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輔助檢查介紹
做X線胸片、心電圖、腦CT檢查,可有助除外其他疾病。特殊檢查: 1.甲皺微循環觀察 毒痢患兒腦型早期可見甲皺毛細血管襻數減少,休克型可見血色變紫,血流緩慢不均勻嚴重者有凝血。 2.眼底檢查 可見小動脈痙攣。嚴重者視網膜水腫,顱內壓增高者可見視盤水腫。 3.中心靜脈壓(CVP)測定 正常值0.59~1.18kPa(6~12cmH2O)。CVP主要反映回心血量和右心室排血功能之間的動態關系,不能表示左心功能。 4.其他檢查 心電圖、X線檢查等可按需要進行。......閱讀全文
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輔助檢查介紹
做X線胸片、心電圖、腦CT檢查,可有助除外其他疾病。特殊檢查: 1.甲皺微循環觀察 毒痢患兒腦型早期可見甲皺毛細血管襻數減少,休克型可見血色變紫,血流緩慢不均勻嚴重者有凝血。 2.眼底檢查 可見小動脈痙攣。嚴重者視網膜水腫,顱內壓增高者可見視盤水腫。 3.中心靜脈壓(CVP)測定 正常值0
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診斷介紹
應與下列疾病作鑒別: 1.高熱驚厥 本病多見于嬰幼兒,過去常有高熱驚厥史,驚厥發生在體溫上升時且多不反復發作,驚厥后面色好,神志正常,并常可找到引起高熱的疾病。 2.大葉肺炎 該病與毒痢均為急性起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早期可致休克,腦水腫,但X線檢查肺部可有大葉或節段性炎性病
小兒中毒型痢疾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1.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大多顯著增高。 2.糞便常規檢查 肉眼觀察為黏液便、黏液血便、膿血便等。鏡檢有較多白細胞及紅細胞,并可見吞噬細胞。 3.糞便細菌培養 采取糞便膿血或黏液部分立即送檢選用適當培養基及反復多次培養可提高陽性率。陽性者宜常規進行菌群鑒定和藥敏試驗。 4.快速診
關于小兒中毒型痢疾的預防護理介紹
痢疾的預防要充分發動群眾,展開廣泛的衛生宣教工作,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加強小兒的衛生管理,講究個人衛生,照看人和小兒飯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改善飲水衛生,防止水源受污染,不喝生水;加強糞便管理,病人的糞便要用1%漂白粉浸泡或澆上沸水或撒上生石灰浸泡后才能倒入下水道或糞池,病兒的尿布和襯褲要煮過或用
小兒中毒型痢疾的基本信息介紹
中毒型痢疾(簡稱毒痢)是細菌性痢疾的一種嚴重類型,多見于2~7歲兒童。起病急驟,病情經過極為兇險,如治療不及時病兒可很快發生呼吸或(和)循環衰竭而死亡。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兒童中曾發生毒痢流行,病死率高達20%~30%。1958年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兒科及協和醫院兒科、麻醉科等單位協作采
用藥-治療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相關介紹
由于毒痢起病急驟,發展快,病情危重應分秒必爭,全力以赴地搶救,病程早期及時搶救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救治過程中要嚴密觀察病情,綜合分析,抓主要矛盾,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療措施。 監護:應成立專門搶救小組,病兒多時應成立重病監護室(ICU)。最好實行三級護理:一級護理(入院初及病情最危重時):每15分
概述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發病機制
人體受痢疾桿菌感染后,在細菌及其內毒素的作用下,機體發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稱應激反應或超敏感反應),大致過程如下:細菌及其內毒素→激動內臟自主神經節前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乙酰膽堿及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副交感M受體及交感性α受體興奮→微血管舒縮紊亂→全身急性微循環障礙。微循環指
概述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癥狀體征
潛伏期為數小時至1~2天。起病急、發展快,突然高熱,體溫達39~40℃,甚至更高,精神萎靡、嗜睡、反復驚厥、昏迷,甚至發生循環及呼吸功能衰竭等嚴重癥狀。而胃腸癥狀腹瀉在早期常不明顯,往往需經0.9%溫鹽水(200ml)灌腸采取沉底糞便檢查,發現有多數白細胞或見紅細胞方能確診。 由于全身各臟器微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方法介紹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粘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理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并可見核左移,當有DIC(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病理生理介紹
中毒性菌疾腸道病變輕微,多見充血水腫,個別病例結腸有淺表潰瘍,但全身病變重要多臟器的微血管痙攣及通透性增加,突出的病理改變為大腦及腦干水腫,神經細胞變形及點狀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部分病例腎上腺充血、皮質出血和萎縮。
關于小兒白塞病的輔助檢查介紹
1.X線檢查 消化道鋇餐檢查,病程在7年以內的患者,常合并胃、十二指腸球部及小腸潰瘍。個別病例可發生潰瘍穿孔。小腸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改變,可見腸腔增寬,小腸黏膜皺襞增粗,有分節現象,有時可見部分空腸腸壁平直而呈香腸狀。 病程在10年以上的晚期患者,可有胃、小腸及結腸廣泛性小息肉樣充盈缺損,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檢查方式介紹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現膿血黏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離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并可見核左移。當有DIC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測 目前已有應用熒光
關于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病因分析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群(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近年來痢疾桿菌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逐漸上升,同一株痢疾桿菌可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其耐藥性主要通過耐藥因子(R因子)傳遞引起的,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依靠其毒力質粒所編碼的一組
關于小兒尿路感染的輔助檢查介紹
1.B超檢查 可探查泌尿系的結構和膀胱排泄功能有無異常,有無結石、梗阻、殘余尿等引起感染的誘因。 2.X線檢查 靜脈腎盂造影可顯示泌尿系統有無先天畸形(如重腎、多囊腎等)、腎盂積水及其程度。了解腎的大小,有無腎盂腎盞變形等慢性炎癥和腎瘢痕證據。對<5歲的第一次尿感應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發現膀胱
關于小兒腎小管性酸中毒的檢查介紹
1.生化檢查 五低兩高特征,即低血磷,低血鉀、低二氧化碳結合力,低血清pH值,低血鈣(或正常),高血氯,高血清堿性磷酸酶。 2.X線檢查 骨骼X線攝片顯示活動性佝僂病、骨質疏松、骨齡延遲,或伴有伴病理性骨折、股骨頭無菌壞死、泌尿系結石及腎鈣化。 3.B超檢查 腎臟B超可存在雙腎皮質彌漫
關于氟中毒性骨病的輔助檢查介紹
1、X線表現 (1)骨質疏松型:骨紋理粗而稀疏可為早期氟中毒性骨病的惟一表現。 (2)骨軟化癥:以脊柱和骨盆明顯,其骨密度減低,紋理模糊。脊椎側彎、駝背。椎體雙凹變形。骨盆縮窄畸形和假骨折線形成。骨軟化可與骨質疏松,骨硬化和軟組織鈣化同時出現,呈混合型。 (3)骨硬化型:骨硬化常發生在脊柱
關于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的輔助檢查介紹
1.尿pH測定 尿pH反映尿中H量,DRTA時,盡管血pH0.21,24小時尿鈣>4mg/(kg·d),尿陰離子間隙=Na+K-Cl,可反映尿NH4水平,為正值時提示尿NH4排泄減少,尿pH>6.0,HCO3排泄分數多
小兒全遠端型腎小管酸中毒的檢查方式介紹
1.尿酸化試驗 常有一定程度的腎小球功能受損,但本病往往在慢性腎功能不全出現前即有高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及高鉀血癥。江永娣等認為尿酸化試驗是診斷RTA首選的篩選試驗,治療后數年仍陽性。40/115例是通過檢查該化驗發現RTA的。 2.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通常GFR>20ml/(min·1.73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基本信息介紹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迅速發生休克、昏迷、本型多見于2—7歲健壯兒童,病死率高,必須積極搶救。
關于小兒粘連性腸梗阻的輔助檢查介紹
1.腹部X線透視及平片 可見小腸充氣有張力及液平面。結腸不充氣,鋇灌腸見結腸癟縮無氣,即可確診為完全性機械性小腸梗阻。 粘連腸梗阻時,腹部X線平片特點是腸管擴張不均勻,氣液平面大小不等,在右側腹部無腸管擴張的范圍,偶也可出現小的腸腔氣體影,提示為不完全性腸梗阻。當發現有異常擴張的腸襻,呈咖啡豆
關于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輔助檢查介紹
1.影像學檢查 X線脊柱平片檢查可發現脊柱畸形(如椎體畸形)和脊柱裂。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多可發現典型的“圣誕樹”樣膀胱,可了解充盈期膀胱的形態和容量,是否存在膀胱輸尿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在排尿時觀察尿道和膀胱頸部開放的情況,對是否存在逼尿肌和括約肌不協調具有一定的診斷意義,并可排除后尿道瓣膜等先
關于小兒消化道出血的輔助檢查介紹
1.吞線法 可粗略判斷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方法為用一條粗的白絲線,約2m長,一端扎一小糖球,令患兒吞服后,另一端用膠布固定在頰部,隨胃腸蠕動,白線即逐漸下達至十二指腸。24h后將線輕輕拉出,以免拉傷消化道黏膜,引起假象。正常情況,呈白-黃色,如胃內出血則呈白-紅-黃色,十二指腸出血為白-黃-紅色
關于隱匿型冠心病的輔助檢查介紹
心電圖: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與其它診斷方法相比,心電圖使用方便,易于普及,當患者病情變化時便可及時捕捉其變化情況,并能連續動態觀察和進行各種負荷試驗,以提高其診斷敏感性。無論是心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電圖變化,特別是對心律失常的診斷更有其臨床價值,當然也存
關于先天型白內障的輔助檢查介紹
新生兒出生后瞳孔區有白色反射稱為白瞳癥(1eukocoria),其中最常見的即是先天型白內障,還有其它眼病也可造成。因其臨床表現、治療和預后不同,及時正確的鑒別診斷是非常必要的。 1.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晶體后纖維增生)本病發生于體重低的早產兒,吸入高濃度的氧氣可能是其致病原因。雙眼發病。視網膜
關于小兒細菌性痢疾的基本介紹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小兒均易感,多見于3歲以上兒童。全年均可發病,多流行于夏秋季節。以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為臨床特點。本病可分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經過極為兇險,起病急驟,突發高熱、驚厥或休克
關于小兒近端腎小管酸中毒的檢查介紹
pRTA血液生化檢查有血漿HCO3-和pH降低,高氯血癥,鈉,鉀正常或下降,尿pH根據血HCO3-水平可呈堿性或酸性,24小時尿HCO3-僅可滴定酸正常,尿鈣可增高或正常,常規做影像學檢查,如心電圖和B超檢查等。
預防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的簡介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3、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4、降溫止驚,防治腦水腫和呼吸衰竭,為了迅速控制感染,防治循環衰竭,應選用強有力的廣譜抗菌藥物。
痢疾后綜合癥的輔助檢查
1.白細胞計數常升高,血沉增快,尿中可見白細胞、紅細胞,但細菌培養陰性。 2.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腫脹,關節周圍肥厚,局限性骨質疏松,慢性者顯示廣泛性新骨形成,關節腔狹窄。
關于小兒藥物變態反應的其他輔助檢查介紹
1.放射診斷 包括胸部透視、攝片、支氣管造影,鼻竇X線攝影,胃腸造影等,對某些變態反應病亦有重要的診斷意義。特別對過敏性肺炎、過敏性鼻竇炎的診斷,X線檢查有特殊的重要價值。此外,X線檢查有助于鑒別其他非變態反應性疾病和排除并發癥。近代影像診斷包括:B超、CT、磁共振等,必要時亦應用于變態反應病的
關于小兒賴氏綜合征的輔助檢查介紹
1.腦電圖檢查 早期正常,2歲后均有異常,腦電圖呈彌漫性腦病改變,見慢波增多,不規律的電活動等,也可有癇樣放電(棘波),睡眠紡錘波消失等。背景波呈廣泛高幅慢活動,腦電圖變化程度與臨床表現并非完全一致。 2.腦CT、MRI檢查 尚應做腦CT等檢查,可發現腦水腫,中線移位等改變。示額葉萎縮、胼胝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