受體(fa
肝炎病毒一直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之一。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在對抗甲肝、乙肝以及丙肝等多種肝炎過程中取得了極大成就。但是對于戊型肝炎目前尚沒有一種對應的療法被批準。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有2000萬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這種病毒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進行傳播。這些患者絕大部分分布在東非和南非地
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這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過動物、植物的研究對生命的哲學概括。動物也成為古代先哲們探索生命奧秘的主要對象之一,蓋倫(Galen,公元130—200)開創了動物解剖學和實驗生理學,他將來源于動物的知識推廣到對人體的認識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兩種病理組織學類型,分別為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CC占我國肝癌總數的83.9% ~ 92.3%。慢性乙肝病毒(hepa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抗凋亡蛋白Bcl-2與乙肝病毒蛋白HBx之間的互作進行了結構與生物化學分析,研究結果發布在2月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清華大學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施一公研究組主要致力于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