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首屆糧食安全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英兩國首屆糧食安全聯合研討會于2010年3月7日至11日在北京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舉辦。 在相對沉寂了數十年后,糧食安全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本屆研討會上,各行各業的民意領袖匯聚一堂,出謀劃策。氣候變化、土地用途改變很可能使糧食生產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若養活世界將近90億人口,這些策略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球饑餓人口的預計數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可能與最近一系列事件有關,其中包括(1)氣候變化,目前氣候變化的影響不斷出現,為糧食生產帶來了不確定性;(2)糧食危機,最近爆發的糧食危機使主食糧食價格急劇上漲;(3 )有關‘石油峰值’的憂慮,石油價格有可能持續上漲。隨著糧食生產和運輸成本上漲,這些事件在糧食系統內產生了連鎖反應。總而言之,諸如此類的變化使世界普遍認識到,支撐糧食安全的基礎活動易于遭受破壞,當前十分迫切尋求適當的方法以改進糧食安全狀況,理解并緩和其影響。 要討論整個糧......閱讀全文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諸多挑戰 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
日前,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糧食安全對策研究》發布階段性研究成果。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諸多挑戰,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在加大。 報告指出,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總產量達到了5.9億噸,比2011年增加1836萬噸,增長3.2%;比2003年增加了
《科學時報》聚焦糧食安全
上世紀70年代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近40多年東北的8個嚴重冷害年,近3年春季我國大范圍的干旱……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洪災和旱災幾乎每年都發生,受災地區農業往往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自古以來,脆弱的農業就無法逃離“靠天吃飯”的窘境。 截至今年8月19日,全國因洪澇、臺風農作物受災面積已達1.64
全球攜手保障世界糧食安全
日前,第六十三屆聯合國大會專門就糧食危機與食物權舉行了為期一天的非正式對話會議,即將舉行的八國集團首次農業問題部長級會議報告草案則就有可能出現的“永久性糧食危機”發出警告。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球。 糧食安全不僅關乎各國民生大計,也事關全球發展與穩定。聯合國近年來一直關注世界糧
臭氧污染正在威脅糧食安全
藍天白云越來越多,但另一個“隱形殺手” 臭氧卻正在“殺死”我們的糧食。? ? 1月18日,《自然—食品》雜志刊發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馮兆忠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在田間開展實驗,發現當前臭氧濃度已經引起中日韓三國的小麥、玉米和稻米產量損失。尤其是對中國糧食作物產量影響最大。? ?
價格走低 全球糧食安全隱憂猶存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糧農組織)2月5日發布的《谷物供求簡報》,將2014年世界谷物產量估值提高至25.32億噸,較2013年增長700萬噸,這是糧食產量估值連續第二年刷新歷史紀錄。由于全球谷物供應不斷增加,國際糧價已經跌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 理論上講,世界糧食整體供大于求,由此帶來糧價
研究顯示全球糧食安全接近上限
12月18日,《自然—通訊》報道指出,全球約有30%的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麥等,其產量潛力可能已到達極限。最近有數據顯示,糧食作物的產量已趨于穩定,甚至有急劇下降的趨勢。 對未來糧食產量進行預測,將有助于確保全球糧食安全,但是過往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產量只增不減這一基礎上,而這一情況已被證明
東盟 數據監測加固糧食安全“堤壩”
糧食安全的威脅主要包括各種自然災害以及人為導致的市場價格波動和供應恐慌。據統計,東盟目前還有600萬人口營養不良。構建以數據為基礎的緊急儲備機制和信息系統,以實現及時互助,應對不時之需,成為日益迫切的任務。 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亞太區域代表小沼宏之對本報記者表示,東盟要在糧食安全上建立一
建設“銀色糧倉” 應對未來糧食安全
研究團隊在工作。(陳勝偉供圖)?鹽堿地曾被人形象的稱為“地球的皮膚病”。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鹽堿地的面積為9913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三,與我國的耕地面積幾乎相當。我國的鹽堿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在內的17個省區,鹽堿荒地和影響耕地的鹽堿地總面積超過5億畝。如何治理和利用好鹽堿地是我
你的膳食結構關系糧食安全
“本想瘦成一道閃電亮你的眼,沒想到胖成了一個堅果墻擋了你的視線。”朋友圈里,喊著要減肥的朋友越來越多。 “我國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堪憂,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比例增大,成人超重肥胖比例達到30%。”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在第601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說。 這次,科研人員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