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功能性低血糖的診斷檢查介紹
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并除外以上情況,可作出診斷。 一、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早期的反應性低血糖進食后胰島素分泌增高和(或)延遲反應,在食物吸收高峰過后血中仍有過多的胰島素以致發生低血糖,常在進食后3~5h出現。其特點有:1. 口服葡萄糖后延緩耐量試驗呈耐量減低或糖尿病曲線,空腹血糖升高或為正常高限,進食葡萄糖后最初血糖正常上升,但峰值可延遲至2~3h,胰島素分泌明顯延緩,在2~4h后胰島素分泌較正常增多,低血糖在血糖峰值后出現,2. 部分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3. 葡萄糖耐量減低者有逐漸發展為糖尿病傾向。 二、胃腸手術后的反應性低血糖 胃大部分切除、胃孔腸吻合、伴有或不伴有迷走神經切除的幽門成形術等所致,有明確的病史。進食后食物迅速移至小腸,結果導致食物的迅速吸收,促進胰島素過早分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顯示服糖后血糖峰值迅即出現,低血糖則在服糖后2~3h出現。 三、胰島素瘤 部分胰島素瘤低血糖出現在餐后,易與本病混淆而漏診。胰......閱讀全文
關于功能性低血糖的診斷檢查介紹
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并除外以上情況,可作出診斷。 一、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早期的反應性低血糖進食后胰島素分泌增高和(或)延遲反應,在食物吸收高峰過后血中仍有過多的胰島素以致發生低血糖,常在進食后3~5h出現。其特點有:1. 口服葡萄糖后延緩耐量試驗呈耐量減低或糖尿病曲線,空腹血糖升高或為正常高限,
關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診斷檢查介紹
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并除外以上情況,可作出診斷。 一、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早期的反應性低血糖 進食后胰島素分泌增高和(或)延遲反應,在食物吸收高峰過后血中仍有過多的胰島素以致發生低血糖,常在進食后3—5h出現。其特點有:1、口服葡萄糖后延緩耐量試驗呈耐量減低或糖尿病曲線,空腹血糖升高或為正常高
關于功能性低血糖的簡介
功能性低血糖,凡是因功能性胰島素分泌增多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了以交感神經興奮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為突出表現的一組臨床表現,稱功能性低血糖。需要注意的是,在功能性低血糖癥發作時,不宜吃含糖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因為甜食、糖果雖然能迅速緩解低血糖引起的各種不適,但是有進一步刺激胰腺分
關于功能性低血糖避免誘發因素的介紹
(1)飲食不當:飲食無規律,進主食量突然減少;注射胰島素或口服磺脲藥物后,進餐時間延遲;過量飲酒、吸煙。 (2)運動不當:運動量突然增加,或運動時間延長至胰島素作用高峰期,空腹洗澡。應避免在胰島素高峰期運動量過大。 (3)合并腎動能不全:因胰島素代謝障礙、腎糖異生減少、熱量攝入少等原
預防功能性低血糖的相關介紹
功能性低血糖癥是對于進食后發生的反應。這樣的病例一般都發生于中青年女性 ,從外表上看身體并不瘦弱或營養不良,可就是這樣的人群才是功能性低血糖的多發人群 ,很少有人認為這是低血糖的癥狀 ,結果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它已經傷害了人們的健康。有趣的是,當一段時間沒有進食的時候 ,血糖反而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水
關于功能性腹瀉的檢查介紹
對疑為腹瀉患者應該進行血常規、血沉(ESR)及c反應蛋白(CRP)檢查。血清鐵蛋白與葉酸的測定可幫助與小腸吸收不良相鑒別。若高度懷疑IBD或小腸吸收不良者,則應進行胃腸道的影像學或胃腸鏡檢查。對嚴重水樣瀉患者需排除內分泌疾病引起的腹瀉,如腸血管活性肽(VIP)瘤和5-HIAA等導致的腹瀉。
關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預后介紹
預防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發作就是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最佳治療。預防的重點在于普及糖尿病教育,使病人及家人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充分了解低血糖反應的癥狀,學會自救和自作微量法快速血糖檢測,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因某些原因不能進食或運動量增加時要及時調整胰島素等藥劑量。病人外出進入要隨身
關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用藥介紹
對于糖尿病的治療要個體化,不同的時期病程的長短,合并并發癥的不同,以及年齡、體形等的差異,選擇應用針對性的降糖藥物。應嚴格掌握各種降糖藥物的適應證。 (1)初發的2型糖尿病,一般首先非磺脲類藥物,待用藥1~2周,復查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再加用磺脲類藥物。根據對藥物的反應,若血糖下降幅度較大,選用
關于低血糖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檢驗 測空腹及發作時血糖,血胰島素、C肽水平,計算胰島素釋放指數(空腹血胰島素/空腹血糖),必要時做饑餓試驗(禁食12~72小時是否誘發低血糖)和胰島素釋放抑制試驗,比較注射前后血清C肽水平)。 2.腹腔B超檢查 必要時作。 3.X線檢查 懷疑胰島素瘤的患者,可做腹部CT,特別是胰
關于低血糖綜合征的檢查介紹
1.空腹血糖 多次檢測空腹血糖,血糖水平低于3.36mmol/l。 2.葡萄糖耐量試驗 低血糖患者及胰島素瘤患者多呈低血糖曲線。偶有正常值,僅在發作時才有低血糖發生。 3.血清胰島素及C肽測定 常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胰島素及C肽值,正常值為(14±8.7)μU/ml,C肽值為0.8
關于小兒低血糖癥的檢查介紹
1.尿糖 低血糖患兒餐后尿糖陽性,可能因非葡萄糖還原物質所致,應進一步確定其性質。 2.尿酮體 常對診斷提供一定線索,但常規方法,只能測出乙酰乙酸和丙酮,占酮體70%的β-羥丁酸測不出,應注意當β-羥丁酸顯著上升時,乙酰乙酸的增多可能尚不明顯,不可錯誤的判斷為輕度酮病。 3.血漿葡萄糖、
關于低血糖綜合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低血糖綜合征的鑒別診斷比較多,鑒別時應注意: ①年老體衰、輕癥患者、有動脈硬化癥患者的個體差異; ②伴發腺垂體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與甲狀腺功能低下者; ③糖尿病產婦; ④重型肝炎、腎炎; ⑤并用潛在性降血糖藥物,如保泰松、磺胺異惡唑、氯霉素及雙香豆素等,可加強D860作用,興奮
關于小兒低血糖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1.對發作性(特別在空腹)精神-神經異常,驚厥,行為異常,意識障礙或昏迷者,尤其是對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應考慮到低血糖癥的可能,及時查驗血糖。有些低血糖患者在就診時血糖正常,并無低血糖癥狀,往往僅表現為慢性低血糖的后遺癥,如偏癱、癡呆、癲癇、精神失常、兒童智商明顯低下等,以致臨
關于子宮功能性出血的檢查介紹
(一)診斷性刮宮: 用于已婚婦女,可了解宮腔大小,形態,宮壁是否平滑,軟硬度是否一致,刮出物性質及量。刮取組織送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二)基礎體溫測定: 無排卵型呈單相型曲線;排卵型呈雙相型曲線。 (三)宮頸粘液結晶檢查: 經前出現羊齒狀結晶提示無排卵。 (四)陰道脫落細胞涂片:
關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病理生理介紹
其發病可能是神經體液對胰島素分泌和(或)糖代謝調節欠穩定,或因迷走神經緊張性增高使胃排空加速及胰島素分泌過多。病因尚未清楚,可能代表一組異質性疾病。
關于新生兒低血糖的檢查方式介紹
1.血糖測定 高危兒應在生后1小時內監測血糖,以后每隔1~2小時復查,直至血糖濃度穩定。 2.持續性低血糖者 應酌情選測血胰島素、胰高糖素、T4、TSH、生長激素、皮質醇、血、尿氨基酸及有機酸等。 3.高胰島素血癥 可作胰腺B超或CT檢查,疑有糖原累積病時可以做相應的檢查。
關于功能性胃腸病的檢查介紹
功能性胃腸病的檢查目的是排除器質性疾病。因此,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史、家族史等,往往需要做多項檢查,其中包括: 1.實驗室檢查 血、尿、便常規,糞便隱血;生化常規;血沉等;必要時做結核感染相關的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測、內分泌檢查、幽門螺桿菌(Hp)檢測等。 2.影像學檢查 B超、鋇餐造影
簡述功能性低血糖的癥狀體征
低血糖多發生以早餐后2~4h臨床表現以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綜合癥為主病人感心悸、心慌、出汗、面色蒼白、饑餓、軟弱無力、手足震顫、血壓偏高等。一般無昏迷或抽搐,偶有昏厥、午餐及晚餐后較少出現。每次發作約15~20min,可自行緩解,病情非進行性發展,空腹血糖正常,發作時血糖可以正常或低至2.8mmol
簡述功能性低血糖的治療方案
1. 對病人說明疾病本質,給予精神分析和安慰解釋工作。鼓勵病人進行體育鍛煉。 2. 可試用小量抗焦慮安定藥如地西泮、氯氮等。抗膽堿能藥物如丙胺太林、阿托品等。能可使用以延緩食物吸收和減少胰島素分泌。 由于病情可自然緩解,經一段時間合理治療后,應對病人的病情重新估計,以確定是否需要繼續治療。
關于重度低血糖的診斷和鑒別
病例資料患者女,45歲,因“發作性心悸、出汗、手抖半個月”入院。既往子宮肌瘤病史3-4年。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于夜間出現心悸、出汗、手抖癥狀,當時未測血糖,進餐后癥狀可緩解,患者未予重視。1周前患者偶測指血血糖2.5mmol/L,靜脈空腹血糖1+mmol/L(未見化驗單),為預防低血糖癥狀,開始于餐前
關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簡介
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本病主要見于情緒不穩定和神經質的人,中年女性多見。精神刺激、焦慮常誘發,可有憂慮、血管舒縮不穩定、物理、結腸激惹綜合癥等表現。
關于低血糖綜合癥的其他輔助檢查介紹
1.腦電圖與缺氧相似,無特異性改變,呈慢波或其他變化,長期低血糖癥有腦病變者可有異常變化。 2.肌電圖神經傳導時間正常。遠端肌肉有去神經表現,運動單位電位數目減少。彌漫性去神經纖維,尖端及巨大運動單位放電,多相電位。比較符合周圍神經原或前角細胞型變化。 3.X線檢查偶見鈣化腺瘤,鄰近器官扭曲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診斷檢查
診斷:低血糖的確立可依據Whipple 叁聯征:①低血糖癥狀:是提示低血糖的重要線索,但缺乏特征性且存在個體的差異。②發作時靜脈血漿血糖濃度低于2.8mmol/L,這是人為確立的界限,事實上個體發生低血糖反應時的血糖值并不完全相同。絕大多數健康人在血糖低于2.5mmoL/L(45mg/dl)時發
關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預防區別介紹
1.臨床上以藥物性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多見糖尿病病人以胰島素、磺脲類藥物治療者,尤其對于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胰島素、磺脲類藥物應逐漸加量,避免加量過快。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后按時進餐。亦應避免運動強度過大。同時密切監測血糖,尤其是接受強化胰島素治療期。糖尿病病人及家屬應熟知此反
關于功能性下丘腦性閉經的檢查介紹
1.陰道脫落細胞檢查 是較常用的了解雌激素水平的方法。表層細胞所占百分比越高,反映雌激素水平越高。 2.宮頸黏液 如發現閉經患者宮頸黏液為透明的、拉力好的稀薄黏液,涂在玻璃片上干燥后在顯微鏡下可見羊齒狀結晶,表明該患者卵巢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 3.藥物性試驗 這是臨床上常用的對閉經診斷
關于功能性下丘腦性閉經的診斷標準介紹
診斷的過程正是尋找閉經原因的過程,即確定閉經發生在哪一個環節。 1.病史 主要是月經史、初潮年齡、月經周期等。判斷是原發閉經還是繼發閉經對分析閉經原因是有幫助的,要了解有無先天性缺陷或其他疾病情況,用藥史以及對藥物治療的反應等。還要詢問發病前有否任何導致閉經的誘因如精神因素,環境改變
分析功能性低血糖的致病原因
功能性胰島素分泌增多時可引起低血糖,可因情緒激動、饑餓、不安等發病。 一、藥物所致低血糖 1、胰島素。胰島素注射過量,或注射胰島素后攝食量過少、活動量相對過度,均可產生典型的急性低血糖反應。在診斷時要注意與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相區別。 2、磺脲類藥物。這些藥物引起低血糖的程度與藥物半衰期、
關于低血糖綜合癥的診斷依據
①禁食與用力后可誘發低血糖發作; ②臨床低血糖癥狀可用葡萄糖迅速緩解; ③發作時成人與兒童血糖常低于2.24~2.80mmol/L(40~50mg/dl),新生兒低于1.68mmol/L(30mg/dl)。 特發性低血糖常發生在10歲左右的兒童。遺傳性肝酶缺陷,Reye綜合征低血糖也多見于
關于特發性功能性低血糖癥的病因分析
其發病可能是神經體液對胰島素分泌和(或)糖代謝調節欠穩定,或因迷走神經緊張性增高使胃排空加速及胰島素分泌過多。病因尚未清楚,可能代表一組異質性疾病。
關于低血糖綜合癥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1.空腹血糖應多次檢測血糖,低血糖水平為3.36mmol/L(60ng/dl)。 2.葡萄糖耐量試驗低血糖患者及胰島素瘤患者多呈低血糖曲線。偶有正常值,僅在發作時才有低血糖發生。 3.血清胰島素及C肽測定常用放免分析法測定血清胰島素及C肽值,正常值為(14±8.7)μU/ml,C肽值為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