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醫院內外的新的耐藥菌在不斷出現,常導致手術治療失敗、并發癥增多、感染復發、住院時間延長、昂貴抗生素及其它藥物的使用增加等。耐藥株還隨著國際貿易及旅游業的高速發展而在全球蔓延。由于新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各個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譜不斷在發生變化,特別是耐藥性經常以多重耐藥為特點,有時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藥。在細菌耐藥性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作為外科醫生非常有必要知道一些有關耐藥菌的當前狀況和治療時的注意點。 當前主要的耐藥問題集中在以下6個方面。 一、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特點是它們都具有一外來基因mecA,它負責編碼青霉素結合蛋白(PBP2a),PBP2a占優勢時,由于β-內酰胺類對它的親和力低,使得MRS對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單環內酰胺類都耐藥。而且對其它類抗生素也降低了敏感性,如氨基糖甙類、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 如果細菌室沒有在檢測時將MR......閱讀全文
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我國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耐藥菌引起的醫院感染人數,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總人數的30%左右。臨床分離的一些細菌如大腸埃希菌對環丙沙星耐藥性已居世界首位。因此,有專家預言,我國有可能率先進入“后抗生素時代”,亦即回到抗生素發現之前的時代。耐藥菌另一個
抗生素的出現,拯救了無數生命。但是細菌對于抗生素產生的耐藥性問題也逐年加重,新藥研發的速度遠跟不上細菌耐藥出現的速度。 多年來,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多種耐藥性基因開始在全球蔓延。一旦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和其它類似的腸道棲息生物產生耐藥性,那么對革蘭氏陰性菌有很強殺菌作用的多粘菌素
上個世紀初,世界上三分之一人死于肺炎、結核、腸炎及腹瀉。今天心臟病和癌癥成為人類的主要殺手,因肺炎和流感死亡的人數則不到4.5%。 這是人類應用抗生素在公共衛生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1]。而現在人類卻又走到了事情的另一個極端: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藥菌的出現及廣泛傳播。 一項世界規模的宏基因組研究顯示
10月2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在對既往收集保存的菌株進行監測中,發現了3株NDM-1基因陽性細菌(即超級細菌)。 自從8月國外報道有患者感染攜帶NDM-1基因細菌以來,中國有沒有“超級細菌”(Superbug)的問題就是公眾的關注焦點,直到此次公布之前一星期,中國的官方說法
來自北京大學的消息,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王憶平課題組通過生物信息學、分子遺傳學及生物化學等手段,對銅綠假單胞菌mexAB-oprM操縱子的表達調控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一種有趣“嘔吐”機制,也就是說當細菌遭到抗生素攻擊導致其細胞膜出現威脅生命的異常時,細菌將及時感應到的危機信號傳輸給CpxR蛋白,激
[摘 要] 目的:調查慢性前列腺炎細菌感染情況及幾種主要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的耐藥性監測,為有效控制慢性前列腺炎提供實驗室依據,指導臨床用藥。方法:對38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MearesStamey四段取樣法作前列腺液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對長期使用抗生素及原因不明的感染患者加做L型細菌培
原標題:規范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 助力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北京協和醫學院及中國藥師協會聯合主辦,輝瑞中國提供支持的“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標準操作程序(SOP)可視化教材編寫”項目(以下簡稱“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該項目將對臨床常見感染部位標本采集標準操作程序進行視頻
第六節 自動化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 微生物鑒定的自動化技術近十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數碼分類技術集數學、計算機、信息及自動化分析為一體,采用商品化和標準化的配套鑒定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卡或條板,可快速準確地對臨床數百種常見分離菌進行自動分析鑒定和藥敏試驗。目前自動化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已
第六節 自動化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 微生物鑒定的自動化技術近十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數碼分類技術集數學、計算機、信息及自動化分析為一體,采用商品化和標準化的配套鑒定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卡或條板,可快速準確地對臨床數百種常見分離菌進行自動分析鑒定和藥敏試驗。目前自動化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已在世界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劉雅紅教授團隊在持續的耐藥性監測中分離到一株同時耐受碳青霉烯類和粘菌素抗生素的“超級細菌”,介導這兩類藥物的耐藥基因位于可轉移的質粒上,并且可以高效地轉移給其他的菌株,如果該質粒轉移給臨床致病菌,將會給人醫臨床的治療帶來巨大的挑戰。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Co-transfer o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細菌的耐藥問題越來越嚴重。歷史和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抗生素一旦問世,很快就會產生耐藥株,產生耐藥株的時間周期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表1)。目前,細菌的耐藥問題已成為全球的嚴重問題,為此WHO專門發表了針對細菌耐藥問題的專家建議(WHO/CDS/CS
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徐建國在首都科學講堂上表示,中國內地首次在屎腸球菌里發現NDM-1基因,對于研究該基因的產生及其防治控制有重大意義;“超級細菌”不具備大流行的能力,但從中看出中國的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提倡抗生素的個體化治療,倡議“第二次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細菌的耐藥問題越來越嚴重。歷史和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抗生素一旦問世,很快就會產生耐藥株,產生耐藥株的時間周期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表1)。目前,細菌的耐藥問題已成為全球的嚴重問題,為此WHO專門發表了針對細菌耐藥問題的專家建議(WHO/CDS/CSR/DRS/20
引言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細菌鑒定技術。它主要根據不同細菌具有不同的蛋白質指紋
用語不清不利于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應對抗微生物藥物效果日漸減弱的現狀。在本文中,作者Marc Mendelson及同事敦促人們規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領域的用語。 來自Nature自然科研 長期以來,臨床醫生一直都知道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耐藥性已經高到了令人警惕的程度。這種復雜的健康威脅通常
抗生素的概念 抗生素,嚴格意義上講是指在很低濃度下對所有的生命物質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藥物。比如說,對能夠抑制、殺滅細菌、病毒、寄生蟲,甚至抗腫瘤的藥物,都屬于抗生素的范疇。但我們在日常生活和醫療當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起作用的藥物。
提及抗生素,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對抗生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其可以幫助殺菌,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的確,抗生素最初設計的目的就是幫助人類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就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自此人類在抗生素的發現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逐漸開展開來。 近年來,大量研究都發
微生物培養、藥敏試驗的流程及意義微生物培養及藥敏試驗的總述微生物培養就是使用體外試驗的方法檢測可能導致感染的病原菌,并給以藥敏結果,為臨床醫生針對某一特定的臨床感染提供依據。而藥敏試驗則是承接微生物培養的一項工作,即對于培養得到的病原菌進行體外試驗檢測細菌對于抗菌藥物的耐藥性,來預測抗菌藥物的臨床治
摘要 目的: 監測我院病房分離的100株革蘭陰性桿菌對12種抗生素的耐藥率,以指導臨床用藥。方法:采用E test藥敏試驗測定我院分離的100株革蘭陰性桿菌對12種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濃度(MIC)。 結果:這12種抗生素中總耐藥率最低的是亞胺培南(7%),頭孢吡肟(13%),
當前醫院內外的新的耐藥菌在不斷出現,常導致手術治療失敗、并發癥增多、感染復發、住院時間延長、昂貴抗生素及其它藥物的使用增加等。耐藥株還隨著國際貿易及旅游業的高速發展而在全球蔓延。由于新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各個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譜不斷在發生變化,特別是耐藥性經常以多重耐藥為特點,有時甚
當前醫院內外的新的耐藥菌在不斷出現,常導致手術治療失敗、并發癥增多、感染復發、住院時間延長、昂貴抗生素及其它藥物的使用增加等。耐藥株還隨著國際貿易及旅游業的高速發展而在全球蔓延。由于新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各個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譜不斷在發生變化,特別是耐藥性經常以多重耐藥為特點,有時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藥
醫院感染日益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廣大醫務工作者面前。目前我國每年大約有5000萬住院病人,其中約有500萬患者出現醫院感染,每年造成的額外的醫療消費約100億人民幣。在美國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額外的醫療消費約為175~350億美元[1]。除了經濟上的損失以外,更嚴重的是給患者
病原學檢測對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因此,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在醫院感染治療和控制中起到關鍵作用。目前,大部分臨床微生物實驗室采用商品化的鑒定系統鑒定臨床分離的細菌,但是對于一些臨床不常見的細菌,傳統的鑒定方法(如革蘭染色、生化反應等)更加實用有效。因此,本文參照CLSIM32-
L型細菌檢驗的臨床意義,醫學|教育網整理相關知識如下:1.某些情況下,細菌的細胞壁可部分或全部喪失而細胞膜保持完整,細菌的形態呈現高度多形性改變,1935年由Lister研究所首先發現,稱之為L細菌。細菌形成L型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誘導的。許多細菌在自然條件下可形成L型。幾乎所有細菌在體內外多種誘
今年3月24日是第22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的結核病日的宣傳主題是“社會共同努力,消除結核危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認為感染上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即導致肺結核(TB)的細菌,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患上有癥狀的疾病。即便他們當中只有10
降鈣素原(PCT)和C-反應蛋白(CRP)是近年來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逐漸在臨床普遍應用的實驗室檢查。早期識別和診斷感染,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合理的經驗性抗感染治療及評估和監控療效,可避免因抗生素的濫用而產生多重耐藥性,也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因而,快捷有效地實驗室監測指標對于感
隨著現代醫學及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相互交叉和滲透,醫學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已深入到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已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得到廣泛應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學檢驗技術,準確、快速檢驗和鑒定臨床標本中的微生物,并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進行耐藥性監測,為臨床對感
血培養的污染問題及其鑒別要求:為了將血培養污染最小化,每個實驗室必須具有以下措施: a 注重血培養標本采集技術的培訓提高,減少污染的發生b 采集合適的血培養套數以便有效檢出病原微生物,并能正確區分血培養污染;c 結合醫院血培養開展狀況,建立能客觀、準確評估血培養陽性菌株是病原菌
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 呂瑋 作為臨床醫生,特別是感染科醫生,每日的臨床工作都可能接觸到由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如何正確地使用抗菌藥物,成為臨床醫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治愈并挽救了許多患者生命的
真菌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同時,由于抗真菌藥物選擇性壓力,致使近年來耐藥真菌數量及種類迅速增長。因此對真菌耐藥性的研究并控制其耐藥性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簡要綜述了臨床常用的抗真菌藥物的作用原理及耐藥機制,為預防和治療真菌病提供幫助。 真菌的耐藥性即抗真菌藥物對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