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體生成的限速酶是
酮體生成的限速酶是HMG-CoA合成酶,酮體是肝臟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間產物乙酰乙酸、β-羥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統稱。故酮體是脂肪、而非葡萄糖的分解產物。檢測血酮體主要用于篩查、檢測和監測1型或有時2型糖尿病的酮癥酸中毒(DKA)。酮體簡介酮體(ketone bodies)是脂肪氧化代謝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在健康人體中,少量的酮體以78%的β-羥丁酸、20%的乙酰乙酸和2%的丙酮的比例存在于血液中。當肝臟內酮體產生的速度超過肝外組織利用的速度時,血液酮體增加,可出現酮血癥(ketonemia),過多的酮體從尿液排出形成酮尿(ketonuria)。酮體是脂肪分解的產物,而不是高血糖的產物。進食糖類物質也不會導致酮體增多。(但當肝糖元儲存飽和時,進入肝細胞內過多的葡萄糖會轉化為脂肪酸)酮體產生的條件在饑餓期間酮體是包括腦在內的許多組織的燃料,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酮體其重要性在于,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除......閱讀全文
什么叫酮體?酮體是如何生成
1.酮體是乙酰乙酸、β羥基丁酸、丙酮的總稱。: 酮體的生成:酮體主要在肝臟的線粒體中生成,其合成原料為乙酰CoA,關鍵酶是羥甲戊二酸單酰CoA合酶(HMG-CoA合酶)其過程為:乙酰CoA→乙酰乙酰CoA →HMG-CoA→乙酰乙酸。生成的乙酰乙酸再通過加氫反應轉變為β-羥丁酸或經自發脫羧生成丙酮。
酮體代謝
由脂肪酸的β-氧化及其他代謝所產生的乙酰CoA,在一般的細胞中可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行氧化分解,但在動物的肝臟、腎臟、腦、等組織中,尤其在饑餓、禁食。糖尿病等情形下,乙酰CoA還有另一條代謝去路。最終生成乙酸乙酯、β-羥基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產物統稱為酮體。 酮體是人體利用脂肪的正現象,對于不能利用脂
酮體代謝
由脂肪酸的β-氧化及其他代謝所產生的乙酰CoA,在一般的細胞中可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行氧化分解,但在動物的肝臟、腎臟、腦、等組織中,尤其在饑餓、禁食。糖尿病等情形下,乙酰CoA還有另一條代謝去路。最終生成乙酸乙酯、β-羥基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產物統稱為酮體。 酮體是人體利用脂肪的正現象,對于不能利用脂
酮體的檢測
?酮體(ketone bodies)由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組成。最主要的來源為游離脂肪酸在肝臟的氧化代謝產物。正常情況下,長鏈脂肪酸被肝臟攝取,重新酯化為甘油三酯貯存在肝臟內,或轉變為極低密度脂蛋白再進入血漿。而在未控制的糖尿病,由于胰島素缺乏,導致重新酯化作用減弱而脂解作用增強,使血漿中游離
酮體的檢測
? ?酮體(ketone bodies)由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組成。最主要的來源為游離脂肪酸在肝臟的氧化代謝產物。正常情況下,長鏈脂肪酸被肝臟攝取,重新酯化為甘油三酯貯存在肝臟內,或轉變為極低密度脂蛋白再進入血漿。而在未控制的糖尿病,由于胰島素缺乏,導致重新酯化作用減弱而脂解作用增強,使血漿中
酮體的概念
脂肪酸在肝外組織(如心肌、骨骼肌等)經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能徹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肝細胞中因為具有活性較強的合成酮體的酶系,β-氧化反應生成的乙酰CoA,大多轉變為乙酰乙酸(acetoacetate),β-羥丁酸(β-hydroxybutyrate)和丙酮(acetone),這三種中間
酮體的利用
肝外組織(心肌、骨骼肌、大腦)中有活性很強的利用酮體的酶。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酰CoA轉硫酶催化下,轉變為乙酰乙酰CoA,然后再被硫解酶分解為兩分子乙酰CoA,乙酰CoA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可見肝內生酮肝外用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的一個代謝特點。
酮體的檢測
?酮體(ketone bodies)由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組成。最主要的來源為游離脂肪酸在肝臟的氧化代謝產物。正常情況下,長鏈脂肪酸被肝臟攝取,重新酯化為甘油三酯貯存在肝臟內,或轉變為極低密度脂蛋白再進入血漿。而在未控制的糖尿病,由于胰島素缺乏,導致重新酯化作用減弱而脂解作用增強,使血漿中游離
酮體的種類
三種酮體分別是:乙酰乙酸,如果不被氧化而產生能量的話,它就會成為作為以下兩種其他酮體的來源。丙酮,不會作為能量來源,但會作為廢料呼出或是排泄出體外。β-羥丁酸,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系統命名法,從技術層面上來說該物質并不是酮。這些物質都是由乙酰輔酶A分子合成而成。
酮體的組成
酮體是肝臟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間產物乙酰乙酸、β-羥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的統稱。酮體具有較強的合成酮體的酶系,但缺乏利用酮體的酶系,饑餓時酮體是包括腦在內的許多組織的燃料,可占腦能量來源的25%-75%,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酮體合成酮體在肝細胞的線粒體中合成。合成原料為脂肪酸β-氧化產生的乙酰CoA.肝細
酮體的利用
肝外組織(心肌、骨骼肌、大腦)中有活性很強的利用酮體的酶。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酰CoA轉硫酶催化下,轉變為乙酰乙酰CoA,然后再被硫解酶分解為兩分子乙酰CoA,乙酰CoA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可見肝內生酮肝外用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的一個代謝特點。
酮體的產生條件
在饑餓期間酮體是包括腦在內的許多組織的燃料,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酮體其重要性在于,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除葡萄糖和酮體外的物質無法進入腦為腦組織提供能量。饑餓時酮體可占腦能量來源的25%-75%。
尿酮體定性試驗
酮體是乙酰乙酸、β-羥丁酸及丙酮的總稱,為體內脂肪酸代謝的中間產物。正常?人血中丙酮濃度較低,約為2.0?~4.0mg/L?,其中乙酰乙酸、β-羥丁酸、丙酮分別約占20?%、78?%、2?%。一般檢查方法為陰性。在饑餓,各種原因引起糖代謝
如何預防酮體過多?
1、嚴防胃腸感冒;2、注意谷物保護,多吃主食,避免饑餓刺激;3、及時解除其他一切進食障礙;4、防止持續高熱;5、避免過度緊張或勞累。其中,糖尿病人因為過去錯誤飲食指導造成的恐懼更容易出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也容易發生對高血糖或并發癥的恐懼和緊張,甚至過度運動,都給酮癥的發生提供了誘因。因此,糖尿病人
酮體的應用介紹
酮體被血液從肝臟中帶出到肝外,當肝外組織需要從酮體中獲得能量時,會經過以下步驟:D-β-羥丁酸在D-β-羥丁酸脫氫酶的作用下脫氫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β-酮酰輔酶A轉移酶的作用下被活化成乙酰乙酰輔酶A,這一步驟中提供輔酶A的是三羧酸循環的中間產物琥珀酰輔酶A。乙酰乙酰輔酶A在硫解酶的作用下與輔酶A
尿酮體定性試驗
實驗方法原理含酮體的尿被中加亞硝基鐵氰化鈉后,與氨液接解后出現紫色環.實驗步驟取新鮮尿尿約5ml置試管內加亞硝基鐵氰化鈉約250mg.再加冰乙酸約0.5ml反復振蕩,使其溶解,混合均勻,沿管壁加入280g/L NH4OH約2ml,靜后觀察。三.實驗結果判斷: 陰性 10分鐘后無紫環微量
酮體的生理意義
酮體是脂肪酸在肝臟氧化的正常中間產物,是肝臟為肝外組織提供能源物質的一種形式,酮體分子小、溶于水,便于通過血液運輸,也易于通過血腦屏障及肌肉等組織的毛細血管壁,是肌肉,尤其是腦組織的重要能源。腦組織不能氧化脂肪酸,卻能利用酮體。長期饑餓、糖供應不足時,酮體可以代替葡萄糖,成為腦組織的主要能源物質。正
尿酮體定性試驗
實驗方法原理 含酮體的尿被中加亞硝基鐵氰化鈉后,與氨液接解后出現紫色環.實驗步驟 取新鮮尿尿約5ml置試管內加亞硝基鐵氰化鈉約250mg.再加冰乙酸約0.5ml反復振蕩,使其溶解,混合均勻,沿管壁加入280g/L NH4OH約2ml,靜后觀察。三.實驗結果判斷: 陰性 10分鐘后無紫環微量
酮體生成的調節
1、飽食及饑餓的影響:飽食后,胰島素分泌增加,脂解作用抑制、脂肪動員減少,進入肝的脂酸減少,因而酮體生成減少。饑餓時,胰高血糖素等脂解激素分泌增多,脂酸動員加強,血中游離脂酸濃度升高而使肝攝取游離脂酸增多,有利于脂酸β-氧化及酮體生成。2、肝細胞糖原含量及代謝的影響:進入肝細胞的游離脂酸主要有兩條去
酮體的生成介紹
酮體生成的部位是在肝細胞線粒體內。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是合成酮體的原料。其合成過程分三步進行。1.兩分子乙酰CoA在硫解酶(thiolase)催化下縮合成1分子乙酰乙酰CoA。2.乙酰乙酰CoA再與1分子乙酰CoA縮合成β-羥-β-甲基戊二酸單酰CoA(HMG-CoA),催化這一反應的酶為
酮體的基本信息
酮體是肝臟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間產物乙酰乙酸、β-羥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統稱。故酮體是脂肪、而非葡萄糖的分解產物。檢測血酮體主要用于篩查、檢測和監測1型或有時2型糖尿病的酮癥酸中毒(DKA)? 。肝臟具有較強的合成酮體的酶系,但卻缺乏利用酮體的酶系。
黃酮體的含量測定
取本品,精密稱定,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釋制成每1mL中約含0.2mg的溶液,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另取黃體酮對照品,同法測定。按外標法以峰面積計算,即得。
尿酮體試驗的概述
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物質統稱為酮體。酮體是脂肪酸在肝臟分解氧化時特有的中間產物,是肝臟輸出能源的一種形式,因酮體分子量小,能溶于水,可通過血腦屏障和毛細血管壁,是肌肉尤其是腦組織的重要能源。長期饑餓,糖供應不足時酮體可以代替葡萄糖,成為腦組織及肌肉的主要能源。 正常人血液中丙酮濃度約
尿酮體試驗檢查作用
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物質統稱為酮體。(1)糖尿病:由于利用葡萄糖的功能減退,脂肪大量被氧化,產生過多酮體而形成酮尿,一旦有酮尿出現,即應考慮到酮癥酸中毒,并可能是發生酮中毒性昏迷的前兆。如患者已服用降糖靈,其血糖已正常卻仍有酮尿時,可能為血糖不高性酮癥,降糖靈藥物具有抑制細胞呼吸的作
酮體的臨床意義
在不同類型的代謝性酸中毒中酮體亦不同。代謝性酸中毒通常起因于下列情況之一:①有機酸如β-羥丁酸和乙酰乙酸產生的增加與糖尿病或酒精或乳酸酮癥酸中毒相關,例如在組織灌流紊亂中可見。尿中排泄陽離子和酮體增加。②HCO3—丟失,例如:十二指腸液丟失所引起的腹瀉。隨著血鈉濃度減少,血氯濃度通常是增加的。③酸排
關于酮體的種類介紹
1、乙酰乙酸,如果不被氧化而產生能量的話,它就會成為作為以下兩種其他酮體的來源。 2、丙酮,不會作為能量來源,但會作為廢料呼出或是排泄出體外。 3、β-羥丁酸,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系統命名法,從技術層面上來說該物質并不是酮。 這些物質都是由乙酰輔酶A分子合成而成。
酮體的的應用方式
肝外組織(心肌、骨骼肌、大腦)中有活性很強的利用酮體的酶。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酰CoA轉硫酶催化下,轉變為乙酰乙酰CoA,然后再被硫解酶分解為兩分子乙酰CoA,乙酰CoA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可見肝內生酮肝外用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的一個代謝特點。
黃酮體的藥典標準
來源本品為孕甾-4-烯-3,20-二酮。含量按干燥品計算,含C21H30O2應為98.0%~103.0%。?性狀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的結晶性粉末;無臭,無味。本品在三氯甲烷中極易溶解,在乙醇、乙醚或植物油中溶解,在水中不溶。熔點本品的熔點(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ⅥC)為128~131℃。比旋度取本品
酮體的產生的意義
1、酮體易運輸:長鏈脂肪酸穿過線粒體內膜需要載體肉毒堿轉運,脂肪酸在血中轉運需要與白蛋白結合生成脂酸白蛋白,而酮體通過線粒體內膜以及在血中轉運并不需要載體。2、易利用:脂肪酸活化后進入β-氧化,每經4步反應才能生成一分子乙酰CoA,而乙酰乙酸活化后只需一步反應就可以生成兩分子乙酰CoA,β-羥丁酸的
酮體生成的限速酶
酮體生成的限速酶是HMG-CoA合成酶,酮體是肝臟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間產物乙酰乙酸、β-羥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統稱。故酮體是脂肪、而非葡萄糖的分解產物。檢測血酮體主要用于篩查、檢測和監測1型或有時2型糖尿病的酮癥酸中毒(DKA)。酮體簡介酮體(ketone bodies)是脂肪氧化代謝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