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含有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動植物中廣泛存在的一大類免疫受體蛋白。NLR類受體通常通過識別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應蛋白來觸發小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即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效應因子觸發的免疫反應)。迄今發現的多個NLR蛋白功能獲得性(gain-of-function)突變均能觸發類似ETI的抗病反應,引起組成性的細胞程序性死亡。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及中國水稻所錢前研究組合作報道了一個較為罕見的NLR蛋白突變wed(weaker defense)。該突變導致水稻對大多數白葉枯病病原小種的感病性增強。而這一表型在某些遺傳組合中表現為顯性,在某些組合中則表現為隱性。基因克隆發現wed引起了一個新的水稻NLR蛋白上核苷酸結合結構域中一個苯丙氨酸突變成亮氨......閱讀全文
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含有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動植物中廣泛存在的一大類免疫受體蛋白。NLR類受體通常通過識別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應蛋白來觸發小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即ETI(effector-trigger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含有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動植物中廣泛存在的一大類免疫受體蛋白。NLR類受體通常通過識別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應蛋白來觸發小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即ETI(effector-trigger
水稻廣譜抗病的免疫代謝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12月16日,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何祖華研究組題為NLRs guard metabolism to coordinate pattern -an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的研究論文,揭示出一條新的廣譜免疫代謝調控網絡。研究
水稻與病原菌爭奪的重要裝備,上海科學家研究上《自然》
水稻作為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和品質受到多種病原菌的威脅。其中,稻瘟病作為水稻的“癌癥”會造成水稻的減產甚至絕產,是水稻生產中最嚴重的病害之一。 全球范圍內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損失高達水稻總產量的10%。中國不同稻區均是稻瘟病的易發區,每年因稻瘟病發病直接損失稻谷約30億公斤。 而
繼Science-Cell-Res后-何祖華團隊登Mol-Cell
2019年4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完成的關于水稻廣譜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RRM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teract with NLRs and Regulate
水稻抗瘟“秘密武器”提供持久抗瘟新策略
在與病原菌長期的“軍備競賽”中,植物進化出基礎抗病性免疫反應(PTI)和專業化抗病性免疫反應(ETI)兩層免疫系統作為防衛武器。這兩種武器各有優劣,PTI具有廣譜性,但是殺傷力弱;ETI雖然戰斗力強,但是殺傷范圍比PTI小。 12月1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
研究人員破解大豆與大豆花葉病毒攻防機制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智海劍教授團隊在國際植物領域著名雜志Molecular Plant上在線發表了“A cell wall-localized NLR confers resistance to Soybean mosaic virusby recognizing viral-encoded
香港中文大學破解水稻基因G蛋白-提升水稻抗病害能力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稻米也要提升抗逆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首次破解水稻基因中“YchF類G蛋白”結構及功能,揭破水稻其中一項抗病害及對抗不良生長環境的能力。領導研究團隊的教授林漢明表示,團隊將會進一步研究G蛋白的運作機制,希望將有關發現實用化。 中大農
陳建群/邵珠卿團隊揭示植物抗病基因適應性演化新機制
植物與病原“軍備競賽”式的相互作用是驅動植物適應性演化的重要動力之一。在數億年的演化過程中,植物應對環境中復雜多變的病原環境而形成了一類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植物抗病基因,NLR(核苷酸結合位點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受體)基因是其中數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一個基因家族,包括RNL、TNL和CNL三個不
預防兒童腹瀉:-新型抗病毒轉基因水稻問世
根據近日發表在《臨床研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成果,一種能夠預防腹瀉的轉基因水稻為保護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提供了一條劃算的途徑。 通過在水稻基因組中添加一種最初在美洲駝中發現的能夠抵抗輪狀病毒的抗體,研究人員用遺傳手段培育了一種名為MucoRice-ARP1的水稻。 根據世界衛生組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確保糧食安全
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項目組江玲教授告
科學家創制廣譜抗病基因-穩產防控“水稻癌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34.shtm華中農業大學牽頭多家科研單位,通過基因編輯創制了一個新基因RBL12,可在穩產基礎下,顯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級,對推動作物抗病育種、植物病害綠色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RB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helper免疫受體細胞膜定位和抗病小體形成的機制
植物依賴細胞內免疫受體NLR識別病原菌分泌進入胞內的效應因子(effector),并觸發ETI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免疫。NLR蛋白根據其N末端結構域可分為三類:TIR-NLR (TNL),CC-NLR (CNL) 和 CCR-NLR (RNL);根據NL
遺傳發育所水稻抗病防御反應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稻是全球近半數人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而其產量經受著大量病原微生物或昆蟲的嚴重威脅,通過利用植物抗病基因(R基因)培育抗性品種一直被認為是最經濟有效的應對措施,迄今在水稻中已經成功克隆了20個R基因,所有這些R基因都是通過品種間的抗性差異篩選鑒定的,但有關這些R基因介導的水稻抗病防
植物與病原菌“作戰”新路徑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1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何祖華研究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一條全新的植物免疫的基礎代謝調控網絡,為水稻抗病育種提供了新思路,有助減少農藥使用。 作為水稻的“癌癥”,稻瘟病會造成水稻的減產甚至絕產。何祖華研究員介紹,稻瘟病
科學家創制廣譜抗病基因-綠色穩產防控“水稻癌癥”
華中農業大學牽頭多家科研單位,通過基因編輯創制了一個新基因RBL12,可在穩產基礎下,顯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級,對推動作物抗病育種、植物病害綠色防控具有重要意義。RBL1工作模型相關研究成果于14日晚發表于國際期刊Nature(《自然》)。論文通訊作者之一、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資源發掘與利用全國
Nature雜志發表新型作物廣譜抗病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39.shtm6月14日,《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李國田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研究成果。該團隊克隆到一個廣譜抗病類病斑突變體基因RBL1,并通過基因編輯創制了增強作物廣譜抗病性且穩
抗病基因“假扮”激素受體“誘敵深入”
7年前的一個周六晚上,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陶小榮照例和學生們交流研究進展。學生陳靜剛剛做出來的辣椒免疫受體Tsw的電泳圖結果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個受體是同類型其它受體的兩倍大小。為什么它會這么大?它到底有什么功能?” 陶小榮覺得,這個看似偶然的現象很可能是揭秘植物抗病機制的重要線索。
抗病基因“假扮”激素受體“誘敵深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43.shtm 7年前的一個周六晚上,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陶小榮照例和學生們交流研究進展。學生陳靜剛剛做出來的辣椒免疫受體Tsw的電泳圖結果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個受體是同類型其它
基因突變導致他汀類藥療效不同
Sage Bionetworks 機構的科研人員利用數據性狀分析新方法,發現了一突變基因會導致患者服用他汀類藥后出現肌肉疼痛和虛弱的癥狀,該基因的表達產物甘氨酸轉脒基轉移酶(glycine amidinotransferase,GATM)用于調控肌酸的合成速度。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
水稻SPL5基因在抗病應答中負調控5羥色胺的生物合成
背景簡介 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是一種植物特有的防御機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在侵染部位誘發細胞死亡,從而有效阻止病原菌增殖的防衛反應。水稻spl5(spotted leaf 5)突變體能自發產生類似HR的細胞壞死斑(lesion),并顯著
微生物所在水稻抗稻瘟病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嚴重的真菌病害,每年給水稻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嚴重發病的田塊甚至絕產。在植物抗病機制研究過程中發現,多種植物激素在植物應對外界生物與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氣體乙烯被認為是一類逆境激素而受到重視。以往有關乙烯對植物
水稻SPL5基因在抗病應答中負調控5羥色胺的生物合成
背景簡介 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是一種植物特有的防御機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在侵染部位誘發細胞死亡,從而有效阻止病原菌增殖的防衛反應。水稻spl5(spotted leaf 5)突變體能自發產生類似HR的細胞壞死斑(lesion),并顯著
KA120功能的發揮部分通過限制SNC1蛋白的核活性實現
2021年6月18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植物學與微生物學系/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谷陽楠教授課題組完成的題為“A karyopherin constrains nuclear activity of the NLR protein SNC1 and is es
Sw5b誘導強烈的細胞死亡反應來抑制番茄斑萎病毒的復制
物胞內免疫受體(NLRs)在識別病原物和誘導植物抗病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NLRs是植物中最大的一類抗病基因,NLRs在識別病原物效應蛋白之后,能夠迅速誘導抗病反應,將病原物限制在侵染點附近,從而使植物對病原物達到免疫的效果。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
水稻SPL5基因在抗病應答中負調控5羥色胺的生物合成
背景簡介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是一種植物特有的防御機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在侵染部位誘發細胞死亡,從而有效阻止病原菌增殖的防衛反應。水稻spl5(spotted leaf 5)突變體能自發產生類似HR的細胞壞死斑(lesion),并顯著性增強對病原
研究揭示白葉枯病菌新型主效TALE蛋白”一箭雙雕”激活水稻抗感病性的機制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上海市現代種業協同創新中心陳功友教授團隊在線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Tal6b/AvrXa27A, a hidden TALE targeting both the susceptibility gene OsSWEET11a and
美國科學家開發全基因組測序水稻變體
水稻不僅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食,也為研究能源作物提供了模型。為優化生物燃料作物,科學家正尋找決定水稻產量、抗病性和灌溉效率等性狀的基因。 最近在《植物細胞》雜志刊登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與來自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的合作者,宣布開發出粳稻Kitaake的第一個全基因組測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 ?近日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后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并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BAK1在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應對病原菌入侵時,植物的天然免疫系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月24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m6A甲基化修飾調控脊椎動物造血干細胞命運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