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種快速檢測寨卡病毒的試紙誕生,它的出現或許能夠降低小頭癥嬰兒的出生率。這種神奇的方法來自CRISPR技術。這個自2013年以來風靡世界的基因編輯技術正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引起一場巨變。 寨卡病毒肆虐全球,為了對抗它,科學家一邊積極尋找預防的方法,一邊也在開發快速檢測的方法。近日,一個由美國哈佛大學維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家James Collins博士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的基于試紙的快速診斷系統,該系統能夠毒株特異性地檢測寨卡病毒,而且它可能很快被用來在現場篩查血液、尿液或唾液樣品。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5月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 這種試紙的靈感誕生自2014年埃博拉病毒暴發期間,James Collins團隊發現埃博拉病毒可以被一種特異性RNA標記。之后,他們又發現這種特異性RNA不僅能夠標記埃博拉病毒的遺傳特征序列,而且能夠標記包括寨卡病毒、SARS冠狀病毒、麻疹病毒......閱讀全文
生物通報道: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6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十位舉足輕重的科學人物。其中包括制作CRISPR技術警示者KEVIN ESVELT、華人醫生張進(John J Zhang),以及寨卡病毒追蹤者CELINA M. TURCHI等。 寨卡
寨卡病毒(ZIKV)前段時間在拉美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疫情。人們發現這種病毒能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會引起新生兒小頭畸形等人類疾病。今年二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的爆發和傳播已經構成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還沒有什么藥物能夠有效控制寨卡病毒感染,最佳預防方式仍是采取保護措施,避免蚊子叮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Cel
一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便攜式寨卡病毒感染診斷方法,可以在沒有昂貴實驗室資源的地區進行寨卡病毒檢測。這種技術主要是通過自化學加熱的檢測杯中擴增病毒 RNA,然后利用變色染料,檢測出唾液樣品中的病毒,敏感度高達5 plaque forming unit(PFU,空斑形成單位),時間僅需40分鐘。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展首次利用CRISPR/Cas9篩選,發現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復制所需要的人蛋白。這項研究揭示出的新進展有可能被用來阻止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和其他新發的病毒感染。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6月21日在線發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論
2014年以來美洲多個國家相繼發生寨卡病毒(Zika)感染病例,時隔兩年,今年2月WHO宣布寨卡病毒疫情成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上周(5月19日)Cell雜志以“Publishing Science in the Time of Zika”為題,介紹了這種病毒自爆發以來,全球學術界所做的多項努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快速且準確的診斷感染性疾病是提升臨床診療水平,以及指導感染性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工作,避免疫情大范圍傳播的關鍵,這一點無論對于現代化的大型醫療中心,還是在缺醫少藥的偏僻鄉鎮醫院,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理想的診斷方式應該是價格低廉、準確性高,并且是快速的,而且還應該操作簡便(無需專業人士操作即可使用),
Drug targets for Dengue, Zika and Ebola viruses。圖片引自:https://www.drugtargetreview.com/news/38327/drug-targets-virus/ 病毒是與其宿主共同進化數百萬年的分子機器,以利用其專門的細胞內環
生物通報道:《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
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用于研究的養豬場里,生活著一群特別的豬。這里不僅有十幾頭帶有基因剪刀的工具豬,而且擁有六七百頭其他在生物醫藥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因修飾豬。而這些豬的用途聽起來更加“駭人”,有些基因修飾豬可以模擬人類疾病,如老年癡呆癥、漸凍人癥和亨廷頓舞蹈癥等,
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用于研究的養豬場里,生活著一群特別的豬。這里不僅有十幾頭帶有基因剪刀的工具豬,而且擁有六七百頭其他在生物醫藥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因修飾豬。而這些豬的用途聽起來更加駭人,有些基因修飾豬可以模擬人類疾病,如老年癡呆癥、漸凍人癥和亨廷頓舞蹈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12月16日發布了題為2016 in news: The science events that shaped the year的文章,點評2016年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中國科學院完成或參與的多項重要科技成果入選,包括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500米口徑球面射電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潛在的方法阻止寨卡病毒和類似的病毒在體內擴散的方法。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6月1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CRISPR screen defines a signal peptide pr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37、廣州賽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00-888-4242) 賽哲成立于2010年,專注于病原微生物檢測服務,旨在成為專業從事微生物預防、診斷和精準治療的集團化企業。 2020年1月20日,賽哲生物對外公布成功批量生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援助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進
2016年,生命科學領域獲得了多項突破。前幾日,Nature和Science網站相繼評出了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包括CRISPR人體臨床試驗、孔納米測序、寨卡病毒、三親嬰兒、殺死老細胞永葆青春、計算機設計人工蛋白以及實驗室制造小鼠卵子。 2016年,生命科學領域也發生了一些受到
2016年,生命科學領域獲得了多項突破。前幾日,Nature和Science網站相繼評出了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包括CRISPR人體臨床試驗、孔納米測序、寨卡病毒、三親嬰兒、殺死老細胞永葆青春、計算機設計人工蛋白以及實驗室制造小鼠卵子。2016年,生命科學領域也發生了一些受到爭議
CRISPR是一種強大的DNA編輯技術。因這種強大的基因編輯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它受到科學界和大眾傳媒的大量關注。2015年,它被《科學》期刊評選為當年的年度突破[1]。 CRISPR并不是第一個被設計來編輯DNA的分子工具,但是因為它解決了這個領域的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它才聞名于世。首先,它
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6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十位舉足輕重的科學人物。其中包括制作CRISPR技術警示者KEVIN ESVELT、華人醫生張進(John J Zhang),以及寨卡病毒追蹤者CELINA M. TURCHI等。 CRISPR技術
Timothy Doran的11歲女兒對雞蛋過敏。全球約有2%的兒童患有這種病癥。像他們一樣,Doran的女兒無法接受很多常規疫苗接種,因為它們是利用雞蛋生產出來的。 身為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產業研究組織(CSIRO)分子生物學家的Doran覺得,他能通過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
來自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健康中心生物醫學工程系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一種新的基于CRISPR的低成本診斷平臺,以便檢測包括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在內的傳染病。 隨著近期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病原體SARS-CoV-2疫情爆發,在一項
《MIT科技評論》一年一度的評選活動又開始了。每次評選,《MIT科技評論》都會選出那些在技術或者模式上有創新,給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帶來巨大機會的公司。今年有14家與醫療健康相關的公司,其中一大半都涉及基因領域,由此可以看出基因領域應該是未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免疫治療、微生物和深度學
2016年4月26日,著名科技雜志《連線》從全球范圍內評選了25位正在創造商業未來的天才式人物。《連線》認為,美好的未來不會自己走來,是一些天才式的人物創造了它。這里面有很多人并不是響當當的人物,然而正是這些在幕后默默無聞的夢想家,把美好的未來引領到我們面前。 在這25位天才造夢家中,有兩位是
誘導多能干細胞被期望可以帶來一場醫學革命,但在其發現十年后,誘導多能干細胞慢慢開始轉變為生物學研究;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曾因將成體細胞重編程為胚胎樣狀態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有一天當他的學生Kazutoshi T
近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首次批準了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緊急用途,允許其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更快地提供檢測。 據悉,這種新型檢測試劑盒的誕生,源自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CRISPR先驅張鋒團隊的研究成果,由其與他人合辦的生物技術公
登革熱、基孔肯雅熱、黃熱病和寨卡病毒等在內的大量致病性病毒都是由埃及伊蚊傳播的,如何從源頭防止致病性病毒的傳播?攜帶寨卡病毒的蚊子 近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埃及伊蚊的轉基因品種,該品種可在其生殖系統中穩定表達Cas9酶,加快了CRISPR基因組編輯速度和效率,并展示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